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29 21:36:24瀏覽57|回應2|推薦0 | |
----女 人 至 上---- * The Women *
導演:戴恩英歌莉煦--演員:梅格萊恩/安妮特班寧/艾娃曼德斯
雖然一向愛看電影, 但是趕上第一天第一場電影的機率並不高。有些電影太早進場去看, 還會後悔, 因為遠不如預期。昨天卻是難得的一次, 下午突然想到這個片子即將上演, 一想到梅格萊恩, 興沖沖地就到國賓買票進場。
梅恩萊格是好萊塢的甜姐兒, 曾經演過不少膾炙人口的賣座影片, 像「西雅圖夜未眠」「電子情書」「超越時空愛上你」, 都是輕鬆愉快的內容和氣氛。這部片子的中譯雖然給人一種可能氣勢磅礡、頗具挑戰兩性能耐的錯覺, 事實上的微言大義不外女性的自我和自主。梅格萊恩還是一貫的作風, 輕輕鬆鬆的就把要說的故事演譯清楚。如果要她演個性剛烈的角色, 可能也不相宜吧?不像梅莉史翠普, 要溫柔要嫵媚要刁鑽, 全憑她百般變化。一般而言, 演員還是各有自己的型和路線的。
這樣說不表示梅格萊恩演戲鬆散得讓你沒感覺, 相反的是讓你覺得她正在演的是一種自然而然發生的故事, 即使是像「超越時空愛上你」那樣的劇情, 也可以是日常生活裡可能發生的真實版。
這部影片的內容十分通俗, 十分生活化, 處理問題的過程也相當合乎常情常理。但是也因為一切都那麼家常, 想要拍出緊湊的趣味, 就更是難上加難。影片一開始那種女性獨具的吱吱喳喳的場面, 既熱鬧又八掛, 還真像另一種特別節奏的音樂, 喜感十足。而每個角色都有她們自己的特殊風味, 不離瑣細但仍能表現出品味。就像在展現她們自己的生活, 沒有什麼作做的痕跡。觀眾一面看電影一面像是參與聚會其中似的, 一點隔閡都沒有。
既然主題是一群女人--女人的工作、家庭和平日的愛恨情仇必然都包含其中。而演員本身以及戲裡角色的素質, 比起「慾望城市」都超出很高一個層面。全是都會佳人的生活形態, 一個是以「慾」字為喧鬧的主軸, 一個則以「情」字為全片的決勝點。而這裡面的情, 並不限於窄狹的男女之間, 更注重友情的感受和詮釋。
不可否認的, 友情在人的一生中扮演著不可輕估的比重, 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裡, 在成年之後的人生起伏裡, 得意時的意氣風發, 失意時的頹喪落魄, 給予最有力支撐的, 往往都是友情這根支柱。愛情的變數反倒相對來的多, 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幸遇上純純的一往情深, 不論男女。
如果一個女人遇到她的真愛, 又能錦衣玉食地度過一生, 表面的風光殆無疑慮。但是到了一個年齡之後, 可能還是會有某種程度的失落。畢竟自己不曾激發出內在的那份自我, 生命因此像是不夠完整, 生活似乎總無形中有某種欠缺。像影片裡梅格的母親。
而梅格自己飾演的那個坦率真純的女人, 最後也因為找到自我的真正興趣所在, 而使生活的素質整體改觀。沒有什麼社會制式的表象會讓她感到不可挽救的損失, 因為她走出了固步自封。她的世界不再侷限在茶會飯局的浮濫忙碌, 也不再以某幾個單獨的個體為星球運轉的中心。這該是影片之所以稱為「至上」的原因所在吧? 單看中文譯名, 好像又是在為女權搧風點火的樣子。其實英文題目雖沒那麼強勢, 包含的意義反倒可以多元一點。
電影的廣告海報上標示:「全片沒有一個男性參與演出」, 所以從影片一開始我就特別睜大眼睛, 果真一個男性都沒看到。連出場的小孩都是女的, 百貨公司裡從店員到顧客也全是女的, 這點安排不難。難的是在紐約街頭走動的竟然也全是女生, 沒半個鬚眉男士, 拍攝當時一定曾街道淨空過吧? 後來才知道連導演也是女的。通篇由女性完成的片子, 感覺滿新鮮的。
不過最後那個剛出生的娃娃倒是個小男生。 這裡大約也是導演要強調的重點之一吧?世界上不可能沒有女性存在,當然男性也不可能缺席。所以通篇女性演出的電影,最後讓個小男娃娃現現身亮亮相,也算是兩性平等啦。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