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08 10:15:48瀏覽357|回應0|推薦2 | |
──── 哈利波特跟風篇 + 哈利波特的哲學世界 ──── 編著:大惟。巴格特/蕭恩。克萊因──譯者:黃惟郁──出版:麥田出版
頭一遭, 出國三星期, 卻連篇日記也沒寫過。或許是開始變得豁達了, 勘透所謂的情緒, 總不過是起起伏伏。高潮時落筆, 世界一片美好;低潮時寫什麼都灰調得過頭。還不如以淡淡的心情, 平靜地接納一切, 甚或任何的始料未及。 沒料到的是, 竟然在這段時間裡讀完了「哈利波特」。這套書從千禧年中譯本發行以來, 風吹草偃, 風行的熱潮已延續到了第六集, 第七集正被讀者大眾引領企盼之中。結局如何?可能連作者本人還在大傷腦筋呢。 而以往我卻有意對這套書視而不見, 故意冷落它的存在, 以及一般熱烈的回響。原因之一是一種根深柢固的心理--流行的未必就是最好的, 所以一向拒讀一窩風流行的書刊。就如同「達文西密碼」, 至今沒把它帶回我的書房, 沒擺上我的書架。同名的電影當然也不去捧場, 即使是由我很欣賞的湯姆。漢克斯主演。 在讀過哈利波特第一集之後, 卻立時被它的趣味性吸引, 一口氣K完了六集。雖然沒及時趕上流行的腳步, 但是現在來讀也和趕早的讀者一樣興味盎然。而且觀念反轉地體會到:所謂的好東西, 也未必就一定不會流行的道理。 已出版了六集的故事, 以我讀後的整體觀感來說, 最成功的仍應歸功於它第一集所創造出來的氛圍。第一集的內容最接近真實人生, 同時參雜著魔幻巫術世界的稀奇古怪, 因此特別生動有趣。而主角哈利的外表, 是一個很一般的小男孩, 同時遭遇喪親之痛, 又處身在被排擠的惡劣生活環境之中, 所以更容易讓人發揮感同身受的心理, 也就更加容易使人投入故事之中。 介紹「哈利波特」這一系列著作的文章已經很多, 其中楊照曾一連寫了四篇「在閱讀的密林中」, 詳述哈利波特作者羅琳書寫此書的來龍去脈;以及她如何將別人視為無稽的兒戲題材, 認真無比來處理的態度;故事內容巧妙地結合了西方傳統裡水火不容的巫術與社群;還述說了台灣的波特熱, 所展現出的只是一種國際跟風, 缺少文化與心理的淵源, 等等等等。 既然正經的解說已經相當豐富, 我想我可以輕鬆地隨興說說自己的感受, 即使是胡言亂語, 也不用擔心誤導別人對這套書的認識與評價。所謂的導讀, 是在「讀」書之前的引導文章。我則是後知後覺的跟風, 所以, 我輕鬆地寫, 別人輕鬆地看, 一切隨興, 沒有拘束。 在翻動扉頁的同時, 沒有任何預期的情況下, 竟然常感到書中很多情節, 與以往看武俠小說的經驗頗為類似。作者總費許多筆墨在分出江湖人物的正與邪, 和他們的典型個性與行徑。 尤其第三集後段, 哈利在活米村的鬼屋裡, 眼見他那尚未知的教父天狼星布萊克、黑魔法防御術的路平教授、和那個猥瑣的佩魯迪三人, 你來我往地爭辯著當年誰是誰非的大道理時, 不由得比較起那份情景與氛圍, 與武俠小說裡那些險象環生詭譎江湖的描寫, 簡直有異曲同工之妙。 武俠小說中的所謂江湖, 自外於一般平民百姓的真實生活;而「哈利波特」的巫術世界, 開宗明義即避開現實世界的參預。是以這兩種小說的情節, 即使再荒腔走板也不為過。反倒滿足了市井小民的幻想快感, 豐富了芸芸眾生課表一般刻板的生活。 而第五集後段寫魔法部內的神秘部門--那些飄浮在水箱裡的「大腦」的片斷, 詭異的景象又頗似在讀倪匡一系列的科幻小說了。 在捧讀的時候, 由於專注與投入, 即使原本現實生活裡有千千結, 也可以暫時放在一邊;雖然有些待決而未決的事, 也可以先喘口氣再說。緩和了情緒, 也紓解了壓抑。這也許是這個系列小說的另類治療功能, 也是它受歡迎的一個隱形因素。 當年有人譏諷武俠小說, 是在真實生活無法得到合理的呼應與解決之下才產生的, 以虛幻的正義來彌補現實的不公不義。我認為「哈利波特」廣受歡迎的原因, 也與之有相當雷同的心理。 這份錯覺卻也引起我的一些思索, 為什麼我們的武俠小說沒有辦法跳出地域和種族的局限, 像這個系列的小說一般, 風行於華人之外的世界呢?武俠小說固然有優劣之分, 可是水準以上的精彩作品絕對不在少數。 大約是武俠小說裡所標榜的內涵與武功太中國化, 甚或太形而上了, 西方人根本無緣了解?事實上,西方世界又何曾有機會來了解這種神秘的東方趣味呢?有人曾經試圖為他們詳細介紹過嗎? 而對於巫術, 我們從小到大, 聽說的實在不少。在讀世界史時, 曾多少得知古代歐洲對巫術的種種排斥, 以及當時如何消滅巫術與巫者的酷刑。像法國的聖女貞德, 最後是被安上「巫」字的罪名以火刑處決的。 我們也約略了解, 西方人表面上雖然排斥巫術與巫師, 骨子裡可能還滿崇拜的。早先的西方文明, 也曾把巫術等同於知識與智慧看待。但是一般上而言, 聰明人總是難以駕馭和掌控的, 在那個君權至上的年代, 才引發政治和宗教人物對巫術和巫師的排斥, 進而對之圍剿滅絕的行動。 「哈利波特」的作者能編織出這麼多奇曲的情節, 想像力的豐富, 固然無法否認。但我猜測, 西方的巫術必然有許多傳說附會的記錄, 只要有心, 都可以是源源不絕的參考資料。 這個臆測, 竟然無意間在書店看到的一本「哈利波特的哲學世界」裡得到回響。書中指出,「羅琳自己承認, 書中的魔法相關事物, 約有三分之一是取材於現實世界」, 意指不是源自她的胡思亂想, 而確實來自於她所參酌書籍上的登錄。 同樣都是在講述不可思議的另類世界故事, 為什麼西方會把那些不被當真的各式各樣巫術匯集起來, 成為幾乎有如實用學科的索引一般, 方便有興趣的人查詢探索。而我們卻不曾出現過武術大全之類的書目? 武俠小說裡有那麼許多宗法流派, 武功招式又錯綜複雜, 像養生練氣的內功, 鐵布衫的外功, 飛簷走壁的輕功;武器有刀劍棍棒, 又有暗器飛標;有用毒, 有迷藥;又有能起死回生的神醫, 又有所謂的魔音穿腦等的怪招, 簡直出神入化。如果能綜合歷來各家各派的武功奇術, 再分門別類整理記載, 必定可以成為一本趣味盎然的武功百科。 大約我們不論多麼喜愛武俠小說, 最多也不過視之為一種消遣, 等閑看待無傷大雅, 若要談到研究, 那可得另找一個正經點的題目才行。也可以說, 我們的民族一向都太正經八百, 總得「文以載道」才會被正眼看待。 這本「哈利波特的哲學世界」, 主旨想當然是圍著哈利的魔法世界作文章。「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可能要感覺拉風極了, 因為這本書裡的執筆人都份量十足, 不是大學教授、助理教授, 就是研究員。他們引經據典的, 所言也都能引人深思, 並非一味的胡吹瞎捧。 難得的是, 他們以慎思明辨的治學態度, 列舉各派哲學宗師的研究理念, 來與「哈利波特」書中的理念相提並論, 對號入座。好像「哈利波特」這一系列的作者, 本來就是根據這些哲學宗師的理論才下筆成書的。 不知羅琳自己的感受是喜還是煩?不過是寫本有趣的小說吧了, 怎麼突然變得那麼嚴肅起來?!抑或她原本就希冀把這些理念寫入字裡行間, 這下可遇到慧眼與知音, 慶幸人生何其有幸?! 「哈利波特的哲學世界」一書裡, 將霍格華茲這所魔法學院的四個學院特色, 一一加以闡述引伸 : 讀過小說的人都知道, 其中「葛來分多」的特質是勇氣, 在這本「哲學世界」裡, 更是特別表揚它兼及「女性主義與機會平等」的主題, 因為書中主要人物之一的麻瓜妙麗, 在整個故事裡不但處事理性, 而且自信滿滿, 凡事都努力以赴, 堪為女性自強的典範。 而依照故事的進展, 如果少了妙麗, 哈利和榮恩兩人在霍格華茲能不能混得下去, 的確都大成問題。所謂的麻瓜, 就是指一般原本沒有巫師血統的人, 而妙麗本人就是絕對無疑的麻瓜。然而她在霍格華玆所表現的一切, 都遠遠超越那些与生具來有正統巫師血統的人。這不僅代表了她的智商高人一等, 也特別彰顯了勇氣的可貴。 根據「史來哲林」學院眾師生忽正忽邪的表現, 在讀者的心目中, 對它的存在總會有點疑念--為什麼會有這麼個邪門的學院? 由於分類帽講明它標榜的是野心,「哲學世界」一書給的解說倒也合情合理:「如果少了野心, 許多偉大的歷史事件根本不可能發生。野心是勝過別人的欲望, 是成就偉大事業的人身上, 常見的一種情感。所以評估時必須配合其他因素全盤考量。」於是「野心」當然也是一種特殊的美德, 有它存在的價值,「史來哲林」學院當然就有存在的必要。霍格華茲有理! 「雷文克勞」是首重智慧的學院, 在「哈利波特」故事裡 , 它佔的份量似乎沒有那麼顯眼, 然而「哲學世界」這本書裡有一篇文章, 卻對這個學院推崇備至。 寫這篇文章的葛瑞。馬休斯本人, 是麻州大學的哲學教授。他引用了曾廣為流傳的卡通「綠野仙踪」和前些時才上演過的電影「納尼亞傳奇」, 來與「哈利波特」的故事作比較。推崇「哈利波特」的故事將「紅塵俗世」最重要的一種宗教觀--善惡之間的爭戰, 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哈利波特」這系列的作品, 遠勝於前兩者的內涵。 他還說:「麻瓜的觀察力通常都很差, 他們習以為常的所見所聞, 大大限制了真正的所見所聞, 對於任何意料之外的事物, 麻瓜通常會用錯覺或幻覺來打發。」 「我們至少都應該了解一件事:任何所見所聞都很難跳脫『心理預期』的框框, 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學到的各類真假概念, 在真假判斷上可謂舉足輕重。『哈利波特』的故事帶給我們這樣的啟示。」 言外之意, 就是說他自命為超級麻瓜, 所以具備「相信」魔法巫術的真智慧。如果你不相信「哈利波特」書中的各種奇行異術, 當然就該要名登自我侷限的「笨」麻瓜之列了。 他本人也曾真的以身試法, 在倫敦的王十字車站, 模仿「哈利波特」書中所述的情節, 衝撞第九與第十月台中間的路障, 期盼能夠闖入通往霍格華茲這個魔法學院的火車。 這群哲學精英們, 不但熱心研讀「哈利波特」, 生活裡更是身體力行。有的人親自調配書中熱門的飲料「奶油啤酒」、有的專注研究「嘶嘶咻咻蜂」、有的在學生考卷上施咒以防止作弊 、有的週遊列國, 為的是要找出所有有數字的車站, 以便核對是否有另一個「九又四分之三月台」,有的調製魔藥或煉金術, 有的甚至努力想以魔法把自己變形成一隻貓。 其行徑之光怪陸離, 都源自於他們對霍格華茲魔法學院所教授的各種魔法課程的沉迷。 這也該是「哈利波特」作者羅琳傲人之處, 竟然讓這麼多飽學之士認定她書裡所寫的一切屬實--只要肯用心, 凡人也一樣可以學會巫術, 就如同她書中的麻瓜妙麗一樣。 他們不約而同地都自命為霍格華茲在麻瓜世界的魔法教授, 可以擔當起傳道授業與解惑的神聖責任。其沉迷之深, 大約可與他們的學術造詣一較高低了。 然而人生路上, 如果有什麼能使自己全心專注與癡迷, 其實也該算是一種幸福, 倒讓我覺得十分欽服與嚮往, 因為這是絕對勉強不來的。 最後還是要禮讚作者羅琳, 竟然寫出如此迷人的故事, 又怎麼怪得了那些癡迷一至於此的芸芸眾生呢。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