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23 11:40:34瀏覽845|回應0|推薦3 | |
五、透視(距離) 透視,是西洋繪畫的一種表現的方法。一般國畫是不講究透視的,所以經常會在國畫中發現,船隻竟比山高。 透視是表現「距離」與「深度」的,透視令畫面或照片有了「立體感」。在攝影術中,有採用廣角的鏡頭來強調透視,加強距離與深度的方法。
詩呢?
詩中有畫。詩也採用繪畫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透視法,以透視法來表現距離、深度、大小……讓我舉一個例子。 清末有一個人名字叫袁項城,此人並不是什麽著名詩人,但他著有一本《圭塘唱和集》的詩集,其中有這樣的一首詩:
樓小能容膝, 簷高老樹齊; 開軒平北斗, 翻覺太行低。 --袁項城
這位袁先生,胸中有大志卻得不到好際遇,最後只得歸隱。這首詩,表現了他胸中要從一個普通小人物向上發展到做大人物的志向。他要從只能容膝的小小居所發展到與老樹齊高的大樓,一直發展到打開長廊的窗口,發現樓已經與北斗同樣高了!最後,他睡醒翻起身來,太行山已在他的下面。
這首詩採用「透視」的手法,借房子遂漸擴大、增高來抒發他胸中的大志。再提岑參的一首詩: 曠野看人小, 長空共鳥齊; 檻外低秦嶺, 窗中小渭川。 --岑參 另外還有些名句,如:
野曠天低樹, 江青月近人。 --孟浩然 山月臨窗近, 天河入戶低。 --沈佺期 以上的幾個例子都是傳統詩,但都是以距離,大小來寫景,以透視的手法,借物抒情。至於採用這種手法的現代詩,我現在提出一首,供大家欣賞: 左邊一排燈,亮著一排人家 右邊一排燈,亮著一排人家 我走在街上 我家的燈 也在我望得太久 而模糊了的眼睛 亮著 在我模糊的眼睛裏 亮著 --喬林《我家的燈》
讀完了這一首詩,文字的排列「還原」成爲一幅兩排路燈與房子,逐漸向遠處的中央伸延的畫面,這正是以透視的手法表現「距離」,表現一個期望著回到家中的歸人的心情,這是一首詩畫交融的好詩。 談到距離,我要連帶提起「美學上的距離」。
朱光潛建議,要欣賞,必定要在某一個距離之外去看才行;越近,則越不能欣賞。他舉了一個例--人們在岸上欣賞海上的霧,是多麽的美麗,但處身在船上的人們,則完全提不起欣賞海霧的心情,因爲在茫茫大霧的海上,他們擔心船隨時會觸礁。 我個人也有這樣的經驗:大約二十餘年前,德國世界聞名的攝影家徠卡大師(Master of Leica)濱賽(Walter Benser)來訪,他要我陪他到岷市附近一些能拍到有地方色彩、反映中下層群衆生活的地方獵影。我帶他到溪亞婆(Quiapo)廣場、利未素惹(Divisoria)與花園口一帶。一到那些地方,他非常高興,每處都花費大量膠捲,拍了不少的照片。而我呢,我感到在這些髒、亂、熱、吵的地方,有什麽好拍的呢?只有舉起照像機,敷衍地陪著他拍幾張。過了一段時期,濱賽從德國寄給我那天拍的照片,我看見時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啊!這些街景、小販、地攤、馬車、上菜市場上教堂的人群、水泄不通的集尼車長龍,每一張無論在取景、用光、剪裁等方面都極完美,都在我眼前呈現出我從來未感受到特殊的美!而這些景點、視角,都是我天天走過的、看到的,卻從來沒有引起我拍攝的興趣。
從這件事我頓悟:濱賽從來沒有與溪亞婆、利未素惹這些地區接觸過,沒有先入爲主的印象,他完全能在一段距離之外去進行欣賞;而我呢,因爲天天經過這髒、亂、熱、吵的地區,與這個地區太接近了,一見到則避之唯恐不及,怎能放鬆心情,怎能提起欣賞的興趣呢。這一個例子,我幾次在談及美與審美的文章中與座談會都曾提到。 (未完待續)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