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29 12:38:14瀏覽692|回應1|推薦62 | |
澎湖志局書感 林豪 又逐孤鴻印雪來,故人握手喜追陪。百年文獻滄桑換,絕徼山川瘴霧開。 亂後知交悲宿草,去時童冠儘英才。劇憐殘蠹干戈裡,護得遺編出劫灰。 林豪,字嘉卓,一字卓人,號次逋,福建金門人。生於道光11年(1831),卒於民國7年(1918),享壽88歲。林豪曾三任文石書院山長,據徐慧鈺〈林豪之澎湖經歷初探─三任文石書院山長的研究〉,這三次是同治8年(1869)至9年(1870)、光緒4年(1878)至8年(1882)、光緒18年(1892)至20年(1894)。林豪修過多種方志,其中史學界評價最高的是《澎湖廳志稿》(見林耀潾〈在邊緣的邊緣實踐─以清代臺灣澎湖文石書院山長林豪為例的研究〉《成大中文學報》第13期,頁195-214,2005年12月)。 林豪寫此詩時,剛從金門到澎湖,金廈下了一場百年一見的大雪,澎湖未下雪,但很冷,此首句之所由來。林豪在澎湖居留近十年,知交不少,裁成後輩頗多。此詩頷聯及尾聯則寫修《澎湖廳志稿》事。絕徼,邊地之意,指澎湖居偏遠之處。劇,極、甚之意。干戈指光緒11年(1885)清法戰爭,法將領孤拔進犯媽宮港。遺編,遺留下的著作。劫灰,戰火餘燼。此指清法戰爭後,《澎湖廳志稿》幸得留存。(節錄自《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 就中國內地言,臺灣是邊緣;就臺灣言,澎湖是邊緣。就地理空間及政治中心言,澎湖的屬性是「邊緣的邊緣」。書院不是清代的「官學」系統,雖然仍以儒學教化為其重心,但比其「府儒學」、「縣儒學」而言,在整個教育結構中,亦屬邊緣,但邊緣亦可自在,參前揭林耀潾文。 林豪的議題涉及「中心」、「邊緣」、「內地化」、「土著化」、「中華化」、「在地化」。以林耀潾的研究看,林豪有「內地化」的一面,也有「在地化」的一面。「內地化」的一面在讀書進取,以儒學求取科舉功名上;「在地化」的一面表現在他寫了大量有關澎湖的詩文及修纂《澎湖廳志稿》上。 當然,文化上及政治上的「中心」「邊緣」是有可能移動的。 如果處於邊緣,或者邊緣中的邊緣,依我之見,還是可以自在的實踐。在清代,澎湖出了一個進士蔡廷蘭;在現代,指考狀元,或各科博士教授,澎湖人才濟濟,童冠儘英才。 就國家整體發展言,我們也許可以思考及建構「雙中心」或「多中心」。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