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教授一篇文章引起校園風波,論者大都將焦點放在台大醫學系學生身上,殊不知上課遲到、打瞌睡、吃泡麵,並非台大特有現象,它是台灣多年來錯育而成的校園文化。
如果到台灣各大學校院進行教室巡禮,蹺課、遲到、睡覺、聊天、化妝(包括撲粉、塗口紅、貼假睫毛)、上網、玩手機、聽音樂、吃東西(包括早、午、晚餐、點心、零食)者,比比皆是。如今,許多教授似已見怪不怪,甚至默許它的存在。這次只是因為「頂尖大學」、「天之驕子」也皆如是,才蔚成新聞熱門話題罷了。
這種墮落的校園文化並非從今起,其來有自,分析原因至少有三:其一,學生將大學的自由開放扭曲為懶散傲慢。台灣十幾年來教育改革,逐漸瓦解校園的威權結構,但並未養成自律、尊重的民主習性。許多學生將追求知識真理的自由、制度思想的開放,誤解成上課時的懶惰、散漫。因此,校園很容易培養出無知傲慢的青年,難以孕育謙沖有禮的君子。
其二,專業對通識的忽視。考試領導教學之弊原是多年來教育改革的目標,但專業證照制度,卻將考試領導教學之風發揮得淋漓盡致。許多醫學、法律和其他強調技術性的師生,普遍將通識教育課程視為聊備一格的營養學分。據知,許多學校的通識教育課程,蹺課學生幾乎都達到三分之一以上,老師不點名的話,學生上課更是三三兩兩。
其三,師生之間的合意共謀。教室裡學生懶散的學習態度,幾乎都是在教授的容忍、默許下形成的。這裡頭有些老師自詡為自由主義者,對學生的行為採取不干涉的態度,但某個程度上,教學評鑑制度的確有助長惡習之效。雖然教學評鑑有其正面價值,但一些課程本身不具吸引力、內容設計不夠精彩、教學方法不夠生動的教師,往往忌憚於學生的評鑑,不敢嚴格要求上課秩序。聞說少數教師甚至採取「三不政策」:不點名、不考試、不當人,大有「我讓你好過,你讓我好過」鄉愿心態。
多年來,由於工具理性抬頭價值理性衰微,台灣的教育已經千瘡百孔。雖然,大學之道各有論述,總不能成為生活惡習、錯誤價值的養成所。如果,我們只在意百大排名、論文生產,忽視校園文化的劣質化,不從根本的重建教室秩序,大學的墮落將會無以復加。
【2009/11/12 聯合報】(看新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