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09 21:07:42瀏覽1520|回應1|推薦11 | |
最近大家對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很感興趣,且某媒體大老亦將某政治人物比做崇禎帝, 當然由於朱由檢(廟號:思宗)是一個亡國皇帝,拿他來做比較,的確可以產生更多的政治張力, 但是,就我個人對明朝歷史粗略的了解,事實上,明朝16個皇帝(扣除明代宗景泰帝)真正昏庸的更是大有人在! 今天筆者要談的是明神宗朱翊鈞(1573~1620)。 去過北京的朋友都知道,在北京郊外有個很有名的明朝皇家陵園:明十三陵,其中惟一對外開放地宮的就是萬曆的「定陵」,現在還能看到三具巨大的棺木躺在石基座上(其實只是水泥複製品), 其實這個萬曆皇帝其實才是導致明王朝衰亡的關鍵人物。 朱翊鈞於1573年六月初十登極到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病逝,共當了48年的皇帝,基本上400年前的封建中國,是由一群通過科舉考試的文官所組成的政治體, 這個體系由仙鶴、鷓鴣、獬豸等標誌,無數的禮儀、磕頭和四書中的辭句堆砌而成文官系統,終其一身的夢想當然是升遷到上層臣僚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內閣首輔(可以看成是宰相),但是萬曆皇帝卻因為「廢長立幼」的問題與滿朝文武僵持了數十年,對高級文官的出缺寧可空著也不派人遞補,使文官們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最後導致龐大的帝國失去重心步伐不穩,最終失足而墜入深淵。 在這裏所謂廢長立幼:基本上就是因為萬曆帝鍾愛鄭貴妃,因此打算立鄭氏所生皇三子常洵代替長子常洛為太子,所引起皇帝與文官集團的對立事件。 其實在400年後的今日,這場景也似曾相似的在上演中,今日的台灣並無皇帝存在也沒有太子的問題,但是所謂立太子的問題(就是政權移轉的問題)依然存在, 如今台灣已歷經二次政權移轉但是波滔依然洶湧,當今政府組織基本上是架構在行政、立法二權之上(司法、監察、考試都聽命於一人),由於行政與立法都具有民意基礎,所以當彼此產生競合問題時,行政權是無法控制立法權的,一但接近政權移轉大限時,兩者的衝突愈加明顯,今天看到的是在同一政黨控制下,行政院及立法院在某些議題上出現完全不同調的奇怪現象。 這情景頗類似400年前的萬曆帝,成了以故史學大師黃仁宇博士所描繪的:「心裏的願望難以實現且無法言明,同時又缺乏可以密商的智囊人物,從此他就成為了一個孤獨的君主。」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