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開放和有包容性的園地 ~~ 更生副刊
2021/01/13 12:27:09瀏覽1557|回應0|推薦19






開放和有包容性的園地 ~~ 更生副刊



創辦於一九四七年的更生日報,有悠久的歷史,但我卻是在退休後,長住台灣,才有機會接觸到。

年輕時,我幾乎沒有到過台灣東部,因此沒有聽說過更生日報的名字,接著我到了美國念書,一住就是四十年,也沒有機會接觸到更生日報。退休後,我大部份的時日住在台灣,開始有機會較常閱讀台灣的報紙,也開始嘗試投寄文稿到這裡的一些報紙副刊。基本而言,我所得到的經驗,通常是文章投寄出去後,便有如石沉大海,再無消息。這似乎只是一件很稀鬆平常的事。那些編輯,對於投稿者,真的是極度的無禮與不尊重,讓費心用情寫文章的作者感到被完全漠視,甚至覺得,編輯似乎對作者傳送著這樣的訊息︰「你不受歡迎,別寄文稿過來!」

就在這個時候,一位在政大中文研究所畢業,也曾旅居美國,過去也常在中央日報副刊以及世界日報發表作品的網友,自從回到台灣長住以來,她依舊持續不斷的寫作,並時常將發表在更生日報副刊上的詩作或是長文,貼在她的部落格上跟我們分享。經由她,我才知道更生日報的存在。而她在這段時間投稿其他各報的經驗,竟然和我非常相似,深覺目前好像只剩下更生日報副刊仍然能夠歡迎外稿,沒有排他性,很有包容性。

有了她對更生日報的介紹,我開始上網瀏覽更生日報副刊,發現一些有趣的特點。例如:〈一〉刊登文章的題材和種類非常的具有多樣性:小說、散文、詩、報導文學、遊記、醫療和護理的知識介紹、人生經驗的體會與分享、書本讀後以及電影內容帶來的感悟與啟發等等;〈二〉作者的年齡層包含甚廣:似乎從中學生(由作品內容以及文筆顯露的稚嫩來判斷)、青年、中年、壯年,到將近九十歲的老年人(從文章內容裡所寫的經歷,以及提到了自己的年齡)都有,真的是兼收並蓄;〈三〉看到過去已經有名的作者,也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有些大概是比我晚幾年開始在台灣新生報副刊發表文章的作者,另有一位甚至曾經跟我在成功嶺一起接受軍事訓練,那時偶而會一起談些寫作的想法和心得。我記得曾經看到他在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上發表的小說。在成功嶺的一個傍晚,他對我提起閱讀一首詩的感受。記得他是這麼對我說的:「路燈就這樣一路唱下去」。當時我看到嶺上的路燈一盞一盞的亮了起來,不覺發出了一個會心的微笑。那麼多年過去了,最近時常在更生日報副刊上看到他的長文,不過他的重心似乎是已經放在童話或兒童文學的介紹與心得上,而不是小說創作,這也許和他長年從事小學教育有關吧?

對更生日報副刊有了些粗淺的認識後,我便想到,也投寄文稿去試試看吧。可是我並不知道副刊的電郵信箱,不知道文章該寄往何處才是,於是只好把文章寄到我在更生日報網頁上所看到的,一個電郵信箱(雖然我知道那不會是副刊編輯部所使用的郵址)。我心想,只能這樣誤打誤撞試試看了。運氣如果夠好,也許文稿會被轉至副刊編輯部,倘若沒有轉達,我也只能放棄了。

沒想到,過了幾天,我居然收到了副刊編輯的回音,說文稿合用,並且給了我副刊編輯部的電郵信箱,請我今後將文稿寄到那裡去。收到這樣的回覆,讓我對更生日報的副刊有了很好的印象,從此我便開始將文稿投寄到更生日報的副刊,反而沒再投寄到世界日報或其他報紙了。當然我也不願意再將文稿投寄至對投稿者漠視、冷淡、高傲、無禮的那些報紙的副刊或其他版面了。

投寄了一些文稿至更生日報副刊所給我的經驗,是相當正面的。一般而言,文章寄出去之後,大概在一個星期至十天,就會收到編輯的回覆,告訴作者文章是否合用。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合用的文章大概在三個多月至五、六個月就會刊出,時間是長了一點,不過我想大概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投稿比較踴躍。這個副刊給我的印象是,園地對外開放,並不是只屬於小圈圈。只要對寫作有興趣,不論是男女老少,所寄去的稿件,都受歡迎,而且文章如果達到標準,就會被採用。

〈二〉因為作者來自各種年齡和各種階層,值得閱讀的各類體驗和故事就很多。

〈三〉一些年紀較輕,文筆比較稚嫩的文章,也有被採用的可能,所以留用文稿的數量就會增加,導致等候刊登的稿件數量,必也累積得比較多。對於這一點,我倒覺得是無可厚非的,因為每個人運用文字的能力,都需要不斷的磨練,從生澀、稚嫩,到逐漸成熟、圓潤,是一輩子的功課。對於充滿熱情,剛開始學習寫作的人而言,文章若能被刊出,或是能獲得編輯隻字片語的鼓勵,可能就會成為一個年輕人一輩子努力寫作的動力。我在「編輯與投稿者」一文的敘述,已經列舉了一些實例,而我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在我高中一、二年級時所寫的文章,能夠好到哪裡去呢?但這樣稚嫩的文章,卻被當時主要大報的副刊選為頭條刊出,它所帶給我的激勵作用,是難以言喻的,而那也帶給了我繼續寫下去的信心與勇氣。因此,我相信,也希望,未來有許多作家成名後,會心懷感恩的說:「啊,當年更生日報副刊為我打開了寫作的那扇門,刊出了我的處女作,帶給我鼓勵,帶給了我信心與勇氣,那成了我持續寫作下去的動力。」


(2021-01-13 2之1)




由於更生日報的副刊為了避免稿件積壓過多,有時投稿者會接到編輯很客氣的訊息,「懇請」我們在一個星期或兩個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內,暫時不要再寄文稿過去。通常接到這樣的訊息,我都會尊重與配合。有一次很不巧,我在剛傳送出一篇文稿後,便接到了「暫時不要寄稿」的通知,讓我覺得很不好意思。我不希望自己被誤會是故意不配合,於是去信向編輯致歉,告訴他(她)說,本應尊重「暫時不寄稿」的要求,然而不巧的是,我在文稿寄出後才收到通知。非常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我很快的就接到編輯的回覆說「了解。歡迎來稿。」雖然回覆是那麼的簡短,卻讓我覺得相當的溫馨。

從這些日子的經驗,我可以感覺,更生日報副刊的主編對於文稿刊出的時間,是在力求公平。換句話說,先收後到的文稿通常會按這種排列次序刊登出來。這樣公平的安排,會讓所有的投稿者都心服口服,不過,我倒有個小小的建議。對於有時間性,有時效性的文章,或許不要受此排列次序的限制,才會比較有意義些,效益也應該會比較大些。且讓我試以自己的文章,舉例說明如下,提供編輯部作參考。

今年的一月七日,更生日報副刊在登載了我的一篇文章「歧視」後,我把它放在網上,跟我的中學同學和網友們分享,沒想到獲得了許多回應,看到了許多個人有關受歧視的親身經歷與想法,讓我感到有些震撼,也了解了歧視真的是無所不在,於是我便忍不住寫下了「『歧視』一文的迴響」。這篇文章被編輯留用,並且在五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刊出。問題是,當這篇文章在刊出的時候,還有多少人能夠記得,在四個半月前所刊出的那篇文章「歧視」,到底是寫些什麼呢?倘若「『歧視』一文的迴響」能夠很快的刊出,相信會更有效益,對讀者的衝擊,想必會更大,體會應會更深刻些。

另外一個例子,是在新冠病毒開始爆發、肆虐時,在美國的紐約和其他大城市的地鐵,發生了有亞裔人士在候車時,因為戴口罩而被追打,甚至被踢、推而掉落到鐵軌上的報導。我在看到這些新聞時,想到這些事故,主要是因為文化差異而造成的誤會與衝突,這使我也想到自己曾遇到過文化差異的小故事,於是便寫了一篇文章,目的是希望國人對文化差異這種事,能夠重視與多些了解,這也許對避免誤會與衝突,甚至受到傷害,會有些助益。這篇文章也被編輯留用了,只是我覺得,這樣的文章有點時效性,倘若能夠在發生戴口罩的亞裔人士被追打的事件和電視新聞及網路媒體大肆報導的那段時日,把文章刊出,可能讀者對「文化差異」以及它可能造成的結果,會有更深刻的印象,也會感覺更有意義些。倘若等事過境遷後文章才刊出,那時讀者閱讀的感受,也許就不會感到那麼深切和那麼貼近自己的生活了。

過去各大報的副刊,對於和時效性有關的文章,通常都會採取這種做法。所謂的「打鐵趁熱」,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我在這兒所提的建議,也只是個人的淺見。許多事情,是見仁見智,對於文稿的處理,或另有其他的因素需要考量,我當然是完全尊重編輯的專業決斷與處理的。

更生副刊不但接受外稿,而且文章的類型與內容涵蓋如此寬廣,作者的年齡更是老、中、青、少都有,比起如今台、澎、金、馬的大大小小的報紙副刊,許多為了種種原因,已經變質了,許多明顯的只屬於小圈圈,有些版面只針對特殊年齡層或群組,有些根本是毫不尊重作者,對於在紙本報紙全盛時期時常投稿的我而言,感觸是格外深的。事實上,我的這種感觸,並不是個案,因為有一些年齡與我相近,過去也常在各報副刊上發表文章和新詩的朋友們,都有相似的感慨。

期待更生日報副刊能夠越來越出色,不但維持對外公開,歡迎和接受各地男女老少以及士農工商各階層人士的投稿,讓各種各類,多姿多彩的故事,能夠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不但豐富了這個副刊的版面,同時也為我們的社會和國家,培養出許多優秀的作家。


(2021-01-14 2之2)

開放和有包容性的園地 ~~ 更生副刊(2之1) http://www.ksnews.com.tw/upload/20210113-011.pdf


開放和有包容性的園地 ~~ 更生副刊(2之2) http://www.ksnews.com.tw/upload/20210113-011.pdf


         (2021-01-13 & -14 刊於更生日報副刊)   

【附記】

其實這是一篇文章的後半段。編輯在跟我商談後,把這篇長文分成兩篇文章:「編輯與投稿者」和「開放和有包容性的園地 ~~ 更生副刊」。我不清楚為何今天會先刊出後半段的文章,而不是前半段的文章?

到目前為止,更生副刊的編輯部算是最友善的了,他們對作者文稿的取捨,在一個多星期後,必定會有明確的回覆,至於其他好多家報紙副刊對作者的態度,真的是形形色色。例如我個人所親身經歷的就有:我接到回覆說,文稿會安排刊出,結果過了一年半也不見蹤影的;文稿在我寄出三多月後,才收到回覆(很難想像,一篇一兩千字的文稿,需要三個多月後才審閱通過)說,文稿會留用,但將在數個月後刊登。最常遇見的是,寄出的文稿有如石沉大海,完全沒有消息,即使寫信去問,也得不到回音,這是最讓人不好受的一件事,因為你好像就被卡在那裡,上不得,也下不來。其實,每家報紙有自己的版性和特色,文章留不留用,也見仁見智,如果不合版性或不擬留用,負責任的編輯理應儘早通知作者,好讓作者為自己的創作另做處理,例如修改或轉投他處。若不通知作者是否留用文稿,作者倘若將文稿轉投他處後,文章卻又在原本投寄的副刊刊登出來了,這便成為一稿兩投了,那麼,這個責任又應該由誰來負呢?倘若寄出的文稿,久久沒有消息,是不是表示不留用呢?這倒也不見得。我就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文稿寄出後,無消無息,時間久了,寫信去問,依舊得不到回覆。無奈之下,我只好放棄,不去想它,沒想到,有一天,文章卻刊登出來了。

目前大多編輯部門的編輯們,對作者投寄過去的文稿不給任何音訊,一方面可能是已經失去了上一個世代副刊編輯對作者的尊重,另一方面可能是薪資低而投稿者眾(現在只要有個電郵信箱,隨時都可傳寄文稿,不像過去我們要寫稿紙和信封及花錢貼郵票),編輯無暇,也無精力多做其他事情(例如通知作者是否留用文稿)。

還好我是在過退休生活,寫寫文章只是適意的活動自己的腦筋,避免太早變得老人痴獃而已。文章在報紙副刊發表的副產品就是稿酬,雖然微薄,但我常常自我打氣說:「積沙也可以成塔嘛。」住在東京的耀興堂弟傳來簡訊說:「拿退休金,還有寫文章的外快,一舉數得,非老哥莫屬。」我說:「下次你、我返台,老哥請你吃飯啦!」

這篇文章刊出時,距離文稿寄出的日期,約六個月又三個星期。


(2之1)


(2之2)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 No.8 悲愴 第二樂章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uChen&aid=15534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