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曲、船歌、搖籃曲
f小調幻想曲作品49完成於1841年,和A大調「幻想波蘭舞曲」都屬於蕭邦晚期的作品,規模和形式都較早期龐大而精緻。經由這些作品,我們可以看到蕭邦不僅是一位成功的作曲家,更是一位傑出的「即興詩人」(Improviser)。
樂曲以緩慢的進行曲拉開序幕,濃厚的聖詠氣氛配合著附點的節奏,將樂曲帶進另一個動機,這短短兩小節的動機取自波蘭民歌,歌詞則描述一陣陣輕微的和風吹拂過波蘭大地。B段是一個慢板樂章,短短24個小節形成此曲最重要的中心點,這是一個安詳靜謐,充滿沉思的樂段,生命潛伏在其中,等待下個樂段的萌發。f小調幻想曲凝聚著高度的想像力,這種浪漫的想像力無疑是本首作品最重要的內涵,它將我們的感情和思考拉開了一個更遼闊的空間,而蕭邦的浪漫情懷也為音樂增添了許多璀璨的色彩。
完成於1846年的升F大調船歌作品60,是蕭邦本人最喜愛的一首作品。此曲音樂語言生動的表達,獨一無二的寫作形式,加上綜合性的完整結構,彼此環環相扣,是蕭邦晚年不可多得的佳作。這首作品有甚富節奏感的節奏,被譽為是「Rocking Barcarolle Rhythm」,以清晰的強弱記號表達出深刻的音樂內涵之外,並將鋼琴這樂器獨特的音響和音色發揮得淋漓盡致,再運用踏瓣技巧,除了保持餘音繞樑的效果之外,更製造了近乎「印象樂派」的特殊音色。
作品57的搖籃曲曾由蕭邦在1843年於巴黎和倫敦等地演奏過,其最具特色的地方在於左手的頑固低音伴奏。它意喻著搖籃不停的左右搖擺,配合著右手輕盈柔美的旋律,瀰漫著一種夜的寧靜之美。左手的音型是一種固執的單調,以及單調的延長,在搖動中令人有沉入夢境的感覺,而右手的曼妙旋律像是陶瓶裡散逸出來的花香,其香氣散佈在房間裡的每寸空氣中。悄悄的夜、沉沉的黑,點一盞小燈,傾聽這兩首搖籃曲和船歌,其柔軟的圓滑旋律和華麗的弱音經過句,真會讓人體會出音樂的「無言之美」。
敘事曲
敘事曲是把一件重大而意義深遠的事件或是罕見的事情,以強而有力的短詩描述出來。在中世紀時代,敘事曲描述婦女們勇於追求完美愛情的勇氣,騎士人道主義的偉大行為、宗教的悲天憫人、無懼一切的諷刺、脫離悲劇的憧憬或對死亡的恐怖感等。到了浪漫派時期,童話故事、勇士精神也加入敘事曲內,使敘事曲的作品內容表現出更為激動的形式。首先創作純粹器樂曲的作曲家是蕭邦,而屬於文學類的敘事詩於19世紀才傳入波蘭,當時的重要詩人是米凱維契(Adam Mickiewicz),根據舒曼的敘述說,蕭邦曾親口告訴他,他所創作的敘事曲是讀了米凱維契的詩所激發的靈感,目前雖然無法確切的知蕭邦是根據那一首詩,但是,很明顯地受到米凱維契的影響是可以確定的。
蕭邦以不受傳統曲式限制的方式,創作了四曲敘事曲。他借用奏鳴曲、變奏曲、輪旋曲等各種形式的要素,混合運用在此四首作品中,又確保各個作品的特性與邏輯性。他的每一首敘事曲都有完全不同的表現,都充滿夢幻式的想像力,這乃是得自於波蘭人天生富有纖細想像力的民族性,經過蕭邦的嚴密分析與充分感受,把詩的韻味妥適的表達出來。蕭邦這四首作品全部是六拍子的複數拍子寫成,具有舞曲風格的形式,似乎蕭邦試圖把敘事曲在發過程中,原有的舞蹈要素與後來形成詩的形式綜合起來,把概念性的內容變成純粹的音樂表現。此外,這四首敘事曲的序奏樂句都可以讓人感覺出「很久很久以前.....有這麼一件事情.....」的趣味性句法,從這一點可以敘事曲和舞曲或故事、詩都有關聯。蕭邦這四首敘事曲的作曲年代,是在他一生的中期至晚期,也就是他到巴黎以後的創作高峰期,四首作品除了都以六拍子寫成以外,都沒有共通點,其形式與樂念各有不同,以自由形式組成。每一首的技巧與音樂都很難,但其內在音樂感卻是統一的,各曲都像說話般的樂句開始,接下來是多變化的表情及豐富的表現,繼而是聲勢壯大的高潮與戲劇性的收尾。
g小調第1號作品23是蕭邦21歲時的作品,無論就曲式或是音樂內容來說,都是屬於天才的作品,而且是四首中最傑出的一首。其故事內容,是採用記載立陶宛及普魯士的歷史傳說「康拉德‧伍連羅德」的第四部最後用散文形式寫成的敘事詩。這首表現出震撼人心以及擁有激烈性格的樂曲,否定了一般傳記作家筆下帶有濃重娘娘腔的女性蕭邦形象。曲子以說話般的樂句開始,暗示了「故事性」的形式,開始以一種溫柔
的語調,中等的速度,娓娓的傳述這段故事的緣由。說故事之人士以一種悲嘆的語氣來敘述整個事件,由於本身太過於投入情結的發展,在作品中有許多樂段可以感受到他心中那一份錐心刺胸的痛楚,一股激烈的憤恨。每當一次的事件爆發過後,說故事之人變得十分平靜,但是沒多久,內心的激盪,諸種複雜的情緒不覺又湧上心頭,這樣的狀況在作品中週而復始的出現。此曲忠實反映出蕭邦內心世界,蕭邦心懷亡國之痛,淪落異鄉兀自飄零,他的心是孤獨的。也由於悲從中來,曲子的結尾以三個fff的力度來表現一個悲劇英雄內心的激盪,渾厚的音響並非勝利的歡呼,但確信的是這激昂憤怒的聲音,是蕭邦對祖國一種充滿愛和熱情的崇高表現。在本首作品中,蕭邦道出了「濃」的意味,並強化了悲劇的精神,感傷和愁緒縈繞不休,抒情與激盪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唯美而淒涼的情境中,留下一股悲壯的氣息。
第2號敘事曲作品38於1836年完成初稿,1839年在馬約卡島休養時予以修訂完成,為了回應舒曼獻給他的「夢幻曲」,而把此曲獻給舒曼,並且親自彈給舒曼聽,並告訴舒曼此曲的靈感是來自米凱維契的敘事詩斯維替茲湖(Switezianka)。音樂的開始,一連11個C音的簡單樂節,會成為優美到極點的音樂真是不可思議,接下來的熱情急板,表面上看來與寧靜優美的A段極不調和,但卻凸顯了狂暴與寂靜的悲哀,使得這首音樂深具特色。樂曲雖然是由A-B-A-B的形式,但是蕭邦並不是單純的反覆,而是把第二次的A段轉為憂鬱的情緒,第二次的B在末尾的四個顫音,有如雷鳴隆隆,突然,音樂靜止,然後開頭徐緩的主題回憶般朦朧再現,曲子則在悲傷的氣氛中結束。
第3號敘事曲是四首當中最輕快、華麗而又洋溢著貴族風味,樂念明朗而優美的曲子,在演奏技巧上,也是四首中比較簡單的,因此,經常被演奏著,有過分通俗化的傾向,其故事標題為「水妖」,內容描寫一個年輕人再湖邊遇到一位姑娘,兩人一見鍾情,年輕人並向少女發誓他永遠愛她。但是,少女對年輕人的愛情有所懷疑,拒絕他的愛而離去,然後少女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姿色迷人的水妖,再度出現在年輕人面前,年輕人經不住水妖的誘惑,忘記了他對少女的誓言,水妖大怒,拂袖而去,年輕人在後面一直追趕,終於沉入水底....。這首作品的表現領域多樣化,可以入詩入夢,也可以伴你翩翩起舞,兼具感性與活潑,將蕭邦原本繃緊的寫作情緒帶來一些緩和。當然,此曲並非完全不慍不火,毫無戲劇張力,它的張力只是沒有浮出檯面,而是如一股溫柔的涓流,隨著力度和速度慢慢潛入聽者內心深處。
作於1842年的第4號作品52的敘事曲是最富冥想、充滿了情緒的作品,本首敘事曲和前三首敘事曲相同,可能是受到同鄉詩人米凱維契的史詩影響,引發靈感而創作的作品。「三兄弟Trzech Budrysow」是其中唯一以喜劇收場的詩文,敘述立陶宛某村落的一個族長,派他三個兒子到遠方去尋找寶藏,春去秋來,經過許多時日,三個兄弟始終沒有回來,村落的人都以為他們已經戰死,沒想到某一天,三人突然歷劫歸來,並帶著無數的寶藏和個人的妻子光榮返鄉。較之於前三首史詩,「三兄弟」是較輕鬆的一首,圓滿的結局,令人皆大歡喜。至目前為止,雖然我們沒有任何的資料可以證明,蕭邦這四首敘事曲是否曾受到米凱維契詩文的影響,但前三首敘事曲的創作,其受到米凱維契詩文的啟發可能性較大。至於第四首f小調敘事曲,除了「三兄弟」這個故事不吸引人之外,另一方面這一首瀰漫著悲劇色彩的作品,和詩文並不契合。本首敘事曲一開始聆賞會讓人覺得晦澀、難懂,較之於第三號降a小調敘事曲,本首f小調顯得十分凝重。主題一次一次的變化,波瀾起伏,有隱有顯,層層變化,層層相融構成一個看不盡的境界。蕭邦的四首敘事曲,就屬f小調這首最難,境界最深,最有內聚力。其中難以言喻的隱憂和精微的情韻,端看演奏者至情至性的表現。
詼諧曲
李斯特曾說,在蕭邦所有的作品中,最能自由地表現出蕭邦的,是練習曲和詼諧曲。一般人想到傳統的詼諧曲,大概都是放在古典時期奏鳴曲的第二或第三樂章,蕭邦在他的第二和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中,也使用詼諧曲。在這裡要介紹的這四首詼諧曲,其規模和內容與奏鳴曲中所使用的詼諧曲完全不同,唯一相同之處大概就是拍子的節奏。這四首詼諧曲都是採用三段式的結構,而且都是3/4拍。貝多芬慣用強音和發音法來製造詼諧曲中不同的對比性,蕭邦則用速度和表情來創造對比性。
第一首詼諧曲作品20最著名的樂段在於中段的慢板,這段旋律取自波蘭耶誕頌歌「Sleep little Jesus」。這首作品創作的時間大約在1831年,這時波蘭正淪於革命之火中,此曲一開始兩個強烈憤懣的和弦,或許正代表著蕭邦滿腔的熱血。特別要提及的是每一個和弦都佔滿整整四小節,這或許又意喻著仇恨的發酵,接下來快速激烈的音群,一直發展到狂熱激動的地步。中段溫柔的愛意是蕭邦壓抑著憤怒,抒發對祖國思念之情,本首作品將蕭邦精神生活的悲劇完全表露出來。第二首降b小調作品31,是四首詼諧曲中最受歡迎的一首。樂曲以對話的方式開始,對答了幾次之後,展開一段十分優美流暢的旋律,這段的美是兩面的,相輔相成,它有著熱烈燃燒的情愛也有著溫柔纖細的感傷,。本首作品創作的時期在1837年左右,當時蕭邦剛結束與伍德金絲卡Marie Wodzinska的戀情,在孤獨寂寞的生活中剛認識了喬治‧桑,或許本首作品正是蕭邦當時心情的寫照,有句話說「情感淡薄使人平庸」,多情的蕭邦在柔弱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炙熱的心,期待愛情雨露的滋潤,我們可以在這首作品中聽到。
第三首升c小調詼諧曲作品39,是四首中最戲劇化的一首,蕭邦將本首作品獻給自己的學生古特曼Adolf Gutmann,此曲則完成於1839年間,正值蕭邦在馬約卡島養病期間,當才華洋溢的音樂家嚐到美妙愛情的鼓舞,溫柔體貼的照料,所寫出的作品當然是不同凡響。本首作品有兩大特色,除了轉調頻繁,帶給每一處不同的色彩和色調之外,另外還有許多連續的八度音,象徵病魔折騰著蕭邦的軀體,強而有力的八度音是黑暗中的一絲曙光,它或許是喬治‧桑帶來支持蕭邦精神的振奮劑。此曲的中段則營造出和前面完全不同的氣氛,落葉伴著陣陣的鐘聲四處擴散,鐘聲和落葉所譜成的微妙音色非常有韻味。總第,這首詼諧曲散發出一種逐漸憂鬱的情緒和逐漸深藏的愛,敏感的蕭邦,看著、聽著、撫觸著馬約卡島,用音符刻劃出他對生命、生活的詠嘆與冀望。
第四首E大調詼諧曲作品54的創作時間,大約在1842年左右,較之於前三首詼諧曲,本首最具詩意,雖然減低了強烈的對比和戲劇性,但卻有較豐富的想像空間,音樂的表達也較前三首有趣味性。中段轉至升c小調,除了產生一股令人無法抗拒的抒情幽靜氣氛外,流動的音符生動的表現出內心的一份深情,整個樂段表現出祥和、醇美的型態,將蕭邦味沉澱得更耽美。
這四首詼諧曲各具特色,蕭邦在喜樂和衝擊中,發抒情懷,而詼諧曲中泛溢出來令人窒息的憂悶、不安,以及益發強烈的積鬱,在激動的處理過後,解放一點情感,多給聽者一些想像空間。這其中情緒的隱顯濃淡,蕭邦都藉由音符適度的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