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陸要解決台灣問題的方法就是台灣全面「柯文哲的白色力量化」
2018/02/17 17:38:10瀏覽1290|回應0|推薦5
中評社”解決台灣問題前景為何”說2050年大陸GDP將為美國1.5到3倍因此”不急”,台灣優先但認同兩岸一家親越多,為順應白色民意,國民兩黨對大陸政策將趨白色化。我的一句話就是柯文哲們越多,兩岸越有可能和平解決啦!
.
這篇文章簡言之就是押寶柯文哲,也預測了大陸在2050年以前以經濟發展為主而不會與台灣攤牌,難怪習近平喊地動山搖卻「兩岸一家親」 ,也難怪蔡英文敢「力抗中國」而去全面去中國化,更難怪國台辦會邀請污辱慰安婦的反課綱領袖去國台辦開會狂歡。
.
原因就是大陸預備發展到2050年,等比美國有錢了以後再說。
.
因此,看來台獨還是可以吃香喝辣到2050,這是狗年好消息喔。
.
Blackjack 2018/2/17
中評智庫:解決台灣問題前景為何?
http://www.CRNTT.com   2018-02-16 00:17:18
  

中評社香港2月16日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朱中博博士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2月號發表專文《兩岸關係近中期發展及台灣問題的解決前景》,作者認為:“可以從十九大報告中發現,當前及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兩岸關係的‘時代主題’依然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和平發展。然而,對台工作主要矛盾已轉化為如何打擊‘台獨’勢力的‘軟突擊’,重點攻關方向則從‘三通’轉向‘通心’,其抓手之一是‘通待遇’。前瞻下一個30年,民族復興大局的推動實現,將導致中美實力對比與兩岸實力對比進一步導向有利於祖國統一的深刻質變,意味著大陸反獨促統工作進入最後關鍵階段。台灣的主流民意也可能在“台灣主體意識”與“兩岸一家親意識”交融下,趨向白色化。在上述基礎上,兩岸將攜手創造新的和平統一進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章內容如下: 

  一、導論:大小局之辨 

  兩岸關係服從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保持台海局勢總體穩定,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為維護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做出積極貢獻,①是對台工作的具體任務要求。 

  因此,對台工作是相對的小局,民族復興是必然的大局。這兩個局,一小一大,既前後從屬,又相互影響,不可分割。從這個意義上說,從十九大報告研判今後大陸對台政策,既要從報告涉台內容本身著眼;又要跳出涉台內容。正如汪毅夫先生指出的,十九大報告雖然有三個部分專論對台工作,但整個報告都與台灣密切相關。② 

  本文將結合十九大報告涉台內容與報告全文,來分析今後大陸對台工作的若干重要議題。在此基礎上,對下個30年兩岸關係嘗試作戰略性思考和前瞻。 

 二、大陸今後對台工作的若干重要議題 

  十九大報告明確回答了幾個重大議題,即兩岸關係面臨的“時代主題”或“階段性主題”是否發生根本改變;兩岸關係在新時期有什麼新特點;今後對台工作的重點攻關方向將是什麼。 

  (一)兩岸關係面臨的“時代主題”或“階段性主題”是否根本改變 

  歷史使命同基本國情之間的矛盾,決定了兩岸關係的“時代主題”或“階段性主題”依然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的和平發展。 

  2016年5月民進黨蔡英文在台灣地區執政以來,拋棄“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破壞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致使兩岸政治關係陷入僵局,各領域交流合作受到嚴重衝擊,兩岸關係面臨日趨複雜嚴峻的形勢。③在此背景下,大陸社會出現一股對台“武統”的強大聲音。台灣內部以及西方媒體也紛紛炒作大陸“武力犯台”新聞,甚至拋出時間表,借此渲染“中國大陸威脅論”。巧合的是,各方認為台灣問題解決的時間,大多指向2021年前後。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百年目標”實現的時間點,也是美國戰略界認為解放軍“反介入與區域拒止”(A2/AD)戰力實現重大提升的時間點。這些輿論均涉及兩岸關係“時代主題”或“階段性主題”是否發生改變的問題。 

  自1979年大陸提出“和平統一”主張以來,兩岸關係的“時代主題”或“階段性主題”基本就進入和平發展的時期。即使風雲變幻,兩岸關係起伏動盪,也沒有改變這一主題。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成為通向祖國統一的必由階段,也成為大陸對台一貫的政策。 

  當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同大陸基本國情之間的矛盾,決定了兩岸關係的“時代主題”依然是和平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黨的歷史使命,而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三大歷史任務,則是民族復興使命的要義。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未變。十九大報告還指出,大陸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但認為,這沒有改變大陸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最大實際。因此,要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生命線”,繼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十九大報告論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時,也明確指出,今後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指出,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具體到對台工作上,“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報告宣示的對台工作的根本目標,也是未來的三大歷史任務之一。但這個目標的實現同樣要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和最大實際,而且要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大局服務。 

  從當下看,兩岸關係的特殊性、複雜性、艱巨性、長期性等四個特徵並未發生改變,大陸的發展進步階段也尚未達到一鼓作氣、順勢解決這四個特性,從而順勢解決台灣問題的階段。④因此,十九大報告指出,今後仍然要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持“九二共識”的前提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和文化往來,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反對一切分裂國家的活動,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這充分體現了大陸的戰略理性與戰略耐心,顯示對台工作仍然要服從於發展、服務於民族復興的大局。 

  但需注意的是,十九大報告也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這是對大陸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重大判斷。它意味著,大陸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換言之,快速崛起給了大陸更強大的能力、信心和定力,來確保台海形勢的發展不會脫離推進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既定軌道,確保兩岸關係經由和平發展邁向和平統一的現實邏輯和歷史潮流不會因島內“台獨”勢力與國際因素的干擾而生變。 

  綜上,兩岸關係的“時代主題”依然是和平發展。對台工作要進一步服務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這也是對台工作的最大邏輯關係,即台灣問題這個小局服從於民族復興的大局。 

  (二)兩岸關係在十九大後的新特點是什麼 

  大陸反獨促統與“台獨”反統促獨二者之間的矛盾與較量將更複雜、激烈,但大陸牢牢掌握主導權、主動權的態勢將更明顯。“台獨”勢力只能在島內搞重點“柔性”突破、突擊,在國際空間上搞戰線收縮、局部突破,其抱定的宗旨是“台獨功成不必在我”,目的是“以拖待變”,為“台獨”實現持續創造條件。 

  自1995年台海危機以來,大陸反獨促統與“台獨”反統促獨二者之間的矛盾與路線較量曾十分激烈,呈現公開對峙、明白叫陣的態勢。其結果是“台獨”勢力遭島內外反“台獨”力量在多個陣線聯合重擊,“硬台獨”被證明是走不通的邪路、死路,台灣的“國際空間”更是日見壓縮。這也導致“台獨”勢力尋求策略轉換。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主流“台獨”勢力放棄“法理台獨”的硬性、冒進路線,轉走隱蔽、柔性的“漸進式台獨”路線。其特點是標榜所謂“善意”,以模糊語言規避“一中原則”,宣稱“維持現狀”。其身段柔軟,手法隱蔽,減少涉外挑釁,注重內部文化、教育、心靈“台獨”操作,容易讓島內外(特別是國際社會)對其“台獨”活動產生麻痹大意甚至同情心理,故而欺騙性更強、長期危害性更甚。 

在此形勢下,大陸反獨促統與“台獨”反統促獨二者之間的矛盾與較量呈現新特點。過去那種公開對峙、明白叫陣的態勢,更趨向間接、長線對陣,雙方在各領域的較量仍異常激烈,但不再完全撕破臉皮,而是留下某些彈性空間,且帶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套路特點。其結果是“台獨”勢力“冷處理”兩岸關係,利用其在島內全面執政的優勢,為其脫離大陸、追殺國民黨、“去中國化”、推動“漸進式台獨”營造有利的台海環境,並不無斬獲。但另一方面,兩岸交流30周年形成的經濟文化社會大交流的局面繼續固化,兩岸和平發展的大局難逆,“台獨”勢力只能瞄準文化、歷史、教育、“中華民國”政治象徵符號等“軟性”層面開刀,且因為動搖兩岸關係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而付出了重大政治、“國際空間”代價,也影響到台灣同胞的切身利益。 

  與此同時,大陸在兩岸關係塑造上的主動性、主導性特徵更鮮明,對台和平統一工作原則更堅定,手段更多元,策略更靈活,更注重精耕細作,以尋求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為階段性方向,在島內吸引力更深入,“漸進式統一”的步伐更穩健。也因此,大陸可以“苦的更苦,甜的更甜”,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六個任何”與台灣同胞“分享機遇”、“同等待遇”等,無疑都是大陸主動性、主導性以及意志、決心、定力和信心更強的體現。 

  (三)今後對台工作的重點攻關方向將是什麼 

  今後對台工作的重點攻關方向將從“三通”轉向“通心”、“通氣”、“通心氣”(簡稱“通心”),路徑是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抓手之一是台灣同胞“同等待遇”(簡稱“通待遇”)。 

  章念馳先生認為,兩岸交流30年來,最大的事情是“通郵、通航、通商”(即“三通”)。沒有“三通”,兩岸統一難以完成。因此,大陸幾代領導人都將促進“三通”,作為對台工作的戰略選擇和主攻方向。其成就之大,以至於民進黨上台也走不回“三不通”的時代。 

  在“三通”帶動下,本著“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原則,兩岸關係在2008年後迎來大交流大發展的順風順水期,當時的交流模式有三大特點: 

  一是重視兩岸交流互訪的級別、規模和數量,以期發揮規模集群效應。該特點在2014年前後達到頂點,表現最突出。當年度,兩岸貿易總額升至1983.1億美元,為兩岸交流30年來最高值。2015年,兩岸人員往來總量達985.6萬人次,亦是兩岸交流30年來最高值。同年11月,兩岸領導人更是實現歷史性會晤。 

  二是重視推進制度化安排,推動兩岸一體化進程。至2016年5月,兩岸已簽署23項協議。 

三是重視標誌性“惠台”項目或舉措出台,突出兩岸關係發展新亮點。如金門自大陸引水工程、台胞免簽注、對台農產品政策採購等。 

  但該模式在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深水區”後,遇到瓶頸。特別是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在島內引起重大反彈。這一方面證明,上述模式對兩岸關係發展貢獻重大、成效顯著,快速推進了兩岸關係的制度化和“兩岸一體化”安排,推動兩岸關係發展達到新高度,奠定了兩岸關係發展大局難逆的局面。但也意味著,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後,如何進一步促進“兩岸一體化”、爭取台灣民心,需要有新思路,即考慮如何正視和化解兩岸交流過程的磨合甚至摩擦,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在此背景下,大陸對台工作模式轉型升級,在推進經濟一體化基礎上,更加強調“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對台工作的攻關方向也從“三通”轉向“通心”。十九大報告中的“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胞生活方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同等待遇”,“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無疑都是各層面從“三通”基礎上轉向“通心”的措施主張,其效用將在此後逐步體現,並發揮重大長線作用。對此,“台獨”人物如呂秀蓮尤其認為,若對台胞“國民待遇”做法成功,會製造新一代“台籍的中國人”,這是“最厲害、最高明的”地方。 

  當然,攻關“通心”工程,將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創新、改進的理論與實踐過程,不會一朝一夕成功,不會順風順水。 

  三、兩岸關係未來30年及台灣問題的解決前景 

  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未來30年,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步步推進實現的重大歷史時期。至2050年,大陸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否表示台灣問題解決時間表的來臨,如至晚在2050年前實現? 

  台灣問題的解決、祖國的完全統一,會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實現,這是必然的,毋庸置疑。然而,中華民族復興是個重大、長期性甚至革命性的人類歷史進程,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其核心要義,但不必然是民族復興的全部內涵,民族復興與現代化強國二者不是完全相等的關係。畢竟,十九大報告指出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但未指出2050年是民族復興完成的節點。 

  我們可以說,推動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意味著民族復興大局的日益推動實現,意味著大陸反獨促統工作進入關鍵期。解決台灣問題,可能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過程中加快實現,也可能在其建成後水到渠成地完成。它的完成,必然是民族復興的標誌性事件。但在民族復興推動實現的過程中,核心點不在於台灣問題何時解決,而在於以何種方式解決,而不必過於計較台灣問題解決的時間表或進程表。這又涉及到兩大議題: 

表1:普華永道對部分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的長線  
  (一)未來30年中美、兩岸客觀實力對比重大變化及其外溢效應 

  “台獨”勢力的抗拒與美國為代表的國際因素的阻撓,是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的兩大障礙。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向實現的進程意味著,中美之間與兩岸之間的力量對比將進一步導向有利於祖國統一的根本性質變。以下,試以經濟指標為觀察切入點。 

  中美經濟力量對比已發生重大變化。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有關1980-2022年中美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市場匯率計算)的統計或預測,1980年中美建交後的第一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86萬億美元,大陸為3053.5億美元,大陸僅是美國的10.7%。 2001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0.6萬億美元,大陸為1.34萬億美元,大陸仍只是美國的12.6%。然而,2016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至18.57萬億美元,大陸則增至11.22萬億美元,大陸已是美國的60.4%。至2022年,美國國內生產總產值預計為23.76萬億美元,大陸則會增至17.71萬億美元,大陸將是美國的74.5%。⑤近年來,雖然大陸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但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 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且至2050年仍然將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國際權勢“由西向東”、“自北向南”轉移的趨勢將會繼續深入發展。 

  表1:普華永道對部分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的長線 
  預測(2016-2050,基於PPPs)⑥ 


表2:2016、2030、2050年世界GDP前10位

  
  根據普華永道(PwC)2017年2月發佈的有關2050年全球經濟秩序前景的預測報告,2016—2050年全球經濟增長均速為2.6%,其中新興經濟體增速為3.5%,G7國家為1.6%。⑦大陸經濟增速在2030年以前將繼續對美保持較大領先優勢(參見表1),這將幫助大陸至2030年以前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這意味著,在十九大規劃的第一個15年時期(2020-2035年)完成前,中美經濟總量對比將發生逆轉。屆時,大陸GDP預計為26.5萬億美元,美國為23.5萬億美元,大陸將是美國的1.13倍。至2050年,中美經濟實力對比進一步消長變化,大陸預計為49.9萬億美元,美國為34.1萬億美元,大陸將是美國的1.46倍(參見表2)。 

  表2:2016、2030、2050年世界GDP前10位 
  國家排名(普華永道預測)⑧ 

  其他機構或學者的預測也印證了上述趨勢。如大陸經濟學者李稻葵教授認為,大陸經濟增長在當前至2049年期間可能遭遇最壞、最好兩種情況。在兩種情況下,大陸GDP至2049年時將分別是美國的1.5倍或3倍,仍會以較大幅度反超美國。其具體觀點為,大陸當前人均GDP接近美國20%,未來經濟增長即使遇到最壞情況,陷入拉美式增長(拉美國家在GDP達到美國20%時,前進10年、倒退20年,遭遇金融危機、貨幣危機等,但人均GDP仍增至美國的38%),到2049年,大陸人均GDP達到美國的38%,經濟總量將是美國的1.5倍。在最好情況下,至2049年,大陸人均GDP將達到美國的75%,經濟總量將是美國的3倍。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同樣認為,大陸的名義GDP將在2026年超越美國,實際GDP在2036年前後超越美國(依照市場匯率計算),並至2050年繼續穩固維持其世界最大經濟體地位。屆時,中國大陸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超級大國,其名義GDP將是105.9萬億美元,美國則是70.9萬億美元,⑨大陸是美國的1.49倍。 

  因此,2050年,大陸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將具有強大的經濟支撐基礎。屆時,世界格局、中美綜合力量對比將進一步發生重大變化,美國介入台海事務付出的成本會更大,介入的意願、能力也必將大幅消退。 

表3:經濟學人智庫預測兩岸2017-2050年

  
  而在兩岸經濟實力對比方面,差距更會日益拉大。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關1980-2022年兩岸內部生產總值(以市場匯率計算)的統計和預測,1980年,台灣內部生產總值為430億美元,大陸為3053.5億美元,大陸是台灣的7.1倍。到1991年,台灣的內部生產總值為1873.5億美元,大陸為4156.0.5億美元,大陸是台灣的2.21倍,創下兩岸經濟總量對比最低點。但此後形勢逆轉,至2001年,台灣內部生產總值為0.30萬億美元,大陸為1.34萬億美元,大陸與台灣的經濟總量倍數回升至4.5。到2016年,台灣內部生產總值增至0.53萬億美元,大陸則迅速攀升至11.22萬億美元,大陸已是台灣的21.2倍。至2022年,台灣內部生產總產值預計將達到0.66萬億美元,大陸則會增至17.71萬億美元,大陸將是台灣的26.8倍。⑩未來,兩岸經濟實力對比“時”與“勢”仍然將在大陸一面(見表3)。至2030年、2050年,兩岸經濟總量的對比將更加懸殊,不再可以相提並論。若以中美2050年經濟總量預計對比1.5:1為基礎,同時考慮到2016年美台經濟總量對比35.1:1,進行一個初步換算,則2050年大陸與台灣經濟總量對比預計為52.7:1。 

  表3:經濟學人智庫預測兩岸2017-2050年 
  實際GDP增速⑪ 

  以十九大報告來看,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的第一個15年歷史階段完成時,大陸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屆時,大陸經濟、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至下一個15年歷史階段,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屆時,大陸物質、政治、精神、社會、生態等五大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上述過程產生的直接溢出效應是,在邁向本世紀中葉時,對涉及到台灣問題“四性”的解決,將產生根本性影響。正如習近平所說,台灣問題的根本解決,在於大陸的發展進步。 


 一方面,大陸的發展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成,將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國際空間等領域對“台獨”勢力產生窒息性的壓倒態勢。與此同時,經過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通過重點攻關“通心”工程,兩岸民眾心靈契合,“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將更加深入人心,兩岸實現全面一體化將瓜熟蒂落。這意味著兩岸關係中的“複雜性、特殊性”問題的解決將取得根本性突破。正如台灣內部人物洪奇昌指出,大陸改革若成功,效應將外溢到國際社會,屆時的大陸是擁有國際秩序與國際價值主導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世界的衝擊將是顛覆性的,也必將影響台灣前途。 

  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艱巨性、長期性”兩個特徵的解決到達關鍵節點,即由於國際權勢的重大轉移,以美國為代表的涉台主要國際因素,在經濟、軍事及其他力量對比優勢消失的背景下,將無力再對“台獨”勢力形成物質與精神支持,無力繼續干涉中華民族統一大業的實現。 

  (二)未來30年台灣同胞民心的發展變化趨勢 

  大陸實力的強大將對台灣問題的解決產生關鍵性甚至決定性影響,促成“迎刃而解”,但這不意味著會自然而解。相反,在某些情況下,大陸越崛起,實力越強大,台灣在心理上反而越害怕、抗拒。而且,兩岸關係的解決不是要將戰爭加到台海。台灣問題的解決也不必是簡單、粗暴的武力恫嚇、逼迫,而是真正的心靈契合,是爭取台灣民心,是給台灣同胞謀福祉,讓他們感受福祉,而不是遭遇戰火之苦。 

  在觀察台灣民心演變方面,需要把台灣政治力量的消長及其大陸政策的變化考慮在內。在台灣政治力量的消長方面,當前,民進黨蔡英文的民調滿意度徘徊在低位,其多項重大政策引起台灣社會民怨沸騰,這種每況愈下的趨勢將導致民進黨在今後選舉中被選民教訓,給國民黨重整旗鼓或其他力量崛起,帶來重大機遇。然而,國民黨的本土化進程可能會繼續發展,在兩岸關係上側重強調反獨,但避免促統。但重點是,“台獨”政治力量難以穩定執政,難以遮蔽、欺騙台灣民眾的理性,這是台灣民心演變很重要的一個觀察點。 

  與此同時,我們要借政治學界的“中間選民定理”進一步分析台灣民意及各政黨大陸政策的變化。美國政治學者唐斯在分析兩黨制格局下政黨策略時提出了“中間選民定理”,即兩黨體制中的兩大黨在多數選民具有強烈偏好的任何問題上保持一致。為爭取中間選民,政黨會修改黨綱或政策,導致在重大問題上“兩大黨趨同”現象。⑫兩岸關係是一項“大多數選民具有強烈偏好的問題”,台灣民眾對此存在明顯主流立場,即保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局面。但其中,也存在明顯分歧,即藍綠、統獨的差異,存在維護“台灣主體意識”的傾向。 

  然而,面對中美力量對比、兩岸力量對比持續重大變化,以及在兩岸融合發展磁吸效應下,“台灣主體意識”與“兩岸一家親意識”將可能糅合,發生化學反應,導致台灣民意中的兩岸立場發生“趨白”(或趨於淺藍)的重大變化。白色力量為主基調的兩岸立場,恐將演變為台灣民意的主流,進而成為島內各大主要政治力量的主流政策,即台灣優先,但認同“兩岸一家親”。順應這一民意,則在政治上將出現“民進黨國民黨化,國民黨民進黨化,國民兩黨白色化”的可能,或者說,無論任何政治力量崛起或執政,為順應白色民意,對大陸政策都將趨向白色化。 

  在“台灣主體意識”與“兩岸一家親意識”交融下,兩岸將攜手締造新的和平統一進程和結果,共同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屆時,如旺旺集團蔡衍明先生指出的那樣,兩岸融一後,台灣人要有信心做偉大國家的重要領導人。 


 四、結語 

  十九大報告指出,民族復興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對台工作也需要我們付出更多努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攻克兩岸關係融合發展中的一道道新課題、新難題。 

  正如習近平指出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兩岸關係的發展何嘗不如是?那些在兩岸關係發展的時代潮流面前猶豫不定、懈怠懶惰甚至試圖阻逆的人和政治力量,註定被歷史的進程和時代的潮流所淘汰。 

  註釋: 

  ①“砥礪奮進 克難前行——黨的十八以來對台工作的不平凡歷程”,中台辦、國台辦網站,2017年10月15日。 

  ②“快評:整個十九大報告都與台灣有密切關係”,中評網,2017年10月30日。 

  ③“張志軍在‘兩岸交流30周年紀念大會’的致辭”,中台辦、國台辦網站,2017年9月4日;“張志軍在‘兩岸關係30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的致辭”,中台辦、國台辦網站,2017年10月28日。 

  ④兩岸關係的特殊性,指的是兩岸分治、政治對立、尚未統一的現狀;複雜性,指的是統一前的特殊關係,必須予以正視;艱巨性,指的是“國際因素”深刻介入,阻撓統一;長期性,指的是台灣問題很難靠一紙條約或口號就一蹴而就地加以解決。參見章念馳:《我與兩岸關係三十年》,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7年,第67-69頁。 

  ⑤PwC, “The Long View: How will the global economic order change by 2050?”(summary report), February 2017, http://www.pwc.com/gx/en/world-2050/assets/pwc-world-in-2050-summary-report-feb-2017.pdf,p.8. 

  ⑥上述數據為筆者2017年11月2日依據關鍵詞,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網站進行查詢的結果。 

  ⑦PwC, “The Long View: How will the global economic order change by 2050?”(summary report), February 2017, http://www.pwc.com/gx/en/world-2050/assets/pwc-world-in-2050-summary-report-feb-2017.pdf,p.4. 

  ⑧PwC, “The Long View: How will the global economic order change by 2050?”(full report), February 2017, http://www.pwc.com/gx/en/world-2050/assets/pwc-the-world-in-2050-full-report-feb-2017.pdf,p.68. 

  ⑨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ong-term macroeconomic forecast:Key trends to 2050”, http://www.eiu.com/Handlers/WhitepaperHandler.ashx?fi=Long-term_macroeconomic_Forecasting-upto-2050.pdf&mode=wp&campaignid=ForecastingTo2050,p.3;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Summary of Long-term econmic outlook for China”, April 10th ,2017, http://country.eiu.com/article.aspx?articleid=1945361178&Country=China&topic=Economy&subtopic=Long-term+outlook&subsubtopic=Summary#;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Summary of Long-term econmic outlook for United States”, May 5th ,2017, http://country.eiu.com/article.aspx?articleid=165451600&Country=United%20States&topic=Economy&subtopic=Long-term+outlook&subsubtopic=Summary. 

  ⑩上述數據為筆者2017年11月2日依據關鍵詞,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網站進行查詢的結果。 

  ⑪相關數據可依據關鍵詞,在經濟學人智庫網站進行查詢獲得。 

  ⑫轉引自張遂新:《兩黨制格局下台灣主要政黨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立場演變》,載《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第60-65頁。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