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7/20 03:00:24瀏覽2771|回應1|推薦57 | |
海會寺 作者:齊體物
2015 歲時與風土/民間信仰類選注
冷月橫斜弔子規1,當年黃幄爾徒為2。梁塵尚逐梵音起3,幡影猶疑舞袖垂4。風雨有時聞響屧5,草花何用長胭脂6。是空是色渾閒事7,只合登臨不合悲8。 【題解】 【作者】 【注釋】 【延伸閱讀】 筆者試譯:清冷的月亮或橫或斜高掛在天空,杜鵑鳥的啼聲悲切,似乎在憑弔前朝的王孫。當年象徵王室威嚴的黃色帳幕,改朝換代以後,只不過是一場枉然。樑柱間的灰塵尚且追逐著梵音而起,佛寺裡懸掛的經幡隨風飄揚,彷彿是女子迴旋漫舞的衣袖。風雨聲中彷彿聽到妙齡女子的腳步聲。現在北園別館已經改建為佛寺,已無館娃舞女歌姬,花草又何必長成胭脂而被使用呢?是物質的形相也罷,是事物的本質也罷,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不過是尋常事。現在只應該登覽遊歷,不應該再悲憐前朝舊事了。 海會寺始建於康熙29年(1690),乾隆年間改名為開元寺,原來是明鄭鄭經奉董夫人的北園別館。搜尋《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海會寺」得20首,「開元寺」得52筆66首,詩人們不管以「海會寺」為題,還是以「開元寺」為題,表達的旨意,大抵相同,本文聚焦於「海會寺」,「開元寺」不論。 齊體物〈海會寺〉前六句著眼於古今之異及古今重合疊映。「冷月橫斜弔子規」是眼前景,但所憑弔的是往昔的王室勝景,「當年黃幄爾徒為」正是憑弔的對象。「梁塵尚逐梵音起,幡影猶疑舞秀垂」則是古今重合疊映,明鄭北園別館樑柱上的灰塵,隨著梵音而起,歌姬舞女的長袖與經幡旗影重合疊映。「風雨有時聞響屧」也是古今重合疊映。「花草何用長胭脂」則是古今之異,改建為佛寺之後,需要的是暮鼓晨鐘,青燈木魚,胭脂膏沐是不需要了。「是空是色渾閒事,只合登臨不合悲」則寫忘掉興衰往事吧,現在只應該好好遊歷此處的美景。詩人的海會寺書寫,不少是從寫景遊歷著眼,齊體物此二句是端倪。海會寺書寫也常常從古今盛衰立意,齊體物〈海會寺〉的特殊處在於鋪陳六句的古今盛衰、古今重合疊映之後,最後兩句卻要人以忘掉盛衰,只合登臨作結。《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的選詩不知有無考量選詩的藝術性,就海會寺書寫的詩來看,齊體物的〈海會寺〉堪稱傑作。「舞袖」、「響屧」、「黃幄」、「胭脂」這是昔日之盛,用詞精美。「冷月」、「子規」、「徒為」、「梁塵」這是昔日之衰。「梵音」、「幡影」則又是今日之景。景語中有情語,情景交融。 婁廣〈海會寺〉:「此地當年擬館娃,蜃樓海市霸圖賒。王孫已去遺芳草,宮院誰來掃落花?歌管聲沈聞貝梵,舞衫采徹現袈裟。我非竹院空閒過,喜見梯航屬一家。」婁廣,京衛人康熙44年(1705)任分巡臺廈道標守備。詩中還是以今昔之異立意,但結尾以喜見陸地民族(指滿洲人)、海上民族(指明鄭政權及其子民)兩岸一家親作結。婁廣以一軍人身分而有此意,合乎他的職業視野,臺灣新收入清朝版圖,這在當時是「政治正確」之論。 張以仁〈秋月遊海會寺〉:「黃花黃葉逼深秋,出郭來從野寺遊。抖擻征衣還未了,一聲清磬度林邱。密竹深林舊館娃,霸圖空後現袈裟。只今一片禪心月,曾照當年舞袖家。」張以仁是嘉慶年間人士,嘉義縣學廩生。海會寺乾隆年間改名開元寺,嘉慶年間的人還稱它是海會寺,這可能是習慣,就像臺南市的中山公園,早已改名為臺南公園,但有些懷舊人士還是稱呼它的舊名。「館娃」、「霸圖」、「袈裟」、「禪心月」、「舞袖」都是海會寺書寫中的陳詞濫調。 張湄〈海會寺〉:「歌罷蠻腔易梵腔,層樓煙際晚鐘撞。吟詩賭弈人稀到,閒煞孤寒白菊牕。」首句董天工《臺海見聞錄》作「歌罷蠻姬易梵腔」。張湄是浙江錢塘人,乾隆6年(1741)任巡臺御史,兼理提督學政。首二句也是寫今昔之異,而所謂的蠻姬蠻腔是指原住民的歌女歌聲嗎?三四句寫孤寒,一寫動作,一寫白菊牕,動靜之間,都有孤寒之意。 李欽文〈海會寺〉:「迴思往事白雲間,止有青松不解顏。魚鼓高低深處響,鳥笙上下靜中環。天開海國蓮稱社,月映蜂臺禪閉關。休問當年衰盛事,於今長見老僧閒。」李欽文是臺灣府人,康熙60年(1721)歲貢生,曾任福建南靖訓導。此詩也是從今昔之異立意。 書山〈勸農歸路經海會寺與諸同人分賦〉:「問訊詞壇客,山僧逸興同。地高晴翠合,林靜妙香通。登眺消塵慮,安閒步梵宮。寸心持半偈,頓覺海天空。」(三首之二)「勸農親民事,歸途逸興同。地高濃翠合,林靜妙香通。喜得千村雨,閒來一畝宮。寸心持半偈,頓覺海天空。」(三首之三)書山(?─1775)滿州鑲黃旗人,乾隆7年(1742)任巡視臺灣監察御史。上引兩首詩有些句子完全相同,有些部分雷同,寫的是勸農公務歸路中,經海會寺,登眺消塵慮,安閒步梵宮,參一參禪,求得心靈的海闊天空。這兩首詩不再寫今昔之異,直接寫佛寺的清幽、安閒。 林振芳〈遊海會寺〉:「獨愛清幽此地來,不辭芒履踏蒼苔。煙迷竹徑鐘聲遠,雲斂溪山梵宇開。勝蹟何須金布砌?上方寧異玉生臺。談空閒士遲歸思,無數閒禽綠水隈。」林振芳是乾隆34年(1769)鳳山縣歲貢。此詩也不寫今昔之異,純就遊覽一面而寫,前四句寫海會寺的清幽景致,一篇警策,在最後兩句,閒士閒禽,一幅閒淡風景。 盧九圍〈海會寺〉:「月戶雲扉半草萊,猶誇當日起樓臺。寒枝莫辨金環處,貝闕誰留玉帶來?織水真機魚活潑,縈花幻夢蝶徘徊。高僧自證無生訣,懶向他年論劫灰。」盧九圍是臺灣縣人,乾隆年間邑諸生。此詩前四句寫今昔之異。五六兩句寫景,但景中又有理趣,以魚的活潑寫真機,以蝶的徘徊寫夢幻,這魚可能是《南華真經》游過來的,這蝶可能也是〈逍遙遊篇〉中飛過來的。筆者喜歡這兩句,不但疊映今昔的盛衰,也比況人生的境遇,人生要像游魚般的生機活潑,又像蝴蝶般的幻夢。末聯又超脫,高僧只專心致志研修《無生訣經》,懶論前朝興亡。 錢琦〈海會寺〉:「草莽英雄地,樓臺歌舞春。荒煙迷斷礎,淨業懺前因。潮長龍歸缽,亭空鳥喚人。自今依慧日,無復海揚塵。」錢琦(1704─?)浙江仁和人,乾隆16年(1751)任巡臺御史。此詩以今昔之異著筆。「淨業懺前因」是一篇警句。末聯以佛寺建成,法筵常開,臺民受到教化,社會安定,不再動亂作結。以清朝官員的身分出發,神道設教,化民成俗。 陳輝〈春日遊海會寺〉:「翠竹青榕小徑通,招提舊日館娃宮。曇花冷對粧樓月,貝葉寒生舞殿風。野色蒼茫留院落,溪煙黯淡到簾櫳。尋春莫問歡娛事,霸業興亡總是空。」陳輝是臺灣縣人,乾隆3年(1738)舉人。此詩著筆今昔之異,三四兩句則呈顯古今重合疊映。 黃汝濟〈重陽日同友人遊海會寺席上分韻拈得禪字〉:「昔擬館娃今禮禪,樓臺鐘鼓尚依然。為乘豪興酬佳節,暫憩叢林淨俗緣。地久莫尋藏蟒穴,亭空猶見散花天。與君話盡興亡事,半是詩狂半酒顛。」黃汝濟是臺灣縣人,清嘉慶5年(1800)拔貢。此詩也寫今昔興亡之異。「暫憩叢林淨俗緣」則有遊興。 以詩文「互文」的角度言之,王化行〈始建海會寺記〉的若干句子,可見清朝官員對海會寺設立後,以此佛寺教化人民的用意。「從茲絕島重洋,齊生見像作福之想;雕題鑿齒,同沾聞聲脫化之恩。」、「沙門者,弱門也。佛法雖大,王法衛之。」、「入世制之以王法,出世超之以佛法。」、「凡天下梵剎,皆賴士夫護持。」政治力介入宗教是中國歷史常見現象,官府以為,宗教對教化人心,維護社會穩定,是有用的,此意在上引詩中只有一處,也許道德教化的旨意,適合以散文表達,臺灣古典詩人少有這樣的呈現。把明鄭鄭經為母所建的北園別館改建為佛寺,就是政治力介入的例子。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