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詩經 小雅 采薇
2008/11/27 13:07:05瀏覽6858|回應0|推薦1

詩經 小雅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xian)狁之故?

不遑啟居﹐(xian)狁之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

我戌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

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gu)﹐不遑啟處 ﹒

憂心也疚﹐我行不來 ﹗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

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 ﹒

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kui kui) ﹒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 ﹒

豈不日戒﹐(xian)狁孔棘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21)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22)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注釋】
這是一首征戰歸來的邊防士兵所賦的詩﹒詩中反映了士兵的征戰生活和內心感受﹒末章抒發歸途遇雪﹐忍飢受渴的辛苦和悲傷﹐詩味最濃﹒本詩選自《小雅》﹒"小雅"是正的意思﹒ 

薇(wei)﹕今名野豌豆苗﹒作﹕起﹐生長出來﹒止﹕句尾語气詞﹒ 

莫﹕古体""字﹒這句大意是﹕要回去要回去﹐而一年又快完了﹐(總是回不去)﹒ 

靡(mi)﹕無﹒*狁(xian yun)﹕亦作"獫狁"﹐我國古代西北邊區民族﹒春族時稱"""" 

不遑﹕沒有功夫﹒遑﹕暇﹒啟居﹕指坐下來休息﹒古人席地而坐﹐坐時雙膝著地﹐臀部貼在小腿上叫""﹔上身伸直﹐臀部离開腳后跟的叫""﹐又寫作"" 

柔﹕肥嫩﹒ 

憂心烈烈﹕憂心如焚﹒載﹕又﹒ 

戌﹕守﹒這里指防守的地點﹒未定﹕不固定﹒使﹕使者﹒聘﹕問﹒ 

剛﹕堅硬﹐指薇菜莖葉漸老變硬﹒ 

陽﹕周代自農歷四月到十月﹐稱為陽月﹒ 

靡(gu)﹕沒有止息﹒啟處﹕与上文"啟居"同義﹒ 

孔﹕很﹒疚﹕病痛﹒我行不來﹕我從軍遠行之后一直回不來﹒來﹕歸來﹒ 

爾﹕花盛開的樣子﹒維何﹕是什么﹒維﹐句中語气詞﹒常﹕通""﹐即棠梨樹﹒ 

路﹕通""﹐古代一种大車﹒君子﹕這里指將帥﹒車﹕兵車﹐即下文的戎車﹒ 

業業﹕強壯而高大的樣子﹒ 

kui kui)﹕馬強壯的樣子﹒ 

依﹕指乘﹒小人﹕指兵士﹒腓(fei)﹕掩護﹐隱蔽﹒以上兩句的主語是""[按﹕古代打仗是車戰﹐主將在兵車上指揮﹐步兵在兵車后面﹐靠車身掩護自己﹒ 

翼翼﹕行列整齊的樣子﹐指訓練有素﹒象弭(mi)﹕用象牙鑲飾的弓的兩頭縛弦的地方﹒魚服﹕用魚皮做的箭袋﹒ 

戒﹕戒備﹒孔棘﹕十分吃緊﹒棘﹕同""﹐緊急﹒ 

依依﹕樹枝柔弱隨風飄拂的樣子﹒ 

來思﹕指歸來時﹒思﹐語末助詞﹒雨雪﹕下雪﹒霏霏(fei)﹕雪下得很大的樣子﹒ 

遲遲﹕緩慢的樣子﹒ 

《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於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後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獫狁的記載。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全詩分三章,前三章疊出,以采薇起興寫薇由作而柔而剛,而戍役軍士遠別家鄉,歷久不歸,思鄉之情,憂心不已!作者寫道:山薇啊,你發芽了,出生了,我們總該回家了吧!但轉眼又是一年,我們都顧不上家室,這卻是為何呢?為了獫狁入侵之故,我們連好好坐上一會兒也來不及,也是為了獫狁之故。我們需要攻戰!又到了采薇的時候,薇葉長大了,枝葉柔嫩,這下總該回家了吧!心裡的憂傷如此熾烈,為戰事奔波,我們戍期未定,誰難替我們帶回家信!山薇長得粗壯剛健了,這下該回家了吧!已是陽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沒完,還沒法閒暇,憂傷的心情好不痛苦,卻無人相慰勞!四、五兩章是寫邊關戰事繁忙、緊張:那盛開的花是什麼?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興,喻出征軍伍車馬服飾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麼?那是將士的軍車,兵車既已駕起,戰馬高大雄健,戰事頻繁,軍隊又要遷徙,豈敢定居?駕著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馬,軍將們坐在戰車上,步兵們蔽依車後,戰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魚皮箭袋時時佩在身邊,獫狁的侵戰如此強大倡狂,馬能不日日加強戒備?這兩章寫的是獫狁的匈悍而周家軍隊盛大的軍威,紀律嚴正,卒伍精強。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艱辛而緊張的,這些都是作者用寫實的筆法來寫的。第六章則筆鋒一轉,寫出征人在還鄉路上飽受饑寒,痛定思痛的哀傷心情:想起出征之時,那依依楊柳,枝茂葉盛,而此時風雪歸程,路遠,天寒,又饑,又渴,可謂十分狼狽而又淒苦。晉人謝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論為三百篇中最好的詩句。在文學史上影響極大。常為後世文人反復吟唱、仿效。由於《詩經》素以渾厚、質樸著稱,這類如此淒婉動人的作品確屬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詩經》抒情作品的一個典範而為歷代文學家所稱頌。 

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獫狁的兇悍,周家軍士嚴陣以待,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將帥、遣戊役,守衛中國,軍旅的嚴肅威武,生活的緊張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的。更是通過對他們忠於職守的敘述——“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和他們內心極度思鄉的強烈對比來表現的。全詩再襯以動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軍士們“日戒”的生活,心裡卻是思歸的情愫,這裡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並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是表現了人們的純真樸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從寫作上看,它和詩經的許多作品一樣用以薇起興的手法,加上章法、詞法上重遝疊奏,使內容和情趣都得以層層鋪出,漸漸深化,也增強了作品的音樂美和節奏感。全詩有記敘,有議論,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寫,搭配錯落有致,又十分妥貼,因此《采薇》一篇確是《詩經》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以樂景寫哀,成千古絕唱 
——讀《小雅.采薇》 http://tieba.baidu.com/f?kz=108941976

《采薇》一詩,共分六章,每章八句,四言,它是《詩經.小雅》中的名篇,是周宣王時期出征豜狁的士兵在歸途中所賦,是一首描寫士卒生活的詩。 

《詩經》是反映從西周初到春秋中葉社會生活的一部扣人心弦、豐富多彩的詩集,富於現實主義。它真實生動地表達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深刻地揭示出各個階層、階級之間的矛盾和鬥爭,鮮明地勾勒出當時社會的風貌。《詩經》中的作者,包括當時社會各個階級、階層的人物,大體有三種情況;一是無主名的詩。尤其是風詩;二是有主名的詩;三是對詩的作者有爭議的詩篇。

《采薇》雖是《雅》詩,但其風格頗像《國風》,抒寫了久戍在外的士兵們既愛國家、勤王之急,又懷念家鄉親人的情懷,作者應該是士卒中的歌手,屬於無主名的詩。關於它的時代背景,《毛詩序》中說:“《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豜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據此,則此詩應寫于殷商的末年。 

這首詩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戰後歸家的途中,追述戍邊作戰時的苦況,猶如電影中運用一連串的回憶鏡頭,再現從軍生活的艱苦、悲傷,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多層次地表達了行役之苦。 

詩的前三章均以“采薇采薇”開頭,用一唱三歎的複遝形式,來反復吟詠,“以采薇起興”(朱熹)。第一章描述一個久戍在外的士卒,吃不飽穿不暖,不得不采薇而食,如此的饑渴勞苦,讓他渴望與家人團聚,說要回去說要回去,一年快過去了,還是沒有回到家,有家歸不得,等於無室無家。從軍出征,疲於奔命,無暇休息,對此,難免產生怨嗟之情。

但這位士卒是識大體的,他知道之所以離家遠戍,是為了征伐豜狁的緣故。前人常說“小雅怨悱而不怒“,於次可見一斑。詩人將怨憤的感情歸結到豜狁的入侵上,而不指責周天子和將帥,將滿腹的怨,表達得委婉含蓄,反映了士卒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相互交叉的情況下的態度。在階級矛盾中,奴隸主貴族階級是奴隸階級的直接冤頭,而在民族矛盾中,經常犯邊侵略的豜狁又是國家民族的死敵,因此這些士卒既有同仇敵愾、抵禦外敵的愛國思想,又有戀念故園、自傷離亂的悲蹌情緒。 

二、三章的寫法,大體也與第一章相似。前四句有的用首章原句,有的或易一字,或該一句。後四句基本上是用不同的語言和形式,轉而表現新的感情和新的生活場景。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的反復吟詠複遝,有的雖然只換一字,卻表現出多層次的遞進。如“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作”、“作”、“剛”三字顯示了薇生長期的三個不同的階段,由剛破土而出,到幼苗的柔嫩,再到成熟期的粗硬,這在時間上是遞進的,它象喻著士卒的久戍不歸。

同樣,“歲亦莫止”、“歲亦陽止”,從“歲莫”到“歲陽”,時間的流逝,不知給征人帶來多少痛苦。首章的“曰歸曰歸”,已有“歲亦莫止”的感慨;第二章在“曰歸曰歸”後加上“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表現士卒強烈的痛苦,倍感久戍無期,與家人音信隔絕、生死難蔔的痛苦,痛苦之狀比首章更進一步,感情波瀾更為強烈。 

第三章的描寫更進一層,進一步描寫士卒的痛苦,且有增無減。士卒遠行在外,久而不歸,而變得“憂心孔疚”了。 

四、五二章追述的的是從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彼爾維何?維何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四句自問自答。“爾”同“荋”,花盛開的意思。這兩句話說:那開得很茂盛的是什麼花啊?那是常僳的。這兩句是“興”,以引起下文的“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意思是:那高高大大的車子是誰大呀?那是主帥的兵車啊!“豈敢定居,一月三捷”兩句,則寫出了戰鬥的頻繁奔波勞苦。 

第五章描寫的戰鬥場面,主帥乘坐四匹雄馬並駕著的馬匹,步兵隨在車後藉以隱蔽身體,並準備隨時出擊。 

第六章寫士卒在歸途中撫今追昔,充滿著痛定思痛的悲哀。回憶起昔日從軍時,正值陽春三月,楊柳迎風飄搖;今日歸來,卻碰上雨雪霏霏的冬天,雖已踏上歸途,歸路漫漫,還要忍受“載饑載竭”的生活,想到戰鬥中的出生入死,和歸途中的艱難困苦,憂念久未聯繫的家人的情況,憂傷的心情不由湧上心頭,“莫知我哀”,形象的寫出了歌者的憂傷。 

《采薇》體現了愛國思想,反映了周宣王時外患日急,表現了憂時憂國的心緒。此詩抒寫了士兵能急國家之難,當豜狁入侵時,不顧安危,忍受了饑餓勞頓、背井離鄉之苦,為國禦侮。雖然辛苦艱難,達到了“不遑啟齒”的程度,雖然對將帥有些不滿,但士卒們卻有著清楚的認識:防禦外族之侵,責無旁貸。這是難能可貴的。 

《采薇》一詩,在題材上可稱為邊塞詩的鼻祖,征人思鄉,是後代邊塞詩的重要主題,它打動了千百萬讀者的心。但是這首詩能歷經數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彌芳,還在於它藝術上的成功。 

它真切反映了當時豜狁犯邊的危急局勢,出征者的征戰過程,以及他們在歸途中的複雜的思想感情,不愧為現實主義的偉大詩篇,這是其一。 

其二,是第六章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些佳句。“楊柳依依”四字,表現楊柳之態,情貌無遺,物中有我,景中含情。千百年來,人們常用折柳表示送別時的不舍,又常用“依依”二字,表示惜別之情。“楊柳依依”的意想,一經創造出來,就被人們廣泛引用,流傳千古,有著不朽的藝術魅力。正因這個原因,《采薇》一詩成為了《詩經》中的名篇。正如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所說:“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 

其三,是善於運用景物的渲染烘托對比,突出其哀樂。出征時,楊柳依依,旋歸時,陰雨霏霏。這不僅概括了漫長的時間,而且更重要的是以“楊柳依依”的大好春光和“雨雪霏霏”的嚴寒隆冬分別映襯戰士們出征時共赴國難的豪情壯志和凱歸時自知重險困厄之中的殷憂深愁。天地之大,有誰同情社會地位卑微的士兵呢?!他們把犯邊的豜狁驅平了,又要回到奴隸主的田地上流血流汗,再落入苦難的深淵。這些士兵們非但未因勝利的喜悅而激動,反而深味著無盡的空虛和悲涼。情景相生,情景相融,著實令人動容!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an6116&aid=242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