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23 19:20:19瀏覽1369|回應6|推薦58 | |
報載由於不斷發生學生毆打老師事件,有基層教師在網路上發起「拯救沉淪教育」連署,提出零體罰完整配套、反對校園暴力等訴求,爭取教師管教權。
同為教育人員,筆者頗有感觸。以前家訪時,家長總會說「老師您的一句話,比我們千百句話還要有效」、「在學校如果不乖,老師盡量處罰沒有關係」,而孩子在學校犯錯被處罰,回家不敢跟父母講,因為不說還好,一說家長會再修理一次。 因為有了家長的支持,老師管教時較無顧忌,但會嚴守分寸,在家庭與學校的配合下,學生的偏差行為,大多數都能獲得導正。 自教育部立法嚴令禁止體罰後,老師管教學生變得綁手綁腳、動輒得咎,「零體罰」政策似成了學生的保護傘,讓學生有恃無恐,違反校規記過,一段時間後便可銷過,沒有嚇阻作用,犯錯一再給予機會,寬容對待的結果,換來的是更嚴重的事件。 國教司長表示,據問卷調查顯示,國中生未曾被體罰比率,已由九十五年的百分之五十七,進步至九十八年的百分之九十,此一數據可信度多少,大家心知肚明,實施體罰的學校仍不在少數,只是由其他方式取代,而管教嚴格的學校,往往獲得家長的認同,越區送孩子就讀,為什麼會出現這類現象?究其主因,就是家長有不變的信念:「成績不好沒有關係,但絕對不能學壞」。 「零體罰」是正確的方向,但現實與理想畢竟有差距,如果教育部只是制定法令,而沒有完善的配套,美意流於形式,且可能會出現兩種結果,一為真正零體罰,但教師消極管理,縱容或漠視學生,行為偏差學生愈來愈多,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二為教師仍嚴格管教,卻惹禍上身,被家長提告,民事賠償、刑事判刑,工作不保。 試想,如果是有教學熱忱的老師,為了保護自己,最終會選擇那一種方式,答案不言可喻。 (登載於人間福報2010年11月22日投書)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