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03 19:01:45瀏覽1568|回應4|推薦62 | |
日前報載申請醫學、牙醫系,面試術科占分比例變重,想申請相關醫學科,要口才也要手藝,不能再死讀書了。
讓學生不要死讀書,是教育追求的目標,但是做如此的調整,就有助於改變這種現象嗎?我並不以為然。 筆試雖然是老掉牙的傳統考試方式,但是為什麼會一直沿用,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在於不受人為的操控,但面試不同,比的往往是「口才而非能力」,且容易受到面試官主觀好惡的影響,導致出現不公的情形。 面試有如男女相親,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但在面試前已有學生個人書面資料,坐在面前何許人,面試官早有所知,若面試官認識此人或與其家長親友熟識,在評分上便有欠公允。且非筆試所佔比例提高,難保不會有外力介入關說,如何才能有真正透明的制度,經得起民眾質疑與檢視是一大考驗。 我有一位同學在公立高中任教,他曾至某大學進修碩士,與裡面的教授關係良好,有一次他的學生申請此一大學,而面試官正好是同學的指導教授,開口便問:「你是某校畢業的對不對」「你認不認識某某老師」「他的近況如何」「返校時,幫我問候一下」,接下來的面談十分順利。學生回校後跟同學談及此事,同學便告訴他,你的申請應該會過。結果出來正如預料高分錄取,而其他學測比他高分的都落榜了,我不敢說面試評分絕對有問題,但是實在有太大的想像空間。 另外牙醫系要加考美公、素描與雕塑,過來人(現任牙醫師)認為這是製作假牙必備的能力,所以有需要,但試問現在的牙醫診所,有多少牙醫師是親自操刀做假牙?還不都是讓病人「咬模」後,將資料送至齒模師處製作假牙,再從中輕易賺取高額的差價。這樣的變革苦了學生(要補習術科),瘦了家長(荷包),樂了補習班,也加重了社經地位較差家庭的經濟負擔。 考試與入學多元化並非壞事,調整占分比重或加考術科也無不可,但是藉由面試與術科的考試,才能篩選到真正適合的學生,我則持保留懷疑的態度。按照這樣的說法,豈不是所有科系都須提升面試或術科占分比重?而學生辛苦花了三年準備學測,獲取高分,最終卻敗在第二階段短時間的面試,請問這樣的制度設計,真的客觀公平嗎? 做任何的變革,都需要更多的同理心,審慎評估,訂定合情合理的方式,才不致引來非議。倘若改革造成「後門大開」,而影響考試的公平與考生的權益,相信這應不是改革者所樂見的情形。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