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廣東會館箏笆彈 粵聲津度戲博館 -121
2011/01/30 11:57:23瀏覽1216|回應0|推薦9


天津市廣東會館Google地圖檢視較大的地圖

天津廣東會館就在鼓樓旁,也就是戲劇博物館

廣東會館為在津廣東客商議事、宴集和娛樂的場所。也是天津市規模最大、裝修最精緻的清代會館建築

門廳正中懸掛「廣東會館」匾額,館門前原置青磚照壁,現已拆除

青瓦硬山牆高聳,砌成嶺南地區常見的階梯牆

院內為孫中山先生塑像

大門內置鏤空木雕屏風,上懸「粵聲津度」匾額

四合院內,婦人在冬陽下睡得香甜

離開文化老街,順著鼓樓東街西行,沿途文化氣息濃郁,著名的天津文廟博物館、望海樓教堂、老城博物館環抱四周。廣東會館就在鼓樓旁,也就是戲劇博物館;門票20元。進去右拐就可以看見傳說中的戲臺,真的是特別有感覺。在昏暗的燈光下,傳統的戲臺,整齊的觀眾席,一切都那麼安靜,身處其中真的會感到震撼除了戲臺,廣東會館裏還有一個拜師堂,真是思古之處。

不可否認成長背景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事實上,一個人對過往的感情也是無法擺脫的。當坐在聽臺面對這個戲臺時,眷村裡叔伯們的唱腔與這個戲臺交織在一起,也是機緣巧合吧!一群戲曲學校的學生也來此參觀,一個學生即興在臺上唱了一段-時間倒退,歷史重演,一個亮相,一聲叫好「滿堂彩」那是京劇盛行年代,聽戲並不單純是娛樂消遣,也不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思鄉之情

大約300 年前,廣東、潮州和福建商人經常結成商船隊到天津經商。他們的大眼雞船」隊每年春天,乘季風沿海北上順海河進入天津;日久天長,就形成建幫(閩幫)、潮幫和廣幫 3大派系。為了營運及團聚方便,他們集資興建「閩粵會館」3幫輪值管理。道光末年廣幫值年,因為經手人虧欠公款造成矛盾,建幫、潮幫拒絕廣幫值年,並且不許廣幫查看帳目,廣幫在閩粵會館陷入被排斥的境地。

光緒末年,天津海關道廣東人唐紹儀,為了發展鞏固廣幫勢力,倡議集資修建會館,並帶頭捐獻白銀4 千兩。這個倡議受到廣幫商人熱烈響應,於是在天津城內鼓樓南大街購置原鹽運使署舊址興建新會館。光緒三十三年(西元1907年)1 14日新會館落成,取名廣東會館。會館建成後,成為在津廣東客商議事、宴集和娛樂的場所。也是天津市規模最大、裝修最精緻的清代會館建築。

會館建築群體以四合院和戲樓為主。館門前原置青磚照壁,現已拆除,門廳為磚石結構,青瓦硬山牆高聳,砌成嶺南地區常見的階梯牆,上下五級,稱做「五嶽朝天」,與北方的屋脊融成一體,風格獨特。由門廳、正房、配房、戲樓和跨院、套房組成,面積約1.5公頃。廳堂都出廊廈,內部裝修華麗,很有嶺南特色。會館周圍建造鋪房、住房300 多間,東南面修建「南園」,栽花種樹。體現中國嶺南建築風格,又融合北方四合院特點,是大陸罕見的木結構建築藝術珍品。

這座北方少見的戲樓,一直是當時著名京劇、昆曲等表演藝術家如孫菊仙、楊小樓、梅蘭芳、龔雲甫等獻藝之所。1912824,同盟會北方支部曾請孫中山先生在會館內的戲樓舞臺上發表「我中國四萬萬同胞齊心協力,何難稱雄世界」的著名演說。1949年以後樓舍已漸衰頹,改建成中學校。1986年始闢為「天津市戲劇博物館」,成為兼有陳列展覽和演出等多種功能的文化場所。

門廳正中懸掛「廣東會館」匾額,大門內置鏤空木雕屏風,上懸「粵聲津度」匾額。戲樓是廣東會館的主體建築,樓上觀眾席為包廂,樓下是散座、茶座。前懸「嶺渤凝和」巨匾以示嶺南粵商與渤海之濱民眾的和睦關係,橫匾左右兩側分題「沽水流花」、「南金會萃」。穿過夾道是可容納78百人的木結構室內劇場,迎面一對黑漆金字抱柱聯題「粉墨辨忠奸曼舞輕歌皆世態,箏笆彈喜怒繁弦急管盡人情」。戲樓座南朝北,南房為後臺,面闊五間,上下兩層,正中置戲神龕,古時伶人演出時都要奉禮拜;兩側擺放演出使用的衣箱,樓上作為演員的化粧室。

舞臺由南向北為伸出式戲臺,深7.5公尺,寬8.6公尺,高1公尺。臺上無柱,用三根主樑兩根平行的跨空枋和一根東西向的施額枋架起的,淨跨度長達20公尺。舞臺正面匾額書黑漆地石綠字「薰風南來」,前臺橫眉以透雕技法刻成獅子滾繡球圖案,兩角雕成荷花含苞欲放的垂花柱。天幕位置鑲嵌「天官賜福」鏤空木雕,天官、童子、猿猴、松柏、雲氣和4 角的蝙蝠,構成吉慶氣氛。

舞臺頂部平伸,上置「傘式」藻井,它是一個玲瓏剔透、金碧輝煌的螺旋狀回音壁,由數以百計的異形斗拱組成,直徑為5公尺,可調節音響,它將舞臺上的聲響吸進,再由不同的角度折射到場內各個角落,既攏音又傳聲,獨具匠心。為使尖拱式藻井外觀精美,工匠又將舞臺上部設計成垂花門樓,配以隔扇門窗,而後採用懸壁結構從兩側用兩根斜向欄杆將它吊掛在額枋上,不影響觀眾視線,兩根欄杆亦雕刻鳳穿牡丹、松鼠葡萄、四季花卉等圖案,刀法精細,令人歎為觀止。

整個劇場均擺放八仙桌椅,加上臺口沒有支柱,所以從三面都可清晰地觀看演出,是大陸僅存最大的古典劇場。二樓原設包廂,現為「中國戲曲音像資料文庫」。舞臺的對面為配合戲樓場景,環繞戲樓陳列「中國京劇人物造型藝術展」,展出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不同人物造型近百位,其神態栩栩如生,服飾做工精美考究,頗具欣賞價值。

戲樓外山牆之上的菱形《牡丹》採用蔓草圖案做底層磚雕,蔓草延伸不斷,含有茂盛、長久的吉祥寓意。蔓草形象很美,隋唐時期最為流行,後人稱它為「唐草」。在這層磚雕的上面,五朵立體牡丹,花瓣層次分明而流暢。牡丹被視為繁榮昌盛的象徵。《牡丹》下方為《正龍戲火珠》磚雕。它用六角邊的蔓草與牡丹花裝飾成花邊紋樣,中間底層刻有祥雲、祥雲伴隨著龍;龍形成S形,雕刻得栩栩如生。

廣東會館的建築又一精美之處在於雕刻藝術。會館用材以木為主,輔以磚石,工精料實,堪為佳作。「木雕劉」劉杏林、「磚雕劉」劉鳳鳴等雕刻名家之作,更是為廣東會館的建築添了重彩。這座建築引起各國建築專家的極大興趣。它是目前世界各國現代舞台設計師所追求的藝術效果。1999年出版的《20世紀世界建築精品集-中國卷》收入這座建築精品,它也是天津惟一入選的20世紀建築精品。

步入四合院內,北面即為正堂,東西配建廂房,均由回廊將正房、配房、門廳的廊廈連成一體。正堂原為拜神議事的廳堂,2001101改建成「中國戲曲拜師堂」,又名梨園拜師堂,這座廳堂最初是唐紹儀為來津同鄉和在津的廣東客商們聚會、祭祀的場所。之後為繁榮中國戲曲之大業,弘揚華夏尊師之美德,博物館利用這座廳堂建成了國內第一家「中國戲劇拜師堂」。

「拜師堂」正中一剛勁有力的「師」字顯示出中國書法的深厚底蘊。中間供奉的神龕、香火及兩側的八仙桌椅,各列其位,以備拜師儀式之用。梨園界戲曲藝術家在課徒授業的同時不忘先師,於堂內供奉了元、明、清及近代四位戲曲名家關漢卿、湯顯祖、李漁、梅蘭芳大師的畫像。並集列出產生於1910年前後河北唐山的評劇、清代初葉形成于廣東廣州的粵劇、清代中葉發源于遼寧吉林黑龍江的東北二人轉等366種戲曲門類的名稱及發源地,體現出中國戲曲藝術綿延流長。

中國戲曲發展簡史展覽館位於廣東會館的西廂房,在全方位展示中國戲曲的獨特形式與藝術形式。中國戲曲是自十二世紀形成完整形態至今已歷時800多年,與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世界三大戲劇」。展覽館設制了中國戲曲藝術形成發展線索示意圖,將中國戲曲藝術分為戲曲的起源與形成、南戲和北雜劇、昆山腔與弋陽諸腔以及花部亂彈及其它中國戲曲的萌芽、產生、發展的全過程。

中國京劇發展簡史展覽館位於廣東會館的東廂房,以開放式櫥窗,歷史沿革線路圖,向人們展示京劇的孕育與形成、興盛與變革以及發展的新階段三個時期的京劇藝術特點及代表人物、劇照。京劇是中國戲曲劇種之一,清光緒年間形成於北京(一說形成于道光年間),其前身為徽劇,通稱為皮簧戲。後因京劇所唱皮簧與同出一源、來自安徽的皮簧聲腔不同,而且更悅耳動聽,遂為區別稱之為「京調」。民國以後,上海梨園全部為演唱「京調」的京班所掌握,正式稱為「京戲」。

廣東會館的瓦頂和牆體為青磚灰瓦的厚重風格,而非南方黛瓦粉牆的輕透作法。來到會館鄉情由此引發,回家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正是優秀建築魅力所在。坐在戲樓裏看戲,視、聽效果很好,戲樓舞臺高1公尺,散坐席觀眾觀看是平視的。包廂樓座高4公尺,俯視臺上的角度為1015度,符合人體視覺生理。觀眾視力一般20公尺以內可看清演員的面部表情,戲樓內最遠視距14公尺,恰到好處。

門廳夾道的古畫

階梯牆,上下五級,稱做「五嶽朝天」,與北方的屋脊融成一體,風格獨特

舞臺正面匾額書黑漆地石綠字「薰風南來」,前臺橫眉以透雕技法刻成獅子滾繡球圖案

 

整個劇場均擺放八仙桌椅,加上臺口沒有支柱,所以從三面都可清晰地觀看演出,是大陸僅存最大的古典劇場

環繞戲樓陳列「中國京劇人物造型藝術展」,頗具欣賞價值

坐在戲樓裏看戲,視、聽效果很好,戲樓舞臺高1公尺,散坐席觀眾觀看是平視的

舞臺頂部置「傘式」藻井,它是一個玲瓏剔透、金碧輝煌的螺旋狀回音壁,由數以百計的異形斗拱組成

四合院內正堂原為拜神議事的廳堂,2001101改建成「中國戲曲拜師堂」,又名梨園拜師堂

舞臺的對面為配合戲樓場景,環繞戲樓陳列「中國京劇人物造型藝術展」

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不同人物造型近百位,其神態栩栩如生,服飾做工精美考究,頗具欣賞價值

更多相片請點閱(天津廣東會館風光   

背景音樂-說唱臉譜 謝津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huzhu&aid=48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