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27 11:24:41瀏覽613|回應0|推薦0 | |
虎,虎,虎。攀登新高峰。 淵田美津雄與聯合艦隊特混編隊於珍珠港上空。 曾經在80年代看過這樣一個逸聞:當年日本泡沫經濟蒸蒸日上貌似勢不可檔的時候,在世界任何一個重要藝術品拍賣場合都可以看見日本人急匆匆在不同拍賣會奔跑的身影。終於在一次倫伯郎的拍賣會上,一個老太太實在忍不住就在一個日本奔向拍賣品的時候伸出了腳。不管這個逸聞是真是假,但是這是日本那一個時代真實寫照的一個側面。 二戰剛結束時日本滿目創痍,儘管不象一些人成天念叨的日本已經一窮二白和一片廢墟,不過當時日本持續了一段相當長時間的蕭條是可以肯定的。加上原來的殖民地經濟設計中,原材料與農產品等供應的來源地隨著日本戰敗而剝離。日本自甲午戰爭以來建立的經濟體系實際已經崩潰,並且作為佔領軍的美國也曾經有把日本改造成為一個農業國。如果歷史有假設的話,日本也許就象今天新西蘭與澳大利亞那樣的格局吧。但是歷史往往不會隨人的意志轉變而轉變,冷戰拉開了帷幕。 從道奇路線出發,由朝鮮戰爭誘導的日本經濟復蘇是日本很快擺脫了戰後初期的蕭條,到1956年神武景氣開始正式啟動日本戰後經濟騰飛的腳步日本從1956年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日本以年均9.8%的速度連續19年高速增長。1955年日本GDP總值為美國6%西德56%,1966年日本超過英國1967年超過法國1968年超過德國從那時候到現在日本都穩做世界第二大經濟國家的位置。而且不僅僅是經濟增長,在勞動生產率上從1951到1979法國與西德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是4.5%美國為3.2%日本為8.9%。並且利用石油危機為契機,日本不僅實現了對美國的貿易平衡而且在80年代徹底在美國本土擊跨美國的家用電器產業正式對美國建立了出口優勢。到1986年日本泡沫經濟開始前,日本在家用電器、汽車和半導體生產都在世界市場上獲得了有利地位,當時日本在 世界上的GDP總值占世界15.3%為美國一半超過歐洲第一第二經濟大國德國與法國之和。到1983年日本在當時決定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159項技術領域中同時領先於美國和歐洲的有39項,與美國相當有38項而同時落後於美國與西歐的技術為19項目。由於進入日本市場的非關稅壁壘高,日本在80年代之前僅用15億美圓就獲得了如果自行重頭研究需要花費1500-1800億美圓資金的技術,對內日本建立了被稱為日本發展三神器的有鮮明日本文化特徵的終身雇傭、年功序列與企業工會制度;對外,日本利用戰後格局在美國默許下于東南亞國家建立了著名的大雁序列的產業陣列,並依據這一安排不斷實現本國產業提升不斷深化與分工轉移;都為日本的經濟騰飛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在1986年前後日本更利用日圓升值的機會大舉向海外擴張,在之後的短短時間中就成為了世界外匯儲備第一大國和世界海外資產第一大國。(至今為止日本海外總資產額超過了G8其他成員中英美德法海外資產的總和) 到90年代初,日本財團與跨國公司,靠著不可一世的日本製造橫掃世界。我當時看資料,世界十大銀行有八家是日本銀行,前三位均為日本包攬,世界五百強企業日本幾乎包攬半數。(如果我記憶沒有錯的話,當時數字是244家),無論是住友、三菱、豐田、松下、SONY還是全日空、新日鐵、新幹線世人皆知。無論是尖端的特種鋼、特種材料、半導體、大型電子電腦還是汽車、輪船、煉鋼、電子產品、精密化工產品,到處都是日本產品的天下。以美國為目標的日本趕超夢似乎已經唾手可得了,此時的日本人相信他們是最優秀的大和民族,世界上只要是日本涉足的事情就一定是日本第一。(這個印象至今影響著許多中國人,並成為他們一些主張的重要依據)買下夏威夷、買下哥倫比亞公司、買下洛克菲勒大廈、買下美國!這個就是趕超的日本,這個是日本的世紀顛峰。 當美國輿論一片譁然時,他們把日本的第二次崛起看做是日本第二次入侵,是又一次珍珠港。美國國會議員不但鼓吹民族主義提倡愛美國買美國貨(表笑,這些事情不是中國人韓國人才折騰,不說美國日本在一個時期還這樣鬧的),還在電視新聞記者面前當眾砸日本進口汽車以示決心。不過當日美貿易爭端達到最高潮的時候,日本人不但對美國說:我可以對你說不,而且作為當時日美談判代表的日本大藏相宮澤喜一對美國談判代表說,日本也想買美國的產品,但是美國工人太懶惰生產不了日本需要的產品。美國被徹底激怒了。今天我們很多人都願意把“廣場協議”和美國對日本的保護人地位看作是美國反擊日本的決定性因素,這樣說發對也不對。接下來我想說的,就是我認為這個觀點不怎麼對的一面美國製造如何超過日本的一面。 1983年IBM當時占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的70%,到1989年IBM以430億美圓的銷售額與66億美圓的贏利分別高居美國商業公司第一與第四,是被稱為當時美國最成功的商業公司。由於日本公司如富士通、NEC日立幾乎是完全克隆IBM模式開始趕超的,所以當時評論界這樣預測: 1.個人電腦將成權為普通消費品,日本遲早主導這一領域(那是以日本在電子領域全面擊敗美國為參照) 2.當時日本NEC等企業在記憶體市場占主導地位,當時的人判斷日本控制半導體領域也是遲早。 3.80年代美國市場各個領域都不景氣,有預言家判斷日本在IT領域遲早超過美國。 4.強勢的日圓、膨脹的地產與股票市場使日本那時候看上去有無窮無盡的廉價資金可以使用,當時評論家相信,日本將以收購美國地產與其他新興大公司的方式接管美國IT業。 5.IBM與AT&T的分拆使日本企業有規模優勢。 6.多元化交叉經營的日本高技術企業交叉補貼與掠奪性定價的方式擊跨美國公司,甚至在上述方式不靈的時候利用官方與非官方貿易壁壘的優勢深入美國高技術企業腹地,一個接一個擊垮美國企業,就和日本在前30年在各個領域擊敗美國公司一樣。 但是把IBM和AT&T作為競爭對手的日本企業萬萬沒想到,美國人不勞煩日本人自己動手,自己顛覆了IBM與AT&T的霸權。以IBM與AT&T的分拆與限制壟斷措施的出臺,美國IT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