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信仰與生活]孩子般的信心與孩子氣!
2006/08/21 14:37:09瀏覽1014|回應2|推薦6

當耶穌的門徒問他說,天國裡誰是最大的時候,耶穌便叫了一個小孩子來,說出了以下很令人驚訝的話:「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個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馬太福音18:1-4)我之所以會感到驚奇是因為,小孩子一般都被認為是需要保護的弱者、須要父母師長指導的學者者,為什麼反而他們會是天國裡最大的,甚至不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根本進不了天國呢?

 

關於小孩子的樣式是什麼,我覺得楊腓力(Philip Yancey)所寫的「尋神啟示」(Searching for the Invisible God)(中文為徐成德翻譯,校園出版社出版)裡面引用布赫納的講章所歸納出的小孩子的三樣優質特點,是我目前所看到關於這部份所講的最好的(聖經中難解之言居然沒有就這段經文解釋,我也是覺得很納悶),所以以下以這裡布赫納講章所歸納的三項特質為經,並以個人思考心得為緯,加以補充說明如後。

 

[特質一: 孩子沒有先入為主的成見]

第一項特質是小孩子對現實世界或是人生沒有先入為主的成見。這也是馬太福音前面所提到的關鍵詞「謙卑」。正因為小孩子處於被人監護跟學習的階段,所以他們會很謙卑,願意接受別人的看法跟指教。反之,成年人通常都已經有了很多的成見,有些甚至根深柢固到無法動搖的程度。因此,這不但無法接受神透過聖靈所作的教誨,甚至人際關係都會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會變成以自我為中心而且頑固的人,所以謙卑跟受教,是小孩子樣式的第一個特點。

 

謙卑在基督信仰裡是很重要的一個要素,所以這邊再多補充幾段經文給大家參考。舊約彌迦書裡面說,耶和華上帝要人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雅各書引用箴言說:「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4:6)彼得也跟我們說「就是你們眾人也都要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彼得前書5:5)

 

可是說到謙卑受教,還是有一件是事要提醒大家的,就是雖然我們對很多事情並須要心存謙卑跟開放的心態,可是這也不代表我們對別人所說的話就必須照單全收。要知道我們雖然無法掌握全盤的真理,別人同樣也無法掌握全盤的真理。因此,我對別人提出的看法,仍然應該加以察驗,才能決定是否接受(關於察驗的經文,參見羅馬書12:2「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5:21「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約翰一書4:1「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不過要注意的是,基督徒不能以察驗當作拒絕思考接納別人不同的看法的藉口,否則很明顯的就是不符合耶穌要求我們謙卑如小孩子的教訓了!

 

[特質二: 孩子知道如何接受禮物]

關於這一點,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很奇怪,難得人還有不喜歡禮物的嗎?這還有必要跟別人學習嗎?不過筆者可以肯定的說,人的確不一定喜歡接受禮物,尤其是在某些情況。第一個例子就是關於人的得救(白話文可以翻譯成上天堂)。關於人如何能被神所接受,人總是有一種傾向,就是以功德或是善行或是供奉以求得到神的接納或賜福。所以呢,在基督教以外有很多的信仰,都是強調對神明的祭祀或是奉獻,或是其他造橋撲路等等行為所行的善功,以作為將來上天堂,或是現在得到神明賜下福祿壽喜的憑藉。而在基督教內呢,雖然因信稱義及人能得救完全是神的恩典,是白白得來的,一直是主要的神學的思想,可是在實際運作上,在十六世紀初宗教改革前的天主教,雖然書面上是強調得救是神的恩典,可是流行的神學跟運作則是強調功德的重要性,所謂習慣性恩典(habitual grace)(參見Roger Olson, The 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 P. 372-373)。可見人一直沒有辦法脫離「無功不受祿」跟「禮尚往來」的想法。[請注意,筆者不是說作善事不好,只是強調人會有一種以作善事以求進入天堂的傾向,因為人會覺得,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很難從心底接受神會白白地賜下恩典。]

 

舉我自己的一個例子好了,記得大約兩年前我去拜訪學校一個大學部的團契,去過幾次吧,有一次他們的一位主領弟兄(大學部的學生)邀我一起去吃飯,在聊天的過程中其實我對他的感覺不是很好,總覺得他有一點自認為是主內先進的傲慢(也許是我神經太過敏感也不一定),後來他說要請我吃飯,我就引用中國的名言無功不受錄拒絕,可是他就一直堅持,並引用耶穌為門徒洗腳的經文跟我說,我應該如同彼得他們一樣,接受他的好意云云。詳情我不再多說,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有時候基於很多的理由的確是會不想接受別人的招待的。像我的原則是,可以接受別人的請客,但前提是有個我能接受的理由,而事後呢,通常也會著禮尚往來的精神,找機會回請或是回禮(當然,如果是長輩的禮物或是請客,通常就是寫張卡片表示謝意而非回禮)。其實接受禮物要求個合理理由無可厚非,因為這可以避免這個「接受禮物」原則的兩個不當的應用,只要這個理由不要太嚴,而能夠接受別人的好意即可。至於「禮尚往來」這個社會禮節,只要不是變成律法主義的應用,例如一定要事後能回禮才願意收禮(要知道,有些人在有些情況下實在是沒有能力回禮的),那也不壞,可以增進人際間的互動,而且,接受別人的關愛後(接受禮物)產生對別人關愛的動力(送別人禮物),也是完全合乎經訓的。(參見約翰一書4:11「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

 

筆者以為,「接受禮物」這個原則有可能有兩種不當的應用。第一呢,就是把接受禮物當成理所當然,變成禮物是應得的,是別人應該給的,以致於會不恰當地像別人索要禮物,並在所求不遂時惱羞成怒,以及在得到禮物時因為覺得是理所當然,所以也就沒有感謝讚美。第二個錯誤的應用則是會收受不當的禮物,例如賄賂。我們送禮物給親友是表達我們對親友的關心跟愛,本身並不期待回報(雖然在禮儀上,同輩的朋友通常會在適當的時間回禮)。可是賄賂則不同,他們送禮是期待回報的,而且所期待的回報通常是違反職業倫理跟道德的,所以讀者千萬不能把接受禮物這個原則當成接受不當禮物的護身符!

 

[特質三: 孩子知道如何信任]

 

孩子通常會自己的父母跟照顧他們的長輩會很信任,這是好的,因為神也希望我們像信任父母一樣地全心全意信賴他。此外,在人際關係裡,任任也是一項很重要的成份。假如我們沒辦法信任別人,就無法交到真正交心的好朋友。

 

不過我們也不能矯枉過正。我們必須跟孩子一樣的有信任別人的能力,但這不代表我們應該信任每一個人。這社會上雖然好人很多,不值得信任的人也不在少數,所以我們在打開心門去信任別人前,還是必須先謹慎地判斷對方是否值得信任。箴言就教導我們「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親密。」(18:24),所以在交朋友的時候,我們當然必須慎選可信任的人。當然,相同的,我們也不應該以謹慎作為藉口,拒絕相信或信任任何人,畢竟,這世界裡值得信賴的人還是很多的!

 

最後,既然這篇文章的標準有孩子氣這三個字,我就補充一下孩子氣跟上述孩子般的樣式的不同好了。孩子氣的信心是指自我為中心、不切實際的盼望、不健康的倚賴心、以及律法主義(參加拉太書4:1-8)(參見楊腓力,頁272)。

----

http://www.wretch.cc/blog/barnabas&article_id=5188468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rnabas&aid=409174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5 01:07 【udn】 比價後還有更便宜!送禮 大學 一定 長輩比價

 回應文章

巴拿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哈哈!
2006/08/30 12:24

謝謝原采師母的鼓勵囉!

握手!

其實這篇文章我也是從楊腓力的書裡得來的靈感囉:)


.原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佩服
2006/08/21 23:05

無論甚麼題目你都可以寫一篇論文

我就不會

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