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17 15:44:32瀏覽3063|回應0|推薦2 | |
「鋼琴詩人」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一〉 素有「鋼琴詩人」美譽的音樂家蕭邦(Frederic Chopin),法國籍的父親尼可拉斯無由的在17歲時遷往波蘭,就在離華沙40英哩處的Zelazowa定居下來,1802年他娶了24歲的波蘭女孩克瑞吉雅諾夫斯卡Tekla-Justyna Krzyzanowska為妻,10個月後生下他們的第一個孩子露易絲,1810年再生下唯一的兒子佛瑞德瑞克‧蕭邦。幼年的蕭邦在父親所任職的Lyceum貴族家庭中有個快樂的童年,在母親和姐姐露易絲簡單的音樂指導之後,他正式接受第一位老師吉維尼(Adalbert Zwyny)的授業,這位波希米亞人的本業是小提琴但也教鋼琴。當時蕭邦還不太會看譜,但只要老師彈過一次,他就能背譜演奏,眼見他很快地就要超越老師了,不過吉維尼採取自由的即興演奏法,對富於創作力的蕭邦而言有莫大助益。接下來的第二個老師艾斯納(Joseph Elsner)是華沙音樂院的創辦人(現改名為「華沙蕭邦音樂院」),他是以作曲工作為主的音樂家。他從吉維尼之手接下蕭邦這個學生後,便以發掘蕭邦的創造力為著眼點,他看出蕭邦的天賜才氣,揚棄了傳統填鴨式的教育方法,讓蕭邦完全自由發展。因此蕭邦的鋼琴彈奏技巧幾乎都要靠自己的方法解決,用自己的指尖摸索屬於他更好的演奏方法。雖然有時候無法突破技術上的難題,但卻使蕭邦深深地陶醉在自己所揣摩出來的美音之中,同時發現了在演奏複音音樂作品時,各聲部仔細分別彈奏的樂趣,以及研究出如何才能產生更美、更微妙的音響,而發展出獨特的鋼琴教學及演奏方法。甚至在進入華沙音樂院後,艾斯納要他專攻對位法與和聲學,但在授課老師指定作業時他卻不理老師所講的原則、條例,反而都以自己的方式解決。然而由於艾斯納院長很欣賞蕭邦的作法,常使指導老師窘迫不堪。就是因為蕭邦自幼年期所受的音樂教育是如此的自由,使得他的作品打從習作開始,就不像其他作曲家有脈絡可循──即使是像貝多芬這樣的獨創大師,早期作品還有海頓、莫札特的蹤跡。可是,蕭邦好像是憑空冒出來的一般,前無古人,頂多能說他是從義大利的歌劇旋律、伴奏中找到了靈感與方向,然而他的音樂卻是那麼優美動人,是所有作曲家中最容易令人接受、喜愛的。 1831年,蕭邦為逃避政治迫害到了人文薈萃的巴黎,在此之前他早已發展成為一個優秀的音樂家,此時他已完成了兩首協奏曲、練習曲、8首馬厝卡舞曲、波蘭舞曲和夜曲等。自幼就體弱多病的蕭邦,就算長大成人之後,體重大約也只在一百磅左右,身形瘦小,但是具有俊俏的外表,藍綠相間的眼眸十分深遂,滿頭亮麗的金髮,舉手投足之間的高雅,加上注重品味的穿著,相當令人著迷。在1830及1840年代,巴黎無論是樂壇、文壇或繪畫領域,都是一個百花齊放的盛世,蕭邦躋身其間,很快就成為上流社會不可多得的音樂才子。經由指揮兼教師帕爾(Ferdinando Paer, 1771-1839)的介紹,蕭邦認識了凱魯畢尼、羅西尼、卡克布蘭納等在巴黎音樂圈的知名人士,並和早逝的歌劇作曲家貝里尼(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熟識,兩人之間也發展出深厚的友誼,蕭邦音樂旋律的歌唱形式以及演奏多少受到他的影響。蕭邦這位浪漫派最重要而特殊的鋼琴家,喜歡在私人沙龍的場所演奏,沒有明顯而正統的師承,也沒有教出任何重要的鋼琴弟子。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