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0/21 16:24:54瀏覽283|回應0|推薦7 | |
老文章與新照片的絕佳組合 ────────「歐洲建築散步」──────── 作者:漢寶德--攝影:黃健敏 等--出版:木馬文化出版 在部落格裡, 經常可以看到許多拍攝得美倫美奐的風景照片, 大概都是各路人馬旅遊時的傑作。現在出國旅遊已是十分便捷又普遍的活動, 回來後發表的遊記不少, 美中不足的是, 多數人只不過走馬看花, 沒有較深入的人文介紹。 若說介紹得有條有理, 又讓人對旅遊地點能夠有個具體概念的, 我認為這本漢寶德「歐洲建築散步」, 是頗佳的範例。 漢寶德自己說, 這些都是他年輕時所寫文章的匯集, 年代自1970算起。 乍看之下像已過時的東西。然而細細讀來才發現, 其精髓是歐洲古代建築, 而歐洲許多地方, 自十五、十六世紀至今, 市容幾乎不曾有過變動。因此年代越久遠, 反倒有越陳越香的好處。 漢寶德是台灣建築系的名教授, 對建築方面有專業的修為。如果是像上課講義那樣的解說建築, 甚或敘說旅遊, 可能引不起讀者什麼興趣。 但在這本書裡, 他將他的專業、他對建築的熱情、以及年輕時代對歐洲所懷抱的嚮往與夢幻, 混合揉搓在字裡行間, 娓娓道來, 學識中滲入了深情, 自是讓人另眼相看, 感受不同於一般。 這本書裡, 他將建築景點分門別類, 不限於一次介紹一個地方, 而是作綜觀式的介紹。能有這樣的敘述特點, 若不是對建築學有通盤了解, 大概很難辦到。 一般遊人, 只能見花是花、見草是草, 零零碎碎的東拉西扯。無法對建築的特色、歷史的來龍去脈,作深入的探討, 看得再多也只是一己的體驗, 要對別人說清楚講明白就會力不從心了。 書中大致分成幾個大單元: 水都--把義大利的威尼斯和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放在同一個章節裡。並且比較兩地建築格式的差異, 建城的時間與背景。 廣場--形成的原因, 對城鎮生活的影響。詳述最宏偉的與最美麗的廣場, 兼及它們的前世今生。 城堡部份--綜合英格蘭、法國各地美麗的城堡於一章中介紹。城堡在他的引介之下, 出現在我們眼前的, 就不僅僅是崴峨的龐然大物而已, 古代英靈的精神也伴之長存。 牛津和劍橋──這章特地介紹了這兩所著名大學的建校歷史、校園風格, 讓人不止是對建築物本身恢宏的美產生共鳴, 對學院裡古老的學風更心嚮往之。 總論--「登高望遠看歐洲」是 開宗明義的第一篇, 述說著他旅歐時, 觀景的特殊經驗, 也道出了歐洲建築群落形成的主要特色。 在這一章裡, 他在兩相比較之下, 提到台北的市容是不值得登高望遠的,「所能看到的盡是烏煙瘴氣的市塵, 以及蹲伏在你腳下近乎違章建築標準的雜亂屋頂, 用不著近看, 就會感到頂上都是陳年積垢」。 這話好像有點傷台北人、甚至台灣人的感情, 不過事實確是如此。 有一年我從國外搭機回來, 正好坐在靠窗的座位。快到台北時, 我興奮地想著:終於回來了!於是迫不及待地從機窗下望。這才發現, 哇!怎麼會是這麼舊舊髒髒的市容, 市中心的那些樓宇都灰撲撲的, 好像是即將傾頹的廢墟似的。鳥瞰台北, 絕對不是一種視覺饗宴。當時所見的景象, 至今仍讓我難忘, 也讓我耿耿於懷。 當然, 如今東區的101大樓很拉風, 但是台北不能只靠它的特立獨行來拉抬身價。更何況, 它的造型究竟談不談得上美, 還有不少爭議。 難得的是, 這位建築系的老牌教授, 並不曾在文中賣弄專業, 炫耀讓外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建築詞彙和術語, 而是本著既平實又浪漫的心情, 對大眾傾訴他在建築方面的喜愛與學養, 處處可見其流露的深情。 有些景點, 他甚至連應該從哪個方位切入, 才能獲得最具代表性的第一印象, 都詳加說明。用心地期望觀者能夠感受到建築物的個性之美, 以及當年建造者所欲表達的理念。這都是其他旅遊介紹裡難得一見的特色。 不只是希望與人共享建築外觀的壯麗, 明瞭建築週邊的相應配置, 還希望與人分享建築的歷史, 探索人類文明的遺蹟。以期在歡樂與休閒的同時, 兼顧到知性之美, 體悟人類長久以來的智慧的結晶。這份用心, 倒很符合他的教授本色。 書中的照片, 除了「俄國建築」與「愛琴海的童話」兩篇, 是作者自己所拍之外, 其他各篇, 都是由黃健敏拍攝的。清晰美觀固然無庸贅言, 每張還都恰好配合作者漢寶德的介紹和敘述。 可以想見, 他拍了多少, 才能撿選出正好搭配得上的照片。使得這本「歐洲建築散步」因此而圖文並茂, 更加精彩。 相信這位攝影人對歐洲建築與城鎮之美, 也深有研究。至少, 他的審美鑒賞能力, 必然遠高於一般水準。 漢寶德說這位黃君是自動請纓, 拿所拍的風景與他的文字配合出版, 因此兩相得益。他知道自己的長處, 也勇於表現自己的長處, 這不正是現代人應有的自信嗎?不也正是現代人該具備的另一種「當仁不讓」的精神嗎?我對這位攝影者的積極心態非常欣賞。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