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19 04:46:01瀏覽100|回應0|推薦0 | |
--練 習 曲-- _________ 單車環島日誌 ________ 導演:陳懷恩──演員:東明相/楊麗音/吳念真/胡德夫/許效舜
「練習曲」, 是一部很別致的影片, 它的導演陳懷恩, 嘗試不用情節來串聯述說故事, 而是以影像為主, 引發觀眾自我對所發生故事的感受。 導演聰明地不說話, 只營造了--電影進行的節奏與張力--, 讓觀眾自己去體會, 自己去串聯, 其實觀眾串聯的, 可能正中導演下懷。而一百個觀眾可能有一百個不同的感受和想法, 導演就成功了一次完美的試驗。 觀影過程裡, 有的觀眾可能沉思冥想, 有的可能熱淚盈眶, 有的可能樂於附在琴弦上, 也環島一週。 而他們面對影片裡的, 只是台灣沿海靜默無言的海岸風光與非都會的純樸民情。不論是一個小城裡的祖孫相遇, 不論是一群老女人到垃圾焚化爐旁的午後觀光, 不論是媽祖巡行中善男信女的仆伏膜拜與虔誠祈福, 底子裡都透露著一份磨滅不了的鄉土之愛。只有這份對鄉土的繫情與愛戀, 才能激發出那麼些音樂與藝文的創作與表達, 也才能在其中注滿深刻感人的真情, 因而引發共鳴。 此片最好的試驗, 應該說是那位從一出場就騎車的主角--東明相。由於不是職業演員, 本來就是客串的新手, 所以既清新又稚嫩。他羞澀內歛的神情, 出於本質, 不是一般職業演員能夠表現得出來的。通常他們不是演譯得不夠就是演譯得過火, 兩者都假。 由於強調所有發生的事件都是不期而遇的性質, 所以全片惟一有連貫性, 計劃性的, 就只是那張地圖上逆時針方向的路線--從高雄出發, 最後再回到高雄。 這位主角明相, 他採取的是逆風行駛。在精於騎車遠征的人眼中, 這是比順風而行的騎法更吃重更費力的選擇。也因此, 突顯出環島的這位大學生, 其長途單騎經驗的缺乏。當然也就更能突顯他決心完成此一壯舉的決心和意志力。因為在即將畢業的繁重課業裡, 撥時間做一件自認為「如果此時不做, 一輩子都不會做了」的決定, 非得當機立斷, 付之於實行不可。 他在中途因爆胎而結識的那位曾經遠征法國的騎手, 只要觀眾夠細心觀察比較, 不難發現其配備及籌劃的精良。不須開口明言, 我們就可以觀察到, 那人的車有變速器, 那人有頭盔, 那人有備用輪胎, 那人甚至用專用水瓶備好飲水, 不讓自己精疲力竭。不經意的舉手投足之間, 在在顯示出其輕鬆瀟灑和嫻熟自在。 相對照的, 我們這位大學生騎的是一輛陽春車, 還背著一個大旅行袋, 外加一把大吉他。那個騎車的剪影, 會讓人耽心單車是否能夠承載得住。途中拍外景的大隊人馬都替他的單薄裝備緊張。他在路上卻隨遇而安, 找水源洗臉洗手, 沒乾淨的水可喝時, 就忍著點渴吧, 騎到下個可能的地點再說。 兩相比較, 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差異, 相信正是導演隱藏的語言。他試圖告訴觀眾, 不是等你準備好一切之後才上路, 熱情才是做每件事最大的推動力量。 片中最美的, 是台灣沿海的景色。從南到北, 從東到西, 台灣的海岸線每一段都有它的獨特和美不勝收的景觀。以往由於種種限制, 讓我們無法那麼親密地靠近海欣賞海。而今, 最怕的反倒是過度的開發。 我們多數台灣人的觀光觀念還停留在幼稚園階段。只要談到觀光, 一定離不了大吃大喝大玩大鬧;只要講到開發, 就一定離不了大興土木, 非得把原來的特色整到面目全非不肯罷休。錢是花了, 風景勝地的美景也毀了。 能不能讓山保留山的風貌, 讓水岸仍然或偉岸或平緩的都各擅其原來的勝場。別把鋼筋水泥都堆疊到它們的身邊, 是我, 相信也是許多人的祝願。 片中唯一讓我覺得不自然的片段, 是當大學生回彰化老家探望阿公阿嬤的時候, 他們彼此竟然是以國語對談。以他阿公阿嬤那個年齡層的老人家, 在突然的興奮情況下, 脫口而出的一定是台語或客家話才合情合理。而他們竟然從頭到尾國語不離口, 有點樣板的味道。 當然, 我絕對不是反對說國語。因為每一個國家都必須要有各族群共通的語言。 而今國語已經通用無阻, 如果硬要意識形態地更改, 才是既不智又矯情的做法。 大學生明相是聽障, 這一點安排, 可以讓一般觀眾多少對這方面有缺失的人, 多一點了解。像那個酷酷的花蓮11線騎士, 央求讓他戴上助聽器, 嚐試一下那是什麼滋味, 未嘗不是一件很好的安排, 頗有機會教育的效果。 影片中的他, 與觀眾席的人, 都因此了解到一點:助聽器其實就是一個小喇叭, 把外界的聲音放大到聽障可以聽到的程度。而對正常聽力的人來說, 那種音量大約會被嚇得跳起來。 而明相對那位小學老師說的:「我的吉他是看著彈的, 其實聲音我抓不準。」觀眾或許可以因此想像:當人們對著有聽障問題的人叫嘯怒吼的時候, 他們能夠意會的, 可能只是你張牙舞爪的肢體動作而已。是不是很能幫助一般人豁然明白, 聽障的困難是什麼?此後如果真的遇上這種情形, 你能夠付出多少的體諒? 由許孝順擔綱演出的那場, 他只要一說起小時候的故事, 老婆大人就吃他小女朋友的醋,還一再重覆強調。導演可能只是想要製造一點笑料和趣味。但是這樣是否低估了現代台灣女性的長進, 居然既沒眼界又沒氣度? 如果男性可以把兒時的兩小無猜看成是一樁美麗的回憶, 為什麼女性就必定是以醋勁相待?她們的天下仍然和十八世紀的女性一樣, 除了深閨之外別無去處? 她們的眼睛除了她們的丈夫, 從沒見過其他?好像有點矮化了女性的眼界與智商。也可能導演有意藉此反諷, 刺激觀眾反省的思考, 那就可以說是頗見功效的反襯演出了。 不過全片的氛圍既純情又舒暢, 當你看到那些不期而遇的美景與人物, 對明相心弦的憾動感同身受時, 單挑這個題目來作文章實在顯得多餘。 電影的介紹文字說, 明相回歸到他的學校生活後, 這趟「蔚藍天 太平洋 自由的風」旅程的回味才開始。我相信, 會因而感受到心靈舒慰平和的, 絕不單單只他一個人而已。影片裡的山山水水, 朝暉夕映, 拂面清風, 也已深印在觀眾的心田, 無時或忘了。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