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最後一根釘紀念碑(Last Spike),加拿大華工血淚史-8
2019/08/12 06:29:20瀏覽2101|回應0|推薦14

一早從溫哥華走1號國道,接5號國道;從甘露市再接回1號國道,洋洋灑灑趕了一天路,將近600公里;在最後目標灰熊鎮前,終於有了一個景點-「最後一根釘。這是橫跨加拿大東西的太平洋鐵路(CPR)竣工紀念地,景點位於落磯山西麓的飛鷹坳(Eagle Pass),周圍是高大的希爾柯克山(Selkirk Mountains),也是冰川國家公園(Glacier National Park)的核心部位,風景優美壯麗。

加拿大1號公路(Trans-Canada Highway 1)途經「最後一根釘」,許多進山的旅遊團和駕車人士喜愛在這裡停留、休息。這個景點規模實在不怎樣,有點類似於台灣東部的「北回歸線紀念碑」或「水往上流」;不大,可有可無,但有洗手間,可以讓長途拉車的觀光客喘息一下。總不成說,到了加拿大第一天都在趕路,沒有景點,光去購物站吧?講起來是難聽了些,所以有了這一天唯一的景點產生。

其實,今天一路走來,都與加拿大太平洋鐵路併行;只要不是在車上光睡覺,稍微看下風景,就能發現鐵路時而出現在公路下方的河谷中,或者出現在上方崎嶇的半山腰上,始終與橫貫公路相伴相行。單以過客的角度來看,太平洋鐵路在穿越洛磯山脈的這一段,就是一項嘆為觀止偉大的工程。

時序回到1885年,新完工的太平洋鐵路,長達3000英哩,是由北美大陸東、西二端同時鋪設,到此正好接軌。於是,太平洋鐵路公司的老董史提夫,就用黃金製作的釘子釘在鐵路上,因而被稱為「最後一根釘」。1985年,加拿大政府在這裡修建了「最後一根釘紀念碑」,以紀念100年前,這條鐵路的完成。紀念碑并不大,基座鑲嵌着加拿大13個不同省份,捐赠的各種不同色的13塊玉石、花崗岩,它們寓意着這條鐵路的開通,就像是一條紐帶,將加拿大横貫東西的各個省緊密連結,成為一個橫跨東西的大國。

這條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興建,是有其背景的故事與不得不為。加拿大聯邦當初成立時,僅限於中部的一些省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卑詩省,由於落磯山高大的山脈阻隔,東西間交通往來極為困難,反倒是與美國西部的各州關係密切。因此,卑詩省在1841年談判加入聯邦時,提出一個苛刻的先決條件:聯邦政府必須在十年之內修通一條到溫哥華海邊的鐵路,否則卑詩省將選擇加入美國聯邦或自行獨立,加拿大聯邦政府迫不得已接受了這一條件。

但隨後的幾任政府卻始終無法兌現當初的承諾,由於聯邦政府財政困難資金短缺,加上國營鐵路公司的管理混亂,十年過去,項目毫無進展。在卑詩省政府一再揚言要退出聯邦的威脅之下,聯邦政府在壓力之下只好改組鐵路公司,將工程交給一個重新組建的公司(Canada Pacific Railway, CPR),承諾十年之內保證完成全部工程任務。

鐵路建設重新提上日程之後,首先在規劃設計時,要確定該從何處由東向西穿越落磯山脈;與東部平原地區相比,落磯山西麓異常陡峭險峻,而鐵路的路軌坡度又受到嚴格限制,急需找到一些比較平緩的山口制定設計方案。CPR公司聘請了一位叫做羅傑斯(AB Rogers)的測量師,條件是授予其冠名權和$5,000元獎金。再打通了羅傑斯隘道的困難後,這條太平洋鐵路中於橫貫東西二大洋。

枕木上那顆發亮黃色的釘子,聽導遊講這已經不是一百多年前史提夫爵士釘下的原物,它依然代表著凝聚這個國家的精神紐帶;加拿大正是憑藉這條在北美新大陸上的鐵路大動脈,實現了「從大洋到大洋」的大國夢。紀念碑旁邊還立有一幅巨大油畫,再現了史提夫爵士打下這根黃金釘的場景,據說是當年照片的放大版。

這是一個榮耀的故事,但是對参加修築這條大鐵路的華工而言,卻是悲慘的血淚史;當時超過15700餘人,參與這項工程,但其中卻有4000多人死在築路程中;以至於有人这樣說法-這條鐵路,每一公里的路軌下,就埋葬着34個華工。華人為興建加拿大太平洋鐵路,作出的貢獻和犧牲是巨大的;特别是落磯山這段最艱險的「羅傑士險道」。雖然,華工只是負責大約300英哩的工程,但這300英哩,却是太平洋鐵路中的鬼門關;這段鐵路要穿越危岩陡峭的落磯山脈,白人不願意去冒險,廉價的華工是最好的選擇。

據記載,當年修築這一路段的有12000多名華工,僅從廣東招募來的5000名華工中,只有1500人生還,數字讓人觸目驚心。在班夫鎮附近有一座「華人嶺」,因華工修築鐵路,在此居住而得名。鐵路完工把這個國家最壯美的山水,推向世界的代價,是華工的白骨與辛酸。如今這條一百多年前的鐵路,主要担負着貨運和旅遊的功能。

但是,華人對這個國家做出的貢獻,並没有得到加拿大政府應有的尊重和禮遇。相反地在鐵路建成後,接踵而來的是噩夢般的排華政策。1885年鐵路完工當年,加拿大一改對華工的渴求,通過了歧視華人的《華人入境法案》,向華人新移民收取50加元的「人頭税」。

其用意在阻擾低層華人繼續向加拿大移民,華工為和家人團聚不堪重負。更有甚者,在短短28年,人頭税增加到了500加元,這對於低層華工而言,是他們的幾年的收入,足以在當時大城市蒙特婁購置两棟房子。加拿大政府从從華人交納的「人頭税」,獲取巨額收益,足够再建一條太平洋鐵路。許多華人被迫長期忍受妻離子散,無法團聚的思鄉之苦,這無疑是加拿大華人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

1923年取代「人頭税」的是更為嚴苛的《排華法案》,全面禁止華人入境,很長時期,加拿大的華人社区是一個單身男子社會,其男女比例竟然達到131,華人只能從事白人不願意的苦活累活。二戰期間,加拿大華人不計政府的「忘恩负負義」,籌措了數以百万萬計的款項,甚至當兵参戰,付出犧牲,為這個國家流血流汗。

二戰結束後,通過當地華人的不懈努力和國際與論的壓力,終於迫使加拿大政府于1947年廢除《排華法案》。這并不意味着歧视視華人的社會問题得以解决。随着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加拿大華人力量的不斷壯大,加拿大政府开始對這一歷史問题進行澈底檢討。

2006622日,加拿大總理哈珀親自在國會用粤語向華人就當年「人頭税」問題表示道歉,將公道還給了曾給加拿大發展做出過巨大贡献的華人。這天,距開徵「人頭税」已有121年,距《排華法案》生效也有83年。一聲「對不起」拖了百餘年,顯得太過沉重,但它畢竟還是說了,遺憾的是8萬多飽受「人頭税」之苦的華人先輩,已經聽不到這姗姗来遲的道歉,僅有30位老人等到這一天。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huzhu&aid=12848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