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12/13 11:50:50瀏覽3170|回應12|推薦97 | |
同事阿滿是美術老師,一直都是擔任專任教師,但根據新學期導師輪替辦法,藝能學科老師也須輪替,今年是她二十年來第一次擔任導師,算是新手上路。 為了不要手忙腳亂,上任前就不斷跟資深導師請益,詢問可能遭遇的種種問題,因為她未雨綢繆的想法與做法,使得她接任導師馬上駕輕就熟,班級各項表現也很快進入狀況。 班級前兩名,在一次段考分居校排1與8,此次段考分居4與14名,雖然稍有退步,但在400多位學生的激烈競爭下,仍能維持這樣的名次著實不易,相信多數家長應能滿意,即便標準嚴苛者,也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然而昨日,阿滿老師接到第二名學生的母親來電,希望老師撥冗對自己孩子作心理輔導,阿滿老師覺得好奇,孩子成績維持水準,為何需要進行輔導?母親似有難言之隱,經一再追問,母親才道出這幾天來家中發生的事。 第一天孩子拿成績單回家,父親看到班名次──第二名,未表示任何意見,但隔天得知孩子校排14名,父親卻暴跳如雷,彷彿世界末日,開始怪罪孩子不夠用功,在他眼中「10名內,未來是彩色的,10名外,未來是黑白的」,不斷地責罵孩子,無法維持校排10名內「無效了」、「無救了」「沒希望了」,以後再也不想管他了。在父親嚴詞斥責時,孩子僅在一旁無聲的潸然淚下。 孩子的父親雖是藍領階級,但非常重視孩子的課業,從小就要求嚴格,每天孩子放學返家,父親第一項動作,就是檢查孩子的書包,翻閱各科試卷分數與聯絡簿,然後在吃飯時耳提面命須注意的事項。阿滿老師告訴父親,孩子已經長大,有自己的隱私,搜查書包的方式不大合適,應讓他主動將試卷與聯絡簿交予家長簽名,讓孩子從中學會對自己負責,父親接受了導師的建議,但每當孩子偶而忘記時,父親就歸咎於阿滿老師。 孩子從小成績優異,父親用心、花錢栽培,為他提供充分的教育資源,期盼孩子能夠一路順遂,考上醫學院當醫生光耀門楣,這是父親為他設定的唯一目標,如今無法進入全校10名內,等於希望破滅了! 阿滿老師告知母親,孩子成績雖未進前10名,但與第10名僅有兩分的差距,且此次考試是國中階段的第二次測驗,往後還有許多考試,實在無須給孩子太多壓力,以免產生反效果。母親也認為孩子很認真,曾試圖緩頰,卻引來父親的怒斥,指責就是因為她與導師的「婦人之仁」,才使孩子成績滑落。聽著母親無奈的話語,阿滿老師搖頭嘆息,答應找時間安撫孩子低落的情緒。 掛上電話後,阿滿老師對自己新任導師無法與家長有效溝通,心中頗覺難過。早在母親來電前,她便曾與孩子有過個別晤談,發現在父親長期壓榨下,孩子已有彈性疲乏現象,像父親從小請外籍英文老師一對一教學,讓他對英文產生厭倦。也出現信心危機,例如:認為自己永遠不可能超越班上第一名的同學。 辦公室同仁告訴阿滿老師,這不是經驗不足的過錯,遇到這樣的家長,就是資深導師也沒轍,此時身為導師能做的是儘量給學生加油打氣,再借助學校輔導老師的專業知能給予適切的輔導。 但這些都只是「治標不治本」,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根本解決之道,在於父親對待成績的態度須作調整,若能做到「端看努力與否,無論成績高低」,逐漸從排名的迷思中跳脫出來,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否則不合理壓力源仍存,即便所有人使盡各種辦法也是無濟於事。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