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27 11:25:18瀏覽620|回應0|推薦0 | |
虎,虎,虎。攀登新高峰。 淵田美津雄與聯合艦隊特混編隊於珍珠港上空。 曾經在80年代看過這樣一個逸聞:當年日本泡沫經濟蒸蒸日上貌似勢不可檔的時候,在世界任何一個重要藝術品拍賣場合都可以看見日本人急匆匆在不同拍賣會奔跑的身影。終於在一次倫伯郎的拍賣會上,一個老太太實在忍不住就在一個日本奔向拍賣品的時候伸出了腳。不管這個逸聞是真是假,但是這是日本那一個時代真實寫照的一個側面。 二戰剛結束時日本滿目創痍,儘管不象一些人成天念叨的日本已經一窮二白和一片廢墟,不過當時日本持續了一段相當長時間的蕭條是可以肯定的。加上原來的殖民地經濟設計中,原材料與農產品等供應的來源地隨著日本戰敗而剝離。日本自甲午戰爭以來建立的經濟體系實際已經崩潰,並且作為佔領軍的美國也曾經有把日本改造成為一個農業國。如果歷史有假設的話,日本也許就象今天新西蘭與澳大利亞那樣的格局吧。但是歷史往往不會隨人的意志轉變而轉變,冷戰拉開了帷幕。 從道奇路線出發,由朝鮮戰爭誘導的日本經濟復蘇是日本很快擺脫了戰後初期的蕭條,到1956年神武景氣開始正式啟動日本戰後經濟騰飛的腳步日本從1956年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日本以年均9.8%的速度連續19年高速增長。1955年日本GDP總值為美國6%西德56%,1966年日本超過英國1967年超過法國1968年超過德國從那時候到現在日本都穩做世界第二大經濟國家的位置。而且不僅僅是經濟增長,在勞動生產率上從1951到1979法國與西德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是4.5%美國為3.2%日本為8.9%。並且利用石油危機為契機,日本不僅實現了對美國的貿易平衡而且在80年代徹底在美國本土擊跨美國的家用電器產業正式對美國建立了出口優勢。到1986年日本泡沫經濟開始前,日本在家用電器、汽車和半導體生產都在世界市場上獲得了有利地位,當時日本在 世界上的GDP總值占世界15.3%為美國一半超過歐洲第一第二經濟大國德國與法國之和。到1983年日本在當時決定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159項技術領域中同時領先於美國和歐洲的有39項,與美國相當有38項而同時落後於美國與西歐的技術為19項目。由於進入日本市場的非關稅壁壘高,日本在80年代之前僅用15億美圓就獲得了如果自行重頭研究需要花費1500-1800億美圓資金的技術,對內日本建立了被稱為日本發展三神器的有鮮明日本文化特徵的終身雇傭、年功序列與企業工會制度;對外,日本利用戰後格局在美國默許下于東南亞國家建立了著名的大雁序列的產業陣列,並依據這一安排不斷實現本國產業提升不斷深化與分工轉移;都為日本的經濟騰飛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在1986年前後日本更利用日圓升值的機會大舉向海外擴張,在之後的短短時間中就成為了世界外匯儲備第一大國和世界海外資產第一大國。(至今為止日本海外總資產額超過了G8其他成員中英美德法海外資產的總和) 到90年代初,日本財團與跨國公司,靠著不可一世的日本製造橫掃世界。我當時看資料,世界十大銀行有八家是日本銀行,前三位均為日本包攬,世界五百強企業日本幾乎包攬半數。(如果我記憶沒有錯的話,當時數字是244家),無論是住友、三菱、豐田、松下、SONY還是全日空、新日鐵、新幹線世人皆知。無論是尖端的特種鋼、特種材料、半導體、大型電子電腦還是汽車、輪船、煉鋼、電子產品、精密化工產品,到處都是日本產品的天下。以美國為目標的日本趕超夢似乎已經唾手可得了,此時的日本人相信他們是最優秀的大和民族,世界上只要是日本涉足的事情就一定是日本第一。(這個印象至今影響著許多中國人,並成為他們一些主張的重要依據)買下夏威夷、買下哥倫比亞公司、買下洛克菲勒大廈、買下美國!這個就是趕超的日本,這個是日本的世紀顛峰。 當美國輿論一片譁然時,他們把日本的第二次崛起看做是日本第二次入侵,是又一次珍珠港。美國國會議員不但鼓吹民族主義提倡愛美國買美國貨(表笑,這些事情不是中國人韓國人才折騰,不說美國日本在一個時期還這樣鬧的),還在電視新聞記者面前當眾砸日本進口汽車以示決心。不過當日美貿易爭端達到最高潮的時候,日本人不但對美國說:我可以對你說不,而且作為當時日美談判代表的日本大藏相宮澤喜一對美國談判代表說,日本也想買美國的產品,但是美國工人太懶惰生產不了日本需要的產品。美國被徹底激怒了。今天我們很多人都願意把“廣場協議”和美國對日本的保護人地位看作是美國反擊日本的決定性因素,這樣說發對也不對。接下來我想說的,就是我認為這個觀點不怎麼對的一面美國製造如何超過日本的一面。 1983年IBM當時占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的70%,到1989年IBM以430億美圓的銷售額與66億美圓的贏利分別高居美國商業公司第一與第四,是被稱為當時美國最成功的商業公司。由於日本公司如富士通、NEC日立幾乎是完全克隆IBM模式開始趕超的,所以當時評論界這樣預測: 1.個人電腦將成權為普通消費品,日本遲早主導這一領域(那是以日本在電子領域全面擊敗美國為參照) 2.當時日本NEC等企業在記憶體市場占主導地位,當時的人判斷日本控制半導體領域也是遲早。 3.80年代美國市場各個領域都不景氣,有預言家判斷日本在IT領域遲早超過美國。 4.強勢的日圓、膨脹的地產與股票市場使日本那時候看上去有無窮無盡的廉價資金可以使用,當時評論家相信,日本將以收購美國地產與其他新興大公司的方式接管美國IT業。 5.IBM與AT&T的分拆使日本企業有規模優勢。 6.多元化交叉經營的日本高技術企業交叉補貼與掠奪性定價的方式擊跨美國公司,甚至在上述方式不靈的時候利用官方與非官方貿易壁壘的優勢深入美國高技術企業腹地,一個接一個擊垮美國企業,就和日本在前30年在各個領域擊敗美國公司一樣。 但是把IBM和AT&T作為競爭對手的日本企業萬萬沒想到,美國人不勞煩日本人自己動手,自己顛覆了IBM與AT&T的霸權。以IBM與AT&T的分拆與限制壟斷措施的出臺,美國IT領域一下子就進入了群雄爭霸的格局。首先是蘋果率先在個人電腦領域打破了IBM在PC領域的獨霸地位,到1981年蘋果電腦就已經佔領了美國個人 PC75%的份額。1981年Intel推出了面向IBM的80286晶片,到了1986年Intel獨立向市場推出了386晶片,晶片時代開始了。而此同時,同為遏止蘋果為IBM扶持的微軟公司逐步與Intel結成了著名的Wintel體制。隨著克林頓拉開資訊高速公路與新技術革命時代的序幕,新經濟時代破繭而出了。當時在 大型機為主導方向的日本公司直到1991年結合了Windows3.0作業系統與Intel晶片結合的Wintel聯盟導致世界PC爆發性成長,日本這個時候還沒有可以彼此相容的電腦系統,而這個時候已經落後美國整整5年。這個5年是美國重新擊敗日本的起點 ,以Wintel平臺為基礎美國打敗了日本在製造業的壟斷地位,並通過扶持臺灣、新加坡和韓國的製造企業不但抄了日本製造的後路,而且也徹底擺脫對日本在零部件產業的依賴。等日本發現,水準分工的PC是90年代主流消費產品的時候已經為時太晚,美國這個時候已經建立了全球分工體系。而且今天的四小龍更多的是作為美國產業的二傳手尤其是資訊技術產業的二傳手與美國實現在全球範圍的產業分工與合作,而不是成為緊緊依賴日本技術與市場的日本小雁。這樣的影響不但在四小龍延伸,而且逐步擴散到了東南亞與中國大陸。這些從根本上動搖了日本製造的外援基礎,也許直接打掉日本在大雁陣列翅膀的是東南亞金融危機,但是這個金融危機後面是美國精心佈置的全球化產業分工的一個環節。日本的短視或者是傲慢,讓日本在90年代末被引導世紀經濟向縱深領域前進與發展的IT產業邊緣化了。日本非但沒有成為國際市場的壟斷者,還被踢出了個人資訊消費領域主要領域。美國今天已經開始把資訊技術與新經濟向產業與社會結構的縱深挺進,結合資訊技術的傳統領域已經煥發出了全新的生命力。今天的花旗銀行所擁有的程式師已經超過微軟公司,今天以高資訊集成控制物流與全球資訊的沃爾瑪公司曾經在不久前成為世界500強第一大公司,今天波音公司早已經實現了無紙化設計,這些都只是資訊革命的一角落,永不停懈的長跑才剛剛開始。 我在《中國巴西經濟小議兼及印度》和一些關於日本經濟復蘇的評論裏是這樣看的,美國新經濟模式不是以某種技術或者某個領域的一個優勢來確立的,而是以一系列顛覆性或者是推倒重來的方式來構築一個高端平臺然後以此平臺實現全球產業分工的。而且這樣的顛覆性對生產力與生產管理模式的衝擊的一個直接 後果就是多元化的競爭模式出現,而且這樣的競爭永遠沒有停歇的機會,因為在多元化競爭格局中你一猶豫隨即就會被追趕者趕超。這樣的顛覆性,對於以社會結構等級分明層次清晰以三神器制度圭皋的日本製造致命性在於,當超越一種舊有模式的時候這樣的模式也許已經落後,甚至在剛開始超越的時候,被超越的楷模就已經在被淘汰。而日本就是這樣在新技術領域尤其是消費電子領域,先後被美國然後臺灣與韓國超越的,如同對PC領域那樣的判斷錯誤不斷的在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出現,並且在錯誤的發生時日本公司總不是適應潮流而是試圖以自己曾經的優勢去改變市場與世界。就這樣,三星趕超了SONY,臺灣的記憶體超越了日本。而現在在軟體領域有印度,在硬體領域有中國都出現了咄咄逼人的追趕腳步,日本在今天還沒有拿出有效的策略,或者他們還以為中國公司依舊落後日本公司幾十年可以高枕無優,就象他們曾經對美國公司、對韓國公司與臺灣公司判斷的那樣。 到2005年,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喊出了再次維新的口號,日本人在哀歎美國在資訊技術領域對日本建立了不可逾越優勢的時候,愛把經商稱為戰爭的日本人不得不承認:日本第二次戰敗了。當年在珍珠港上空向日本特混編隊發出:虎!虎!虎!,攀登新高峰的那個日本飛行大隊長淵田美津雄在戰後的回憶錄裏有這樣一段話:再沒有比珍珠港作戰更能具體顯示戰爭正在轉向現代化了,日本的航空部隊瞬間就使那些以為是太平洋艦隊主力的戰列艦群,至少在半年之內不能動彈。然而,這是沒有用的。簡單地說,等於替美國處理了這些已經不中用的東西,反倒促使美國從中發現一個真理:把壞事變成了好事。就象當年遭遇日本突襲珍珠港後的美國人一樣,美國人在失敗中重新調整了自己的步伐,把壞事再次看成了好事。不但是美國人,包括歐洲人在日本全球出擊後都對自己做了極深遠的調整。當美國以資訊技術為先導以金融創新為支柱以經濟全球化為旗幟在北美自由經濟貿易區在全球重新樹立美國經濟霸權的時候,歐洲人也以歐元為紐帶以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為引擎以歐亞大陸橋為利益核心重新調整全球戰略格局的姿態向未來前進。 虎,在日本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能夠不畏艱難、跋涉遠途戰勝強敵並平安回家的一種神獸。日本當年襲擊珍珠港,以虎虎虎為勝利口令恰如其分。然而不畏艱難、跋涉遠途戰勝強敵並平安回家的日本虎在二次出擊珍珠港後,喜歡上了全世界的奢侈品、迷戀上了梵古還有夏威夷的別墅與海灣。與此同時日本人不但一次次錯過了新經濟增長中產業准入的機遇,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來臨時,日本不但沒有施以援手而且在作壁上觀的同時為求自保使日圓接連貶值,就此日本在東南亞苦心經營的大雁陣列從本質上被動搖。這些錯誤與疏失日本不但不反省與檢討而且面對挑戰與壓力日本內部引以為驕傲的三神器制度、官僚金融產業三箭體系在瓦解的同時日本的領導者們不但沒有拿出勇氣及時提出對內對外改革措施,而且頻頻把國內矛盾與危機向國外轉嫁不斷挑起日本與東亞尤其是東北亞國家的衝突與矛盾,使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陷入泥潭。這裏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當時中國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為後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和韓國簽署一系列經濟一體化協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今天被耽擱在中國與東南經濟自由貿易談判(之前已經達成農產品自由貿易協定和貨幣互換協定)之外的日本以提出排除中國的與東南亞自由貿易談判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機遇,歷史的機遇往往就那麼幾個瞬間。今天,日本在勞動生產率上落後於歐洲人,在年勞動時間上少於美國人,臺灣人在資訊技術領域,韓國在新技術與傳統領域都已經趕上來了,中國和印度兩個龐然大物上升的勢頭也咄咄逼人。日本要想在未來幾十年中繼續在眼下群雄並起多元競爭的格局中長久保持曾經的經濟霸主地位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與勇氣才可以。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生產總值為美國一半,而今天美國的製造業已經相當於日本GDP的3/4。今天的世界是全面競爭的世界,這個全面競爭是一種永遠不會停息的競爭,是一種沒有片刻鬆懈機會的競爭。二次戰敗的日本,在追趕的時候。要的遠不僅僅是再次維新。 筆者按:首先我要說的是,這裏日本的二次戰敗是對美國的戰敗。日本今天依舊是全球第二經濟大國,在許多關鍵領域掌握著關鍵技術。儘管剛剛擺脫經濟經濟危機陰影的日本,還沒有完全重新振作。但是日本作為中國的競爭者無論如何都值得我們重視與密切關注。就象日本曾經蔑視過美國那樣,今天我們對日本乃至印度等世界經濟中的任何競爭者的忽視,都很可能在明天對我們是致命的。一個國家的發展,無論發展也好,無論笑傲群雄的時候都不要忘記,當所有人都在向前飛奔的時候你停下腳步甚至你放慢腳步其實就是在後退。日本第二次戰敗的原因有很多,很多人把廣場協議看做美國的陰謀,僅僅這樣看問題那在我看來離真實也就快過一步了。擺明吃虧的事情日本還真沒真正答應過,最近美日牛肉之爭,商業捕鯨之爭,日本都寸步力爭更何況是廣場協議那樣象人們普遍說的美國陰謀一樣,沒好處的事情日本肯定不幹。但是,當日本離超越與顛峰近在咫尺的時候,日本人放懷的笑了,誰敵手?日本人這樣說道。當日本人忙著享受世界,享受未來的時候,為日本震驚的美國與世界不停的變換舞步競逐明天。如果一個國家想要走到一個可以被稱為歷史顛峰顛峰或者人類歷史顛峰的那個位置就不要忘記在追趕的時候不能有片刻鬆懈,在顛峰的時候隨時看看身後,尤其追趕目標以美國這樣的國家。的確世界上充斥的無數陰謀,但是成功的唯一途徑是自己的努力與實力。競爭尤其是國家之間的綜合競爭就是永無止境的長跑,而且前進的速度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將越來越快。虎!虎!虎!可以帶日本攀登新高峰,不過日本沒有想到當登上新高峰,翅膀也有飛走的時候。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