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03 22:56:21瀏覽601|回應15|推薦0 | |
________________「經典躺著讀」___________ 作者:向陽──出版:遠足文化
一般所謂的經典,多數是指文言文中像「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之類的,皆屬年代久遠的作品,故事精彩趣味,讀起來還算可以應付欲如。萬一遇上更早期一點的,像「詩經」「莊子」「離騷」,一般人保證看得相當辛苦。在我而言,即使「白話史記」和被譽文風精簡的「世說新語」,看到最後也都是不了了之。原因多半是因為書的頁數實在太厚重了。
想當然,這本「經典躺著讀」是擇要簡介的成份居多,對我這樣的懶人而言,真是太合心意了。在書店一見書名就被吸引,因為「躺著讀」無疑是在標榜輕鬆。回來一讀之下,更是滿意之至。
作者自敘:「書中每一個題目都是大題小做,但是整合全書,卻有一部小文學史的規模,從『詩經』到『圍城』,跨度有三千年。」也就是說,這本書中所包含的,連近代的老舍、巴金、林語堂、張愛玲等等也都在內。對這些位近代作家,其實我多數只知其名,而未必認真讀過他們的作品,藉此因緣際會,正好認識一下各個人的書寫特色,也亟為所願。
書中有針對一部著作來解析導讀的,也有針對作者本身來剖析其作品特點的,對近代<也已是二、三十代的了>作者更是以個人為篇章單位。他的簡介和評析固然洋洋洒洒,精闢嚴密,極富特色,但是我讀得興味最濃厚的,還是一些較通俗的經典和對詩詞作者的再一次認識。可見,一個人不論對新知多麼有「求知若渴」的熱忱,其真正的興味,其實早已心有所屬。之外的東西,都只算得是一種陪襯和延伸而已。 要像作者這樣,對每一位作家、每一種類型的作品,都一視同仁付予等量齊觀的精神去研討,所花的耐心和毅力,當非一般所能及,更足以讓人由衷欽服。
讓我在這本厚達347頁的書中,檢選一些最讓我個人眼睛一亮的精彩觀點,來和大家分享。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有如我自己的一點讀書札記。而這些都是早已家喻戶曉的部份。
首先,來看看「史記」,這部書幾乎沒人不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司馬遷當年一心為了要完成這部作品,忍受了旁人無法忍受的痛楚和屈辱。而所寫的史實卻公正不阿,才是最讓人贊佩的地方。他盡可在筆墨之間大肆抹黑漢武帝,但是他卻秉持公道,好個司馬遷!自是胸襟坦然開闊,和他忍辱負重的能耐一樣,非常人所能及。
我每回雖懷著敬慕之心閱讀「史記」,卻總在沒讀幾頁之後就得離座,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把那上下兩巨冊吞進肚裡去。 而在本書作者向陽的導讀之下,才豁然開朗:根本就不該以一視同仁的的心態來讀這本鉅著。作者向陽說,盡可將故事性較差的編年史略去,只讀那剩下的「人物傳」,「其中二百多位嘴臉各異、遭際不同的人物及其命運,足夠你目眩神迷,唏天噓地,拍案不絕了。」
這一點醒,此後再讀,就可以悠遊在它故事的波濤之中,觀賞古代人物或奇情或奇遇的故事了,不亦快哉。其實,像我這樣讀書只為消閑尋樂的讀者,也只適合讀史記的這一部份而已。 然而讀歷史人物的故事生平,史實自然都有涉及,那可不就賺到了?何況作者說:「司馬遷擅寫人物對話,擅長場景再現和細節刻畫。」他坦然告訴讀者,哪裡才是你讀得進去的切入點。是不是,一點都不迂腐,一點沒有食古不化的頑固?
接下來,他點出曹操父子三人,在文學王國裡的顯赫地位。以政治人物而能有如此鮮活文學表現的,在幾千年中國歷史上,這是獨一無二的家族。 由於「三國」故事的刻意塑造和描繪,曹操在歷史上固然背了千古的罵名,但是反觀他詩歌裡好的作品,「沉鬱蒼涼,令人難忘,的確太傑出了,在當時的文壇,真是獨領風騷。」 而對於寫出「洛神賦」的曹植,被推崇「開了後代詩人在詩詞上苦心推敲、精心雕琢的先河。」以往每當我臨帖寫書法時,體會「洛神賦」全篇的華麗精美,頗能認同作者的這個表述和結論。
對於李白、杜甫這些位頂尖的詩人,作者當然會有他的評析和推崇,這和一般說法相去不遠,就暫且略過不表。倒是對晚唐時期幾位詩人作品的風格,頗有超越一般的看法。 很多人對杜牧、李商隱之流,都歸之為「花間派」,是風流蘊藉的代表,但是氣質上也已表現出大唐氣數的幾近黃昏。
然而作者卻在杜牧這些秦淮河畔風花雪月的作品中,看出他超乎風花雪月的襟懷。 杜牧本身是史學世家,尤其熱衷於議論軍事戰略,寫過不少這方面的文章。還譯註過「孫子」。雖然後來並沒有被朝廷重用,只落得個紙上談兵。 作者向陽卻獨具慧眼,竟能發現杜牧的詩作中,「經常不知不覺地就用上了史家的眼光」。像他那首「夜泊秦淮」,幾乎是萬家誦讀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岸猶唱後庭花」、以及另一首「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都被作者評之為「有歷史感,所以視野開闊,境界遠大」。
他還稱讚杜牧:「一般批評杜牧的詩,一定會用上爽朗俊逸,意氣風發這樣的字眼,或者,還要加上『流暢輕靈』。」可見作者並不像以往的評家那樣,只因少寫金革鐵馬、氣蓋山河,就一桿子把杜牧打入了亡國氣息濃厚的詩人之列。
杜牧還有一首「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讀音霞>,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首詩我自小即對之偏愛有餘,此時看到向陽讚它:「一掃悲秋的慣例,營造出一個鮮紅的金秋,意境是如此生動,意脈又如此簡單而貫通。字彙卻又絲毫不富麗。」真是何其得我心耶,真要把作者引為知己了。
說到元代的雜劇,不可諱言的是,一般人的接觸都不多。雖然那部「西廂記」裡的紅娘、崔鶯鶯和張生的故事,多少都聽說了一些。甚至早年的流行歌曲裡也有那麼一首,傳唱廣遠──「夜深深,停了針繡,和小姐閑談心~~」的「考紅」,如今已經成了「經典」名歌。 但是竟然因了元代的雜劇,而使得「中國詩歌的文學成就,再也無法同戲劇、小說的成就相抗衡。雅文學讓位於俗文學,俗文學漸次成為正宗的主流文學。」這點,還真讓人不得不對元代的雜劇刮目相看。 也可以說,傳統文學那種被拘限在詩詞工整的文字排比、与音韻的講究之中;又幾幾乎只是文人雅士們,或舒懷或遊戲之作的境況,自元雜劇之後,才漸次被解放了開來,有了新穎的體裁和氣象,也更貼近民間的真實。
至於「西遊記」這本神魔亂舞的奇情幻想小說,作者說它:「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沒有一個端敬可畏的神佛。」想想也確是如此,所以一部妖精魔怪打鬥個不停的故事,竟然能夠牢牢地吸引古往今來多少讀者的心思興趣。孫悟空和豬八戒這兩個協助唐僧去西天取經的幫手,反倒比唐僧更引人注目也更讓人喜愛。
作者總結:「西遊記很武俠很魔幻很漫畫,在漫畫統治的當今世界應該最投合年輕讀者,只是語言不夠充分白話,影響了它自己的傳銷。」
記得以前一位中文系畢業的同事,他的古文修為應該有一定的水準。當年我問他,為什麼不把比較艱深的古典小說和故事翻譯成白話文,好讓更多人可以讀到那些絕妙的趣味。豈料竟得到幾近於「根本不屑為之」的傲慢回應。也就是說,他自視能夠看得懂古文經典,就高過於一般的市井小民。甚而認為,即使他們這些深研古文的專家加以翻譯,一般人又哪裡能夠體會得了多少?因此對於譯寫古文這種事,自認為是曲高和寡,因而興致缺缺。所幸這種高高在上的傲慢態度,如今好像並不當道了。
如果有人願意用當今的口語,將「西遊記」或其他經典裡的文字,傳神的譯寫出來,讓人人都有機會深入體會故事的寓言与精髓,該是多大的功德。何況,在這個電腦資訊和動畫發展空間如此多元的時代,相信也會賺得個盆滿缽滿。
「金瓶梅」一向是衛道人士的禁書,但是前幾年看到侯文詠竟然寫出一本厚達607頁的「沒有神的所在」,是他「私房閱讀『金瓶梅』」的心得和整理。在我細細閱讀之後,只有一個感覺,如此鮮活的市井人物和人間生活的記述描寫,為什麼會被列為禁書?到底要禁的是些什麼?
原來「金瓶梅」這本鉅著約有百萬來字,而不幸其中竟有一二萬字都在寫些「性事」,活該它被衛道人士口誅筆伐。可是全書其他的百萬字,難道就此全跟著被抹煞了不成?正是作者向陽所說:「竟只意在一二萬字,也未免蛋頭了。」 作者還引用了曾經的書評說:「真正的和尚方許他讀『金瓶梅』,真正的讀者,方能看『金瓶梅』。」確然,有時評論一本書的是好是壞,個人的眼界和著重點,應該也是一個基準和關鍵。
對於「紅樓夢」,想當然任誰都肯定是推崇備至的。他說:「曹雪芹為說一棵樹,硬是把一座森林擁到我們眼前來了。」他認為書中的描寫,簡直就如同國畫的皴染,一層層一件件,讓讀者對整體的結構佈局,都能清楚明白;對出場的五百多個人物的描寫,個個面目性格都清晰可辨。這份氣魄和經營的手法,震古爍今,確實可用非凡和偉大來形容。「但是紅樓言情,卻有一副不言情的底子,才襯得出情的深度」,我認為,能夠這樣著墨用筆,也才有觀瞻上的廣度可言。
他將「紅樓」和「戰爭与和平」兩相比較,認為曹雪芹始終將筆墨用於描繪他所謂的日常生活上,而不像托爾斯泰,終究還是將俄法戰爭拉到了前台。因之曹雪芹是比托爾斯泰更徹底的寫實主義者。從頭到尾,單寫一個「情」字,卻又不流於淺薄粗糙,真是何其不易、何其了得。
向陽說:「經典,是那些人人都想讀卻不去讀它的書。」 這個觀念,讓我不禁心有戚戚地宛爾。即使他書中還介紹了其他不少的經典之作,我也只略略讀過,精讀的重點還是一向最中意的那些而已。那些只略讀的篇章,待哪天心血來潮時再讀不遲。 所謂的讀閑書,不就是一種享受嗎?不只是因為哪本書偉大才去讀它,「而是因為它可讀耐讀才去讀它。」阿Q一點,還可以加上「我喜歡」才去讀它。對吧? 我還從沒和哪位作者如此契合過,整本書從頭至尾讀過的每一篇,都是遵照書名所說──「躺著」讀完的咧。
他也說:「懂得偉大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去接近它讀它。」 這話也有道理。各位朋友,你對這本書的興趣若何?如果覺得還有趣味,或是覺得還真有不少可能被我漏掉了的趣味,也就不妨直接去讀它了。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