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了凡四訓(第十二集)下
2009/04/10 20:09:51瀏覽552|回應0|推薦0

了凡四訓弘法講記 

中國深圳

淨空法師講述

了凡四訓(第十二集)下

【逮少師父生。家漸裕。】

楊榮的父親出生的時候,他們家裡環境漸漸富裕。

【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之白兔墳也。後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這是以楊榮這一樁事情來證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他的曾祖、祖父雖然貧窮,到他父親逐漸家庭環境就好轉了。這個時候有一個道長,這裡記載是『神人化為道長』,我們就說「有一位道長」,告訴他的父親:「你的祖父有陰功。」祖父就是楊榮的曾祖父,「曾經救過很多人命,有陰功,子孫一定會貴顯。」『宜葬某地』,指示他,這是我們中國人講的風水,有一塊風水很好的地,可以葬在那地方。楊榮的父親,就把他的祖父葬在道人指的這個處所,就是現在所說的『白兔墳』。

『後生少師』,以後楊榮出世了。『弱冠登第』,「弱冠」是二十歲,二十歲就考取進士,官一直做到三公,少師是屬於三公之一。皇帝對他非常感激,追封他的曾祖、他的祖父、他的父親『如其官』。他的官位是少師,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追封為「少師」。『子孫貴盛』,一直到今。這個「今」是了凡先生在世的時候,是那個時代,就是明朝的時候,他們家裡頭還是很多的賢人,代代都有賢人,祖宗之積德。第二位:

【鄞人楊自懲】

『鄞』是現在的浙江寧波,古時候稱為鄞縣。有一位楊自懲先生。

【初為縣吏】

在縣衙當一個書辦,好像現在的書記官、文書官一類的。

【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這是他的德行,心地仁厚,推己及人。『守法公平』,決定不受人家的賄賂。

【時縣宰嚴肅】

『時』是當時,這個縣官非常嚴肅。

【偶撻一囚】

偶然之間,鞭打一個囚犯。

【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

這個囚犯觸怒了縣官,縣官毒打他一頓,打得遍身血流,這個怒還沒有消。

【楊跪而寬解之】

楊自懲跪在地下幫這個囚犯求情。

【宰曰】

這個縣官就講:

【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他在幫他求情。縣官說:這個囚犯做的壞事太多,『不由人不怒』,縣官說出他發怒的理由。

【自懲叩首曰】

楊自懲叩首向他報告。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顏。】

楊自懲說得很好!『上失其道』,這句話很不容易說出來,從這個地方看,他的確是存心仁厚,不怕自己丟掉差事,他講真話。「上」是指朝廷。現在朝廷本身有過失,人民對朝廷信心喪失。由此可知,百姓犯法,過在哪裡?過在沒有人教導他。誰負責教導?儒家教學,地方官員,縣市長,知縣古時候稱「父母官」,你是這個地方人民的父母,你是人民的老師,你是人民的領導,儒家講「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那個「之」是人民。地方上的首長是人民的領導、是人民的父母、是人民的老師,你的子弟為非作歹,你沒有把他教好。這個「上失其道」裡面的含義很廣。

楊自懲真是有膽識,平素這個人有德行、有膽識,敢說真話:你在審問,審問得其情,他真的是做了很多壞事,應該要判重刑,你要憐憫他,不能生歡喜心,『喜且不可,而況怒乎』,你怎麼能夠發怒?縣官也不錯,聽了楊自懲的話,把發怒的情緒也就降溫了,不再發怒了。

【家甚貧】

楊自懲家裡貧寒。

【饋遺一無所取】

當然,他能夠幫助這些苦難的人,特別是這些囚犯,他有憐憫心,常常幫助他們。人家當然有一些送禮來託人情的,他『一無所取』,大公無私,憑著自己良心辦事,絕不受賄賂。

【遇囚人乏糧】

有的時候,囚犯囚糧缺乏的時候。

【常多方以濟之】

他天天想方法來幫助他,到一些能夠行善的人家,向他們捐助,來幫助這些囚犯,讓他們能夠吃飽。

【一日】

有一天。

【有新囚數人待哺】

新來的囚犯,有幾個人沒有得吃。

【家又缺米】

他家裡米不多。

【給囚則家人無食】

把家裡的米給囚犯,自己家裡的人沒飯吃。

【自顧則囚人堪憫】

想想,囚犯非常可憐。

【與其婦商之】

跟他太太商量。

【婦曰。囚從何來。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饑。菜色可掬。】

他太太問:「這個囚犯從哪裡來?」「是從杭州來的。一路上忍著飢寒,臉色都很難看,面黃肌瘦。」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

把自己的米分一半給囚犯,自己家裡煮稀飯吃。

【後生二子】

以後楊自懲生了兩個兒子。

【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

這是果報,自己積善積德,兒孫就貴顯。兩個兒子官做到南北吏部侍郎。『侍郎』,這個地位就是現在的副部長。『吏部』,那個時候不稱部長,稱「尚書」,尚書是部長,侍郎是副部長。

【長孫為刑部侍郎。】

『刑部』就是現在的法務部、司法部,也是做到次長。

【次孫為四川廉憲】

『廉憲』也是古時候官職的名稱,以後在明朝稱為按察使,一般也稱為欽差大臣。

【又俱為名臣】

在當時都是很有名的賢德大臣。

【今楚亭、德政】

歷史著述上不詳細。『今』,是了凡先生同時代的。楚亭、德政這兩個人。

【亦其裔也】

也是他的後代,楊自懲的後代。這是在縣衙裡做一個小書辦。由此可知,積功累德,不論我們自己現前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在社會上是什麼樣的地位,從事什麼樣的行業,都可以做。機會太多太多了,只要存心利益社會、利益人民,就是積功累德。做好事,不求果報,這個功德就更大;不求果報,必定有更殊勝的果報。積的善大,積的善多,自己本身就感受到果報。像了凡先生就是個例子,與了凡同時代的俞淨意先生也是個例子,晚年就享受果報,果報一直綿延到他的子孫,代代不絕。第三個例子:

【昔正統間】

『正統』是明朝英宗的年號。

【鄧茂七倡亂於福建】

『鄧茂七』是當時的一個盜匪,強盜、土匪,他在福建這個地區作亂。

【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以計擒賊。】

英宗皇帝用鄞縣的張楷帶兵南征,把這個亂平定,把鄧茂七抓到,但是還有些餘黨。

【後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

土匪的頭是被捉到,但是下面還有餘黨。所以朝廷又委派『布政司謝都事』,「布政司」相當於現在省長,都事是布政司下面的一個官,派謝都事搜殺東路的賊黨,就是平定還有一些小股的。

【謝求賊中黨附冊籍。】

這個謝都事很難得,先想方法把賊黨的名冊找到。

【凡不附賊者。】

賊黨裡頭,這個名冊上沒有名字的。

【密授以白布小旗,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

這是統兵的將領,他懂得積德,不冤枉人,不濫殺人。所以,他用心去蒐集匪黨的名冊。不是真正附屬於匪黨的,不可以冤枉人。官兵進城來搜查,他教這些跟賊黨沒有關係的人,給他一個小的白旗,讓官兵進城,「你把這個旗子插在門口」,禁止官兵騷擾。這樣子『全活萬人』,這是他所積下的功德。

在中國歷史上,自古以來,作將軍、大將軍的人,能夠保全後裔的很少。什麼原因?殺傷太多,所以後代都不好。在中國武將裡面,後人好的人確確實實不多,在歷史上真的可以數得出來。這些作將軍的人都是愛惜人命,絕不妄殺,軍隊紀律非常的森嚴,這才能保全到後代。

【後謝之子遷。中狀元。為宰輔。孫丕。復中探花。】

這是講謝都事後人的果報。他的兒子謝遷中狀元,官做到宰相。『宰輔』是宰相。孫子丕也中『探花』,「探花」是進士第三名。這都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歷史證驗。又告訴我們,莆田有個林家: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

這是講莆田,也是在福建。他的『先世有老母好善』,這是他先世祖母好善,常常做粉團施人,布施一些窮人。每天都是這樣作法,一生都不疲倦,天天用這個來布施。有人來向她要,統統給,毫無倦厭,每天布施。

做好事,量力而為。善待別人,自己決定有好報,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諺語常說:「吃虧是福」,所以我常常想,我沒有這個機緣,如果我要有這個機會,我願意開個餐廳,開餐廳免費供應大家。現在我們在新加坡居士林,我把我的想法告訴李木源居士,李木源居士這三年真的做了。每天供齋,免費的。平均每天到居士林來吃飯的有一千多人,星期假日三、四千人。這是好事!

居士林是不是被人吃垮?沒有,愈吃愈興旺。人丁旺,那麼多人來吃飯!從開辦到現在,跟諸位說,沒有買過米,沒有買過油,也沒有買過菜,而且吃不完。原因在哪裡?大家曉得居士林做這樁好事,天天有人送米,有人送油,有人送菜。送得太多,吃不完。吃不完怎麼辦?我們把多餘的這些米、菜,送給養老院,送給孤兒院。所以,新加坡許多宗教的養老院、孤兒院都接受我們的贈送。好事!應該要做。今天就講到此地。

網站>淨空法師報恩講堂>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837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