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1/25 07:29:06瀏覽4846|回應6|推薦23 | |
近幾年來台式中文陸續出現,尤其蔡上任後的 2017 第一個春聯「自自冉冉、歡喜新春」,2018 年則是「萬物當春、幸福共好」,兩次面對來自各方的批評,總統府自有一套解釋。就漢字而言,不能說它有什麼問題,可是就源自中國大陸系統的中文語感來看,這不就是「中文的台語呈現」嗎,不知可否給它一個英文字 Taichinese? 大呼「台灣優先」可能賺到若干選票,可是上任後還是想盡各種辦法來突顯台灣,包括這個國家賴以運作的語言,中文,都要進行扭曲,逐漸偏離全世界愈來愈多人使用的正統中文——後果必然造成台灣在國際環境中更加邊緣化。 2000 年以來,綠營政府大力去中國化,島內的著作愈來愈台灣化,甚至夾雜台語語法、用詞的散文也陸續出現在台灣書市。請問,這除了台灣,能流通到世界各地嗎?外國人學了「中文」卻看不懂「台式中文」,請問綠色政府,這樣做,台灣如何「走向世界」,「參與國際」?台式中文走不出台灣的,只能爽在島內。 連學界翻譯外國著作,也另創了教育部國語詞典、對岸漢典都查不到的字詞,例如:「復振」(revitalize, revive, 故意不用「復興」或「振興」?)、「肯認」(recognition, 故意不用「認同」?) 一般鄉民或庶民對網路用語有樣學樣,找到生活情緒的出口,無可厚非。可是連出版品都使用了只能通行於台灣、還可能被嗤之以鼻的「台式字詞」,這真的有助於台灣獨立建國嗎?有能力在世界範圍內另創一種「台文」嗎?(台灣高校的「台文系」目的是什麼?小朋友如果不是在家從每日與家長使用台語對話,單單在學校的台語課有幾個真的學會說台語了,文化或教育主管機關調查過了嗎?) 2019 的春聯想必又是台文,又是取用賴和的詩句(有一就有二,無三不成禮)。這是合理的猜疑,因為最近隨著中美貿易及科技的大戰,兩岸也堂而皇之回到對抗的老路了,推翻了三年來她一直說的「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這樣才算是與「不會在壓力下屈服」前後匹配。 「不會在壓力下屈服,更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這樣的邏輯太奇妙了,一般人很難理解。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