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鋼琴詩人蕭邦大全集〈一〉生平
2011/04/17 15:44:32瀏覽3063|回應0|推薦2

「鋼琴詩人」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一〉

  素有「鋼琴詩人」美譽的音樂家蕭邦(Frederic Chopin),法國籍的父親尼可拉斯無由的在17歲時遷往波蘭,就在離華沙40英哩處的Zelazowa定居下來,1802年他娶了24歲的波蘭女孩克瑞吉雅諾夫斯卡Tekla-Justyna Krzyzanowska為妻,10個月後生下他們的第一個孩子露易絲,1810年再生下唯一的兒子佛瑞德瑞克‧蕭邦。幼年的蕭邦在父親所任職的Lyceum貴族家庭中有個快樂的童年,在母親和姐姐露易絲簡單的音樂指導之後,他正式接受第一位老師吉維尼(Adalbert Zwyny)的授業,這位波希米亞人的本業是小提琴但也教鋼琴。當時蕭邦還不太會看譜,但只要老師彈過一次,他就能背譜演奏,眼見他很快地就要超越老師了,不過吉維尼採取自由的即興演奏法,對富於創作力的蕭邦而言有莫大助益。接下來的第二個老師艾斯納(Joseph Elsner)是華沙音樂院的創辦人(現改名為「華沙蕭邦音樂院」),他是以作曲工作為主的音樂家。他從吉維尼之手接下蕭邦這個學生後,便以發掘蕭邦的創造力為著眼點,他看出蕭邦的天賜才氣,揚棄了傳統填鴨式的教育方法,讓蕭邦完全自由發展。因此蕭邦的鋼琴彈奏技巧幾乎都要靠自己的方法解決,用自己的指尖摸索屬於他更好的演奏方法。雖然有時候無法突破技術上的難題,但卻使蕭邦深深地陶醉在自己所揣摩出來的美音之中,同時發現了在演奏複音音樂作品時,各聲部仔細分別彈奏的樂趣,以及研究出如何才能產生更美、更微妙的音響,而發展出獨特的鋼琴教學及演奏方法。甚至在進入華沙音樂院後,艾斯納要他專攻對位法與和聲學,但在授課老師指定作業時他卻不理老師所講的原則、條例,反而都以自己的方式解決。然而由於艾斯納院長很欣賞蕭邦的作法,常使指導老師窘迫不堪。就是因為蕭邦自幼年期所受的音樂教育是如此的自由,使得他的作品打從習作開始,就不像其他作曲家有脈絡可循──即使是像貝多芬這樣的獨創大師,早期作品還有海頓、莫札特的蹤跡。可是,蕭邦好像是憑空冒出來的一般,前無古人,頂多能說他是從義大利的歌劇旋律、伴奏中找到了靈感與方向,然而他的音樂卻是那麼優美動人,是所有作曲家中最容易令人接受、喜愛的。
  
  1828年蕭邦在沒有舉行演奏之下造訪柏林,之後前往維也納,並舉行了兩場相當成功的音樂會,在返回華沙途經布拉格以及德勒斯登。不久,蕭邦暗戀華沙音樂院聲樂科學生康絲丹茜亞‧葛拉科芙斯卡(Konstancia Gladkowska),這段尚未開始就結束的戀情,卻是蕭邦f小調第2號鋼琴協奏曲的主要創作泉源。此時,蕭邦意識到自己的演奏事業不能僅侷限在波蘭地區,一心想往外發展的蕭邦,於1830年11月再次前往曾經讓他獲得掌聲的維也納,不過維也納市民的冷淡讓他感到驚訝與失望。同年的11月29日一批貴族青年在華沙起義失敗,蘇聯入侵華沙,從此蕭邦再也沒有回去祖國波蘭。

  1831年,蕭邦為逃避政治迫害到了人文薈萃的巴黎,在此之前他早已發展成為一個優秀的音樂家,此時他已完成了兩首協奏曲、練習曲、8首馬厝卡舞曲、波蘭舞曲和夜曲等。自幼就體弱多病的蕭邦,就算長大成人之後,體重大約也只在一百磅左右,身形瘦小,但是具有俊俏的外表,藍綠相間的眼眸十分深遂,滿頭亮麗的金髮,舉手投足之間的高雅,加上注重品味的穿著,相當令人著迷。在1830及1840年代,巴黎無論是樂壇、文壇或繪畫領域,都是一個百花齊放的盛世,蕭邦躋身其間,很快就成為上流社會不可多得的音樂才子。經由指揮兼教師帕爾(Ferdinando Paer, 1771-1839)的介紹,蕭邦認識了凱魯畢尼、羅西尼、卡克布蘭納等在巴黎音樂圈的知名人士,並和早逝的歌劇作曲家貝里尼(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熟識,兩人之間也發展出深厚的友誼,蕭邦音樂旋律的歌唱形式以及演奏多少受到他的影響。蕭邦這位浪漫派最重要而特殊的鋼琴家,喜歡在私人沙龍的場所演奏,沒有明顯而正統的師承,也沒有教出任何重要的鋼琴弟子。
  
  1836年蕭邦在一相當私密的聚會中,經介紹認識了原名阿曼蒂娜-歐蘿爾-露茜·杜班(Amandine-Aurore-Lucile Dupin),法國19世紀著名女作家,浪漫主義女性文學和女權主義文學的先驅,也就是一般熟知的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從她邀請蕭邦到她諾昂家中聚會起,一段長達八年的愛情故事於是展開,這位大他六歲的女性給予蕭邦無微不至的關心與呵護,在精神上亦給他長久的支持與鼓舞,1838年10月兩人為避開人群,也為了當時已罹患肺結核的蕭邦養病需要,帶著喬治‧桑的一對兒女,在馬約卡島中部的小山城瓦德摩沙Valldemossa停留了一個冬天。溼冷的居屋,以及島上居民保守而傳統的信仰,完全不能接受蕭邦與喬治‧桑兩人的戀情,非議與排擠的眼光所產生的壓力,讓原本應該是甜蜜而浪漫的生活變了樣,而蕭邦的病情也沒有因為清靜幽美的自然環境而好轉,反而急轉直下,隔年2月他們即離開馬約卡島。不過蕭邦在此仍寫作了5首曲子,包括膾炙人口的「雨滴」前奏曲。兩人關係,儘管在顛簸之下也維持了數年,此間,儘管在蕭邦無法預測的病情狀況之下,他仍繼續教學,並偶而開音樂會。而真正導致兩人不得不分開的主因,則來自喬治‧桑充滿忌妒的女兒蘇蘭芝Solange,在她的萬般阻撓之下,蕭邦最後則黯然離開!有幾部以蕭邦和喬治‧桑愛情為主的電影,將這段浪漫愛情故事拍得非常優美,如蕭邦與喬治‧桑愛情為主的電影,有由休葛蘭主演的英國片「春光奏鳴曲 Impromptu」(1991)、由法國女星蘇菲瑪索飾演蘇蘭芝的法國片「藍色音符 La Note Bleue」(The Blue Note,1991),以及波蘭電影「狂愛一世情 Pragnienie Milosci」(Desire For Love,2002)等,片中所有的配樂,毫無疑問的盡收在這套CD中。
  在同時失去伴侶和贊助者的蕭邦,病情則日益轉壞,1848年2月,此時的蕭邦幾乎虛弱到連樓梯都無法自己上下,不過他仍然在巴黎Salle Pleyel音樂廳舉行了演奏會,這也將是他在巴黎的最後一場音樂會!兩天後,法國發生推翻路易斯‧菲利浦國王的革命運動,同時在波蘭也發生和從前一樣有著悲慘結局的起義。蕭邦想著回去家鄉,或者到德國,但最後則在昔日學生史特玲Jane Stirling姐妹的幫忙下於10月底來到倫敦,他在曼徹斯特、格拉斯哥和愛丁堡分別舉行了音樂會,而因為他不喜歡在大音樂廳演奏的習慣,遺憾地和管弦樂團失之交臂。三個星期後他啟程返回巴黎,意識到來日不多的蕭邦,在1849年5月間他銷毀了部份手稿,並搬到空氣清新的鄉間居住,次月,他召喚波蘭的妹妹露德薇卡,在經濟窘困之下,蕭邦的昔日朋友們則適時伸出援手,9月他最後搬至位於Place Vendome的一處公寓,10月17日則與世長辭。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saye00&aid=510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