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津門故里宮前集 沽上藝苑文化街-118
2011/01/09 07:34:00瀏覽1197|回應0|推薦17


天津古文化街Google地圖檢視較大的地圖

天津古文化街旅遊區

古文化街南、北街口各有一座仿清大式牌樓。南口的牌樓上高懸「津門故里」4字大匾

穿過清代牌樓,映入眼簾的是冰盤簷掛落板朝天欄杆的平頂小軒,高低相間,起伏有致

一百餘間仿清各式門面建築,一律青磚砌體,磨磚對縫,有坡頂飛櫞廊柱的樓閣

景泰藍名店

經營文房四寶,名人字畫的四寶堂

人張」把傳統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水準,飾以色彩道具,結合中國傳統繪畫,形成獨特風格

泥人取材舊天津市井生活百態,以及中國傳統戲劇、小說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成為民間藝術奇葩

漫步古老街道,情不自禁尋覓歷史蹤跡,體會一下古味、中國味、天津味,而且非尋不能出情趣

古文化街,各種工藝、文化品,五光十色,應有盡有

后宮」廟門以北叫宮北大街;廟門以南叫宮南大街

D21(10.02)天津市

新的一天,首選目標就是到古文化街走走,這是我到天津的第一目標。老實說,在各地旅遊去當地的文化老街,是我尋找與當地對話的最好切入點;我和天津古文化街就是這樣一種因緣的。雖然有很多當地人都以為那樣的老街,通篇一律是一年四季賣些字畫古董,只有外賓或遊客才會去光顧的。但我卻是將她當作來天津的首選,這樣的想法,無非就是為了一種尋古的氛圍和心情。

津門十景之一的古文化街-故里尋蹤」,位於南開區東北隅東門外,海河西岸,北起老鐵橋大街(宮北大街),南至水閣大街(宮南大街),這裏原是古代祭祀海神和船工聚會娛樂場所。隨著人潮和南貨到來,后宮前空曠地帶形成人煙茂密、集市繁盛的前集」。明、清兩代漕運不斷,原來日出而設、日暮而散的前集」形成街道,建起大大小小的店鋪,宮南、宮北大街也就這樣出現。

清乾隆末年,畫家江萱所繪《潞河督運圖卷》就斷續畫出宮南、宮北大街的繁榮街景-店鋪鱗次櫛比,廊舍華麗整潔,院落花木扶疏;前簷滿敞形式的鋪面,有燒鍋店、錢號、肉鋪、海味店、藥鋪、布店、米麵鋪、醬園、煙鋪、飯館、客棧等,在幾處稍許寬敞的角落,還有商販駐足叫賣;街上的行人、車、橋絡繹不絕;綠瓦紅牆的「后宮」和彩繪華美、平臺寬廣的宮前戲樓,格外引人注目。 

然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天津被開闢成商埠,城市生活、經濟重心逐漸向東南轉移,這一帶開始衰落,大型店鋪越來越少,只剩下一些小門面和手工作坊等。1949年後,沿街小店大部分變成臨街住戶;天后宮大殿也一度成為廠房和民居。1985年天津市政府重修天后宮、宮前廣場和宮南、宮北大街;修復後的老街是全長687公尺、寬5公尺,一百六十餘棟清代風格店鋪建築的商業步行街。

古文化街南、北街口各有一座仿清大式牌樓-碧琉璃瓦頂,合角吻,垂脊獸;紅漆柱,斗拱鋪作,清式鏇子彩畫色彩絢麗;洋灰仿造的夾杆石,方正高大。南口的牌樓上高懸「津門故里」4字大匾,標誌著今日天津市區就是以這一帶為原始區域而逐漸開發的-金代在這裏建立天津城市最早的政治建制-直沽寨,八百年前是居民聚落點、六、七百年前是商業繁華地段,使人產生「思古之幽情」

北口的樓匾寫有「沽上藝苑」4字,寓示著這裏的街貌、店鋪、商品,都帶有濃郁的藝術氣息;尤其是古玩、字畫、碑貼、文房四寶和天津民間工藝品,琳琅滿目,美不勝收,足可使人受到民族文化的薰陶。這兩座聳立在街口的大牌樓,以精緻瑰麗的造型、絢麗的色彩和樸實無華的樓匾題詞,從藝術處理上構成「先聲奪人」的效果,同時也把古文化街仿古建築群烘托的典雅秀美,層次分明。

漫步這條古老街道,總情不自禁地尋覓歷史的蹤跡,體會一下古味、中國味、天津味和文化味,而且非尋不能出情趣。穿過富貴氣派的清代大式牌樓,映入眼簾的是一百餘間仿清各式門面建築,一律青磚砌體,磨磚對縫,有坡頂飛櫞廊柱的樓閣;有冰盤簷掛落板朝天欄杆的平頂小軒,高低相間,起伏有致。特別是從宮北到宮南,依靠有節奏的空間組合和體量差別,創造了有規律的老街輪廓線。

古巷建築門窗勾欄棱柱形式各異;海棠池剔地雕磚圖案富有民俗氣息;油漆彩畫繁簡錯落幢幢有別;外簷樑枋間的蘇式彩畫生動明快,故事取材耳熟能詳;襯以形式典雅的匾額楹聯,益使樓閣恢弘,軒齋秀雅。店堂內部裝修,結合營業性質,實用裝飾宣傳兼而有之。總之,各單體建築用大量的內外裝修,構成局部藝術氣氛。而青磚牆、紅門窗,絢麗明快的彩畫又使全街具有豐富統一的藝術效果。

到了古文化街中心的「后宮」廣場前,寬闊豁亮,周圍的建築物也雄偉高大,26公尺高的桅杆旗幡直插雲天,這種幡杆與一般的旗杆不同,它最初是由船舶上的桅杆演變而來,是天后宮的標誌。往年,每逢初一、十五及廟會期間,用刁斗滑車將旗幡高懸於空中,夜晚又換成紅色的大串燈籠,每燈一字共二十四盞,遠遠望去十分壯觀,是為昔日往來於三叉河口漕船導航的標誌。

宮前廣場與戲樓昔日是舉行皇會等酬神活動的場所,演出龍燈、高蹺、旱船、獅子舞等民間遊藝節目,通宵達旦,人流如潮。廣場戲樓與海河近在咫尺,坐東朝西,面向宮前廣場,與天后宮山門遙遙相對;這座過街式的戲樓,樓下設有拱型門,戲樓高12公尺、寬10公尺、進深11公尺;兩側設有明柱,台口設有雕花護攔。天幕正中鑲嵌六角透窗,上懸「樂奏鈞天」金字匾額,遠遠望去十分壯觀。

市井相連的古文化街,各種工藝、文化品,五光十色,應有盡有。如天津地方特色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和風箏魏風箏等;還有經營文房四寶,名人字畫的四寶堂,春在堂;經營文物古玩的萃文齋;還有經營全國各地的景泰藍,雙面繡,牙玉雕,藝術陶瓷,中西樂器金銀飾品,各類圖書、剪紙、絨花、風葫蘆、以及精巧別致的工藝品和民俗文化用品等,上萬種名優工藝品有幾十家店堂,

楊柳青年畫創於明崇禎年間,清雍正年間逐漸興盛;是在宋、元繪畫和明代木刻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並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表現人民美好感情和願望;其中,尤以反映各個時期現實生活、民俗風尚和歷史故事見長。楊柳青年畫的產地,並不只限於天津城西的楊柳青鎮,當時附近方圓數十里,幾乎「家家都會點染,戶戶全善丹青」

人張」在清乾隆、嘉慶年間已有一定的聲譽。「泥人張」張長林,字明山,生於1826年,卒於1906年,他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水準,又飾以色彩、道具,結合中國傳統繪畫,形成獨特風格。泥人取材舊天津市井市民生活百態,以及中國傳統戲劇、小說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成為民間藝術奇葩。郭沫若賦詩:「用泥造人始女媧,明山泥人錦上花;昨日作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滿天下」 

箏魏」風箏名聲遠播國外,製作技藝歷史久遠,但對這一技藝做出重大貢獻的魏元泰,生於1872年,卒於1961年。他從事風箏製作70餘年,以做工精細、造型逼真、飛行平穩和色彩富有民族特色,著稱於世。特別是為了便於攜帶,製作了精巧玲瓏,能拆散折疊,就連長達5公尺的蜈蚣風箏也可以裝在盒子裏。在1914年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他製作的風箏獲得國際獎牌。 

古文化遐邇聞名的「皇會」叫「娘會」,是慶祝天后宮海神娘娘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誕辰的活動。廟會時,民間法鼓會、大樂會、鶴齡會、重閣會、中幡會、高蹺會等表演各種技藝,人山人海,盛況空前。乾隆年間皇帝下江南船還停泊在三岔口欣賞各會出色表演。古文化街修復後恢復「皇會」,以龍燈、高蹺、旱船、秧歌、法鼓、中幡、獅子舞和武術等表演為主,成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活動。

一個早上,看看泥人張那些民間傳說的八仙和哪吒,也有生活周遭升斗小民,自己也突然就沉浸在那些點點滴滴的生活片段裏。再進楊柳青畫店看個個胖乎乎的鮮活娃娃;又去風箏店看風箏還有街邊很多古人留下來的銅人、銅製品、銅邊玉柄鏡、兵器外,還看到許多近代人製作的手工工藝品、天津津戲服裝、臉譜、道具、泥娃。感覺走進了古文化藝術的天堂,面前是現代,跨一步就回到了古代。

在宮前廣場有一些天津風味小吃,如茶湯、鍋巴菜、耳朵眼炸糕等。我買了碗茶湯品嘗,主要是欣賞沖茶湯的技藝-店家先將茶湯料(如糜子面)調好後加上糖與桂花,然後一手執碗,一手扶著半公尺高黃銅製描鳳雕的龍嘴大銅壺柄,將開水倒出,注入距離一、二尺的碗內,並隨時變換距離以掌握沖出茶湯的厚薄程度,動作乾淨俐落,點滴不外溢,說止即止,這是古文化街上不可多得的一

文化老街歷盡滄桑,熙熙攘攘,川流不息,與早期的天津共同經歷了數百年的繁華。街道上大量昔日的貨棧、會館、商業公所等等遺跡,生動地體現這條老街昨日的經濟活力。文化街與天津城市歷史一樣漫長而悠遠,它深深紮在這城市厚厚的歷史文化的土壤之中,就像其他的老城市,如上海的城隍廟一帶、南京的夫子廟地區、蘇州的妙前街一樣,都是市井生活的中心地帶,值得一遊。  

老街,一眼望過去每家店鋪裏都是中國古味,大至燈籠,小至窗花。喜歡這條街,不是因為它雕樑畫柱,鋪上琉璃瓦,造成仿古的樣式,也不是因為它賣那些真真假假的古董,而是因為那一整條街,就好像一個短短的時光隧道,並沒有太多因為歷史或典故遺留下的清冷。相反,更像古代某個城市又或繁華小鎮上任何一條普普通通街道,充滿了人間煙火的熱鬧和生動……

楊柳青年畫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方法表現人民美好感情和願望

一手執碗,一手扶著半公尺高黃銅製描鳳雕的龍嘴大銅壺柄,將開水倒出,注入距離一、二尺的碗內

天津風味小吃茶湯

從宮北到宮南,依靠有節奏的空間組合和體量差別,創造了有規律的老街輪廓線

古文化街旅遊商貿區

海河畔的古玉皇閣

青磚牆、紅門窗,絢麗明快的彩畫又使全街具有豐富統一的藝術效果

有點突兀,這好像和古文化街沒多大關係,應該不是天津古文化的一部分

古文化街北口樓匾寫有「沽上藝苑」4字,寓示著這裏的街貌、店鋪、商品,都帶有濃郁的藝術氣息

更多相片請點閱(天津古文化街風光

背景音樂-老街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huzhu&aid=4777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