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19 15:34:52瀏覽147|回應3|推薦1 | |
_______ 每天多一點愛戀 _______ *** 經濟自然學 *** 作者: 羅伯。法蘭克──譯者:李明──大塊文化出版
如果你曾是一位愛搶麥克風的卡拉OK高手,大約可以知道──「每天多一點愛戀」──這幾個字出自何處。 這是流行歌曲的「歌神」張學友主唱,曾經風靡一時的一首歌名。 人生除了情感的愛戀之外,身邊的一切和遠方的種種,還有心底的夢幻,都可以是我們愛戀的內容。而於很多書癡而言,閱讀的樂趣也可算是對人生愛戀的一種。
經濟學家和哲學家一樣,最會玩概念的遊戲,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經濟學家尤其精於各種公式模式的運算,藉圖表來解說,一般人的生活裡,向來少接觸這些虛玄的東西,所以真是望之興歎,莫測高深。至少對我而言,對這些的興致不濃。
從來經濟學給人的印象就和數目字密不可分,在我的印象裡,經濟學家一定是那些很會算方程式的數學天才。非常難得像這本書的作者所說,經濟學的資訊也可以用文字敘述的方式來得其真意。真是好話!總算有人不再惟數理馬首是瞻。這確實讓我這個喜愛文字遠勝於數字的人喜不自勝。也才足以引發勇氣,嘗試讀一讀這本題名「經濟」的書籍。
這本書裡解說,在日常生活裡,所有的活動和情狀,只要你有興趣去想一想,似乎都可以和經濟學連上關係。像是百貨公司的折扣戰此起彼落、超市為什麼24小時營業、旅館房間裡的各種配備設施索費的標準如何、紙鈔和銅板上的人頭雕刻為什麼一個是正面而一個是側面等等等,全都和經濟學套得上關係。
而它不是長篇大論的敘述,只一項一項的單獨針對某一特定現象細說分明。我每天看它幾項,覺得對自己處身的社會似是越來越能深入了解,感覺上就如同對這個世界每天多了一點愛戀──了解得越多,愛戀的也越有道理可言。
坦白說,這本書讓我對日常生活中視之理所當然的事,或是看見也等於沒看見的事事物物,突然都生出一份看穿的能力,也因此覺得周遭的生活圈比以往更鮮明更活潑,引發了自己更慎密的想像和思考。
如果經濟學都如書中例舉的這般,看來不至於難如登天。像我這樣的外行人大約也可以來進修一下。外行人的好處就是,有一天可能會成為內行,而心境永遠樂觀進取,好像在哪都檢到了便宜。
以下是幾個隨手選出的個案,和生活密切相關之餘,又頗能發人深省,希望你看過之後,也和我一樣有深感獲益的樂趣。
* * *
說到「迷你吧」mini-bar,就是在旅館房間裡那個迷你小冰箱,裡面裝了許多小小瓶迷你份量的酒類,還有飲料、可樂。為什麼它的名稱是「吧」而不是「冰箱」呢?據張北海在他「紐約傳真」這本書裡所解釋的,這種設備最早供應的就是以酒為主,後來才五花八門的加了很多其他的東西。
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知道這種「迷你吧」,而為什麼旅館居然敢把那麼一點點東西收取如此的高價呢?一般人可能寧可自己從旅館外帶回去喝, 即使半夜三更想喝,到街角的便利店買,價錢都比「迷你吧」的便宜一半以上。 然而事實上就有那種口袋錢聲響得不耐煩又懶得跑那幾步路的人,硬是肯打開吧門消費,換取少走幾步路的舒懶和愜意。
那麼旅館設置這種「迷你吧」,最初的構想又是什麼? 可能的原因是:賺取這種不怕花錢的人的鈔票,然後提供折扣給對於住宿價格很在乎的旅客。 這豈不是兩全其美的方法?畢竟旅館住宿提供的折扣越多,願意入住的客人也會越多。 然而無論如何,羊毛一定還是要出在羊身上,不過是選了些肥羊而已。
* * *
既然說到酒類的供應,我們應該可以想到在電影裡的一些情景。 一些顧客在酒店吧台上,大把大把的吃著酒店提供的免費乾果,而那些乾果其實價格也不是挺便宜的,為什麼酒吧那麼大方?會不會客人猛吃不停以致虧了酒店的老本呢?
這在平時真是有點疑惑。原來情形不是一般所擔心的那樣,店家可是一點也不呆。乾果固然無限量供應,但是顧客吃得越多,就越容易口渴,相對喝的酒也會越多,總算起來,還是酒吧賺到。何況一盤乾果的價錢和酒吧裡一杯酒比起來,是十分小意思的了。 真實世界的供須平衡,不會只向一邊傾斜的。
* * *
日常生活裡,我們所買的罐裝飲料差不多都是圓形的,而牛奶盒卻都是方形的,有此分別的根據是什麼? 原來牛奶必須存放於冷凍櫃裡,方形盒相對可以佔用較少的空間,因此可以省下電費。 而圓形罐的飲料一般是放在開放型貨架上,不用擔心多佔空間而費電的問題。 另外考慮到飲料都是握在手裡飲用,圓形設計的感覺比有楞有角的方形舒服自在。這是一種相當實際的產品設計經濟學。
* * *
再說到一個和我們生活很密切的事例。有時你必須到銀行去匯款,如果你押進支票,可能是免手續費的,但如果你要電匯,銀行就要收你三十元的手續費。 為什麼比較麻煩的支票來往反而比手續簡單的電匯要多收三十元呢?
原來銀行看準了匯款人重視交易能快速完成的意願,而且電匯多半數額較大,須要安全至上,當然就吃定匯款人肯付出這個手續費。匯款人此時也就成了隻小小肥羊了。
* * *
大概人人都有這種經驗,越是急著叫計程車,越是空車極少。尤其下雨天,每輛車似乎都載了客,趕上班趕約會都難得準時,因為等車的時間似乎加了好幾倍。究竟是下雨天計程車的確難等,還是我們乾著急的心理因素,讓我們覺得難等呢?
當然,下雨天大家都不喜歡在雨裡奔波,叫車的人本來就比平時多出不少。這是短暫的「供不應求」,也是人力市場競爭的現象。 至於另一個重要因素,一般沒有人計算進去,那就是很多計程車司機因雨天叫車的人多,他們可能早早就賺到當天所預定的收入額度,寧可早早收班回家去享清福。 明白的說,叫不到車不單是一種心理因素而已。 至於為什麼司機老大不乘這種好時機,多賺一點而急急收班,那就關乎十分個人的理財觀念了。
* * *
談到服裝和外型與一個人的職業有沒有什麼相關? 以律師和教授兩者來比較,律師一般而言都十分注重衣著和他開什麼名車,但是有許多教授卻往往偏好名士作風,根本不在乎外表的穿著。
這是因為律師要別人相信,由於他的業務繁忙,收入豐厚,所以供得起自己的錦衣和名車。如果他的西裝又皺又舊,又開部老爺車,如何讓人信服他比其他律師聰明能幹,案子接個沒完,因此而財源滾滾呢?這是明顯的市場資訊判斷方式。
相對的,大學教授無論學問多高,待遇都相差無幾。他們受不受學界重視,受不受學生歡迎,還得看他們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少真知卓見的論文來決定。所以外表的光鮮不會是決定成敗的要素。況且很多教授就是喜歡名士裝扮,正好標榜自己不苟世俗的特立獨行呢。
* * *
在電影裡可以看到,美國的報紙販賣都採投幣自取的方式。那麼從販賣機裡買瓶裝飲料,為什麼不採相同的自取方式? 原因很簡單,如果販賣機裡的飲料讓人自取,多拿幾瓶的人一定所在多有。只花一瓶的錢多喝幾瓶,何樂而不為?可是報紙就沒什麼人有興趣多拿幾份,因為再怎麼多看兩份也只是相同的新聞,不可能有什麼加分的效果。
* * *
有時熱心的朋友會從國外帶幾片當地最新最流行的DVD回來贈送,但放進放映機時卻出不了影像。為什麼電影公司要以分別地區的方式來錄製DVD? 原因是要保護電影業的權益。每部電影在各國各地不見得都是同步上映,有的早些有的甚至晚上半年。如果在任哪個地區都可以DVD隨放隨看,那麼半年後才上演該電影的區域,觀眾早已看過DVD內容,電影公司還能賺到什麼錢?因此才有這種設限,還真是聰明的保護方法。
* * *
常常看到珠寶名店在展覽期間,會出現一些匪夷所思的設計,像是鑲滿寶石的胸罩內衣,美則美矣,但是到底有誰會穿戴呢? 事實上這些設計純粹是宣傳噱頭,單單為了吸引與招徠而已。只要有人注意到了且又印象深刻,宣傳目的就已達成。 等你哪天真要買珠寶的時候,那家店名就適時從記憶裡躍出。而且還出現比價空間,和它那件鑲滿寶石的胸罩相比,你買的那串珠鏈的價錢真是便宜到讓你要偷笑的地步。這種預先置入的價格心理戰,顧客在不知不覺間已然成為獵物。
* * *
偶爾有些購物者發現店員多找了錢,多半人會立即退回,以免結帳時店員得賠償這筆損失。但是如果店員一時大意,多拿了個茶杯或是燈泡之類的裝進顧客的購物袋裡,多半的顧客就老實不客氣地留了下來,沒有退還的意思。 這種心理,和同情心及罪惡感等道德情感有關。一般人會體諒店員薪水微薄,賠償現金損失於心不忍。而多拿了個單品,對廠商的損失而言只不過九牛一毛而已,良心的譴責不至太過嚴重。所以行為的誠實與否,也不一定只有一個標準來衡量。
* * *
整本書裡,像以上千奇百怪的例子不勝枚舉。 至於這本書為什麼加上「自然」兩個字?套用書背上的說明: 「就是以生物學界自然觀察的敘述方式來解讀經濟學原理,也就是將觀念用故事的敘述方式呈現,並在日常生活中落實。」
其中所舉的例子,絕大部份來自作者學生的作業,而且內容都與實際生活習習相關,出自於每個人熟悉的經驗,並自尋可能的解答。 作者強調說:「如果你不能把觀念運用到課堂之外,就談不上真正了解,而一旦你可以自行活用,這項知識就永遠是你的。」「最有趣的經濟學不會出現在課堂上或難解的方程式中,而是出現在真實世界裡──在電影院、在你車上、有時也在街上。」 由他的這份強調,可見他教學的宗旨,不會作無謂的高論,絕對直接融合理論和實際生活在一起。
作者羅伯。法蘭克,現在任教於美國康乃爾大學,介紹中說他「主張開拓經濟學新知,他認為經濟學可以解釋幾乎所有的事物。將經濟學恢復到它立足於觀察經驗,根植於消費者、勞工、投資人、企業家的日常生活的社會科學。」
至於我這個門外漢怎會選讀這些「超越」範圍的經普讀物呢,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就像台北的捷運系統,紅線和藍線兩條主幹線早已通車多時,哪一站在哪條線上已經了若指掌。但是越出這兩條主幹線之外,那又是些什麼地方?又有什麼樣的地貌和風情?像我這樣路癡的人,就得靠多建支線連繫來了解。然後城市裡的每一個區塊與區塊之間,街道和街道之間,就能夠來去自如,至少可能旁徵博引。行走在西區街坊時也能和東區對照昨日和今日的歷史,頹圮和繁華的更替。如此更能掌握城市整體以往的及未來的脈動,印象豈不更見宏觀更見全貌,趣味豈不因此而更加鮮活更加多元?
我倒沒有冀望作個多有學問的人,但我願意作個快樂自在的人。作學問的人可能必須專心一致孜孜不倦地深研某種專論,而我則是一派悠閒,態度是瀏覽的,心情是欣賞的。我認為更為四通八達且阻滯越少的思維能力,越能幫助我們了解並浸潤在這個活色生香的花花世界裡,主要就因為我個人就是對這個花花世界情有獨鍾。
而惟有多方位的閱讀,才能彌補任誰也不可能達至的全面生活體驗,這就是我愛在書海裡「亂」闖的原因,而且總是樂此不疲。一旦發現了什麼有趣的目標,就像頑童在探索窺視時突然有了意外的斬獲,難免興奮莫名,忍不住呼朋引伴,一道來參酌一道來喝采。每當夜深人靜,常因讀到趣味處竟忘其所以地笑出聲來,或是因會心的靈光一閃,而讓白天的疲憊剎時盡消。
作者期望讀者能夠透過這本書「輕鬆自在、甚至滿懷愉悅地學到這些經濟原理。而不是面對著一大堆的數據和圖表,感歎經濟學的莫測高深。環顧周遭環境,乃至世間萬事萬物,幾乎所有環節中,都看得到成本與效益交互作用下,直接或間接的結果。有了一雙經濟自然學家的火眼金睛,日常生活處處都能發現經濟學的原理與模式。這種知性探索的樂趣,足以讓你一輩子樂此不疲。」
這一段不但讓我們深知作者書寫的意圖,也見識了譯者的文字功力,因為譯文隨處閃爍著文采和機峰,讓讀者在閱讀時不但沒有艱澀難懂的困擾,相對可以自在泅泳於熟悉又優美的文句之中,便於了解內涵之外,享受知識的樂趣也更加倍。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