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了凡四訓(第十三集)上
2009/04/11 11:33:10瀏覽535|回應1|推薦1

了凡四訓弘法講記 

中國深圳

淨空法師講述

了凡四訓(第十三集)上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接著介紹莆田林氏,這是第四個例子,好善積德的果報。莆田林家早年有一位老祖母,好善好施,常做粉團布施給窮人。長年累月,她都不疲不厭,歡歡喜喜,救濟窮苦的人。

【一仙化為道人】

有一個仙人,化為道人。仙化道人,我們不必去猜疑他,我們只看到是「有一個窮道人」。

【每旦索食六七團】

他每天也到這個地方來索取六、七團,他每天都來。

【母日日與之】

這個老母天天給他。他要得多,別人要一個、兩個,他每天都要六、七個。

【終三年如一日】

這樣每天去要,要了三年,這個老太太都歡歡喜喜的給他。

【乃知其誠也】

這個知道老太太布施救人是出自於真誠。

【因謂之曰】

這一天道長就跟老太太說,他說:

【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

我吃了妳三年,每天吃六、七個粉團,我吃了三年,我以什麼來報答妳?他說: 

【府後有一地。葬之。】

妳家裡有一塊寶地,他說:「將來死後葬在那個地方。」

【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

將來妳的子孫作官的人數,就像一升芝麻那麼多。誠心救人!

【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這個話是真的。我過去在福建建甌住過六年,一直到抗戰時期,他們家裡頭代代還有賢人。她的後代依照道長指點,把她葬在那個地方。果然,葬下去第一代,她的後人就有九個中進士,所以在福建有這麼一句話,「無林不開榜」。每當科舉的時候,考試中舉人、中進士的,林家人最多。這是他們的祖宗,這個老太太誠心布施救人,終年不疲不倦。『累代』是世世代代。『簪纓』,這是講從前作官戴的帽子。帽子上面的帶子叫纓,繫帽的帶子叫「纓」,這邊插髮的是「簪」。這都是說明官做得很大。這個家族非常的興旺,無不是得力於祖宗積德。子孫繼續不斷行善積德,保持家風,代代不墜。

在中國這個例子有很多,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我們在古文裡面讀的《義田記》,知道范仲淹先生從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積功累德,不疲不厭。所以,民國初年印光大師讚歎,中國祖宗積的大德,後世子孫代代都受到他的福蔭,有三個人。第一個是孔子,二千五百多年家道不衰,世世代代的帝王對孔夫子都尊敬。今天,在民國時代,孔子的後裔在國外都受到外國人的尊敬,夫子的餘福。第二位就是講范仲淹,到民國初年,八百年不衰。這是宋朝時候人。第三位,他講的是葉狀元,清朝初年一直到清末,三百年不衰。印光大師舉這三個人,祖宗積的德厚。再看下面第五位:

【馮琢菴太史之父】

馮琢菴太史的父親。

【為邑庠生】

『邑』是縣。在縣學校,「庠」是學校,也算是公立的,縣立的學校作學生的時候。『庠生』,一般講秀才。

【隆冬早起赴學】

冬天早起,到學堂裡面去。

【路遇一人。倒臥雪中。捫之半僵矣。】

他在路上看到有一個人,倒在雪堆裡頭。他去摸摸他,還沒死,但是已經快凍僵了。

【遂解己綿裘衣之】

他自己穿的是綿的或者是皮的衣服,這個外衣,他趕緊脫下來,把他包起來。

【且扶歸救甦】

把這個人扶到家裡來,把他救活了。這是救人一命,佛家常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這個話意味深長。一般人只知道建寺廟,『浮圖』是寶塔,『七級』就是七層的寶塔,建這個功德很大。現在又作興造大佛像,大概造大佛像比造寶塔的功德更大了。我想了又想古人這一句話,救人一命勝造一百米的佛菩薩像,不只七級浮圖。你造那麼大的佛菩薩像有什麼用處?今天這個世間苦難的人太多,多少人在飢餓的邊緣上,沒有吃、沒有穿,生病沒有醫藥,多麼可憐!建一個大佛像、建一個寶塔需要花多少錢,你把這些錢拿去救濟這些災民、這些在飢餓邊緣的人,我相信你這個功德無量無邊。救人一命果報都不可思議,得這麼大的福,你要是能夠救千萬人的生命,我相信你的後代作官興旺,就跟前面老道所講的,人數也是一升芝麻那麼多。為什麼不做?我們要多想想。什麼是真實的功德,什麼是假的功德,這裡頭有一個標準。凡是真正令一切苦難眾生得到好處、得到利益的,這個功德是真實的;如果令一切眾生得不到實質上的利益,這功德是假的。

所以我很不贊成造這些大佛像。有人說,這個大佛像坐在這個地方,這一方人都得平安了。未必,這是屬於迷信。一方得福,一方平安,要靠什麼?靠教化,要靠改變人心。現在這個世間人心,全世界幾乎都不例外,自私自利天天在增長,貪瞋痴慢天天在增長,這是災禍的根源。造一個大佛像就能把它鎮住,哪有這個道理!能夠化解劫難,要提倡教育;佛教的教育。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慈悲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教導大家捨棄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貪瞋痴慢,無條件的犧牲奉獻,去幫助這個社會,幫助一切苦難人民,佛是教我們這些。我們明白了,真正肯依教奉行,我們自己得度了,也真正能夠造福社會、造福人群,這是佛陀的教誨。

假如說造寶塔、造佛像功德真有那麼大,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什麼不去造大佛像?為什麼不去造大寶塔?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他老人家在世,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除了講經說法教學之外,他沒做別的事。他也沒有去打過什麼水陸法會,也沒有拜過什麼懺,甚至於現在講的打個佛七、打個禪七,我們在經書裡都找不到。這是後人搞的,佛菩薩沒有搞這個事情。我們學佛,一定要向佛菩薩學習。佛菩薩在哪裡?經典。我們一定要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學,效法佛菩薩,學習佛菩薩,這才是真正的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我們在此地看到馮琢菴救人一命,他得的感應:

【夢神告之曰】

這是晚上作夢,夢到一個天神告訴他:

【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吾遣韓琦為汝子。】

這就講到輪迴。『韓琦』是宋朝時候人,英宗、神宗時候,他做過十年宰相,也做過元帥,是一個文武全才了不起的偉人,在歷史上我們讀到他,深得當代、後世人的尊敬。在那個時候,他跟范仲淹齊名,兩個人都是出將入相。馮琢菴的父親做這樁好事情,這個神人說:「我派遣韓琦做你的兒子。」

【及生琢菴。遂名琦。】

琢菴是他的字,他的名字叫琦。他父親取這個字,就是夢中有這麼一回事情。果然,他的官做到太史,太史就是從前的翰林。再看下面舉第六個例子:

【台州應尚書】

浙江省台州有一位應大猶尚書,『尚書』就是現在講的部長,官做到部長。

【壯年習業於山中】

『習業』是讀書;在山中讀書。從前讀書人多半都寄住在寺院,寺院確實提供給讀書人最好的學習場所。古時候學校沒有那麼多,一個縣通常只有一個學校,縣學,所以讀書的環境很難找得到。除了寺廟之外,那就是大戶人家。富貴人家家裡面有藏一些圖書,請老師在家裡面教自己的子弟,這稱為私塾。那個藏書的數量都不會太多,所以大規模的藏書都在寺院的藏經樓,藏經樓就像我們現在所講的圖書館。寺院的藏經樓不僅僅是收藏佛書,在中國,儒家的、道家的、諸子百家,幾乎全部都收藏。出家人真正在做學問,真正在修養自己身心、德行,所以他們都是非常好的老師。從前念書人,秀才,一般都願意到寺廟親近出家人,寺廟有豐富的藏書,如果有不了解的地方,都可以向出家人請教。而出家人教導他們都是義務的,這是佛家所修積的功德,所積的善行。但是現代佛教寺院已經變質了,完全跟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是個教學的場所,現在變成經懺的場所,跟鬼打交道的場所,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他習業在山中;山中,一定是住在寺廟裡面。

網站>淨空法師報恩講堂>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837258

 回應文章

infinite light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太精彩了
2009/04/14 12:45

「現在這個世間人心,全世界幾乎都不例外,

自私自利天天在增長,貪瞋痴慢天天在增長,

這是災禍的根源。

造一個大佛像就能把它鎮住,哪有這個道理!

能夠化解劫難,要提倡教育;

佛教的教育。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

是慈悲的教育,是愛的教育,

教導大家捨棄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貪瞋痴慢,

無條件的犧牲奉獻,

去幫助這個社會,幫助一切苦難人民,

佛是教我們這些。

我們明白了,真正肯依教奉行,我們自己得度了,

也真正能夠造福社會、造福人群,這是佛陀的教誨。」


蔬食愛自己 愛眾生 愛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