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觀音山
2018/09/26 00:07:14瀏覽446|回應0|推薦5

觀音山 連橫

朝誦楞嚴經,暮持般若咒。蠟屐朝名山,天風吹短袖。古木鬱蒼崖,新泉穿石溜。巍巍梵王宮,地僻無塵垢。更上一層峰,游心超宇宙。東望群山平,西臨滄海陋。芥子現須彌,胸中吞八九。彈指數大千,人天同一壽。持此問觀音,觀音應點首。(其一)

我聞諸佛力,偉哉觀世音。化身三十二,長坐落伽林。諸天散花雨,大地布黃金。佛力既廣大,佛法何銷沈。西來求淨土,風火亂相侵;東來求樂國,鬼氣迫人森。我身欲何之,不如入山深。山中何所有。修篁鳴素琴。山中何所住。白雲覆巖陰。山中何所食。長鑱劚藥葠。山中何所飲。清泉當酒斟。但恨人間世,苦海多呻吟。我欲拯救之,龍象亦馴瘖。願入三摩地,以發菩提心。(其二)

天風何迢迢。白雲何渺渺。聲聞何悠悠。名心何擾擾。我來此山中,俯視人間小。人間憂患多,山中俗塵少。孤坐澹忘歸,清罄一聲了。暝色入深林,虛空度飛鳥。耳根既圓通,萬緣皆縹緲。稽首見如來,拈花證微笑。(其三)

我家在城陰,觀音日對門。我來此山中,觀音寂無言。色相雖可參,妙法不得聞。譬如掬水月,水去月無痕。又如觸花氣,花謝氣何存。我身非我有,萬物同其源。萬物非我有,天地分其根。天地非我有,大造闡其元。大造非我有,佛法轉其輪。上窮億萬劫,下至億萬孫。唯佛心無畏,唯佛道獨尊。湛然觀自在,一洗眾生喧。(其四)

在《全臺詩主題詩選資料庫》中多的是戰爭、殖民、反殖民、壓迫、反壓迫的沉重主題,我這篇寫些和佛法及自然美有關的內容,讓諸君換換口味。

連橫這四首五言古詩,提到佛教名相及佛教典故,我引用部分資料如下。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以下簡稱楞嚴經)是中國傳統佛教極為推崇的經典,但於印度不見流通,且其於中國的出現時地及傳譯過程也較不明確,以致從古至今皆有人懷疑此經的真偽,不過都沒能動搖此經在中國佛教裏的地位,明末四大師的祩宏基於「依法不依人」的法義角度表示:「縱使他人能說此經,吾亦尊之如佛祖也。」 充份說明不應以考據上的辨難,而忽略了此經的價值。歷來多讚美此經為統攝佛教經論的教海指南與禪宗正眼,是絕佳的佛學指導書,這是此經不可磨滅的價值。﹝李治華:〈《楞嚴經》與中國宗派〉《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頁207-229,民國87年﹞

般若咒 
【原文】 
般若心经曰:“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盖指般若为咒,非指“揭谛揭谛”四句也。今人但知咒属密部,而般若心经显部也,是显部亦咒也,此持咒家所忽焉而不察者也。又“阿弥陀佛”四字,悉皆梵语,使前人不加注释,与大明、准提密部何别?今人但知大明、准提为咒,而弥陀佛名也。是佛名亦咒也,此持咒家所忽焉而不察者也。 
【译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言:“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这是指般若本身具有咒的种种不可思议功德力用,并非指后文“揭谛揭谛”等四句。现在的人只知道咒属密部,般若心经属显部。其实显部同样也可以称为咒。这种道理,持咒的人往往忽略而不加于考察。又“阿弥陀佛”四字纯属梵语,假使前人不加注释,那么这四字便与密部的“大明咒”、“准提咒”没有什么区别了。今时人们只晓得“大明”、“准提”是咒,“阿弥陀”是佛名,不知佛名也是咒啊!这也是持咒家们所忽略而没有觉察到的。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有一天向智常禪師請教:

「禪師!佛經上說:『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小小的芥子如何容納一座須彌山呢?如此不合情理,這不是在誑騙世人嗎?」這是比喻人的心量極大,是以物比德的例子。

【拈花微笑】佛教中「心印」,原指佛心印,係語言文字所無法表達之佛陀自內證之心地。昔時,佛陀於靈山會上,手拈一花,於八萬大眾之中,唯有摩訶迦葉一人獨會其意,乃破顏微笑。此一「拈花微笑」之故事乃成為師徒之間兩相契合之典型代表;於禪宗,歷代祖師之相傳亦多強調超越語言文字之教外別傳,此種師徒相契、以心傳心之情形,稱為傳心印、心印,後亦稱心心相印。然今所用「心心相印」一語,僅係套用佛家「心印」二字,訛轉其意為男女情意相投、心靈彼此感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傳法正宗記卷一、聯燈會要卷一〕p1397 (佛光大辭典)



�X�B: 拈花微笑 - 山居的隱士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Mindfreedom/2336348#ixzz24BQvY2yA

除此之外,大千世界、天女散花、佛教龍象、三摩地、菩提心、色相、妙法、法輪,都是名相及典故,為省篇幅,茲不再引述。

這四首詩和「比德」美學思想有關,它的基本內涵是:自然美之所以為美,就在於它對人的品德具有象徵的意義。當人們在對自然物象進行美的欣賞時,即可根據自然物象的不同形式和特性,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聯想到人的品德,從而體會到一種類似於理想人格的美。﹝孫國時:〈試論先秦「比德」美學思想〉《中州學刊》1986年第4期,頁60﹞。最有名的是以山水比德,孔子在《論語‧雍也》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劉寶楠《論語正義》:「知者樂水者,樂謂愛好,言知者性好運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不知已止也。仁者樂山者,言仁者之性好樂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動而萬物生焉。知者動者,言知者常務進,故動。仁者靜者,言仁者本無貪欲,故靜。知者樂者,言知者役用才知,成功得志,故樂也。仁者壽者,言仁者少思寡欲,性常安靜,故多壽老也。」松柏、龍、玉均可「比德」。王逸言《離騷》「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鸞鳳,以託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由此可見,「比德」可比善德,也可比惡德。

觀音山之所以美,因為觀音住在那裡。第一首以觀音山「比德」觀音,因為遠遠望去,此山像仰臥的觀音。「觀音」雙關。「擬佛化」了,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第一首談到佛教的心性論及宇宙觀。

第二首談到世道衰微,他要隱居觀音山修行,「願入三摩地,以發菩提心」。此首以修篁「比德」,修篁是修長的竹子。鄭板橋〈竹石圖〉:「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劉鳳浩〈个園記〉:「竹本固,君子見其本,則思樹德之先沃其根。竹心虛,君子觀其心,則思應用之務宏其量。體直而節貞,則立身砥行之攸繫者實大且遠。」

第三首用了「迢迢」、「渺渺」、「悠悠」、「擾擾」等疊字。在觀音山修行應有所精進,世尊應會拈花微笑。

第四首以「掬水月」及「觸花氣」比喻妙法不得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佛心無畏,佛道獨尊,法輪常轉。花雨香風,眼前解脫;招提蘭若,方外聲聞。此首「我來在山中」,《國家文化資料庫》作「我來此山中」;「我心非我有」作「我身非我有」。筆者以為,其義較佳。

「佛力既廣大,佛法何銷沉?西來求淨土,風火亂相侵;東來求樂國,鬼氣迫人森。」人間多苦海,呻吟響天霄。我引用瘂弦〈如歌的行板〉中的名句,作為本篇題目,濁濁塵世,善惡兩分,觀音在遠遠的山上,罌粟在罌粟的田裡。 

( 創作文學賞析 )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7608005&aid=674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