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2/28 22:01:18瀏覽1077|回應1|推薦57 | |
**___ 比利。林恩 的「半場無戰事」 ____** __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__ 導演:李 安 ── 編劇:尚-克里斯托夫。卡斯特里 原著:班。芳登 演員:喬歐文/克莉絲汀史都華/克里斯塔克/ 蓋瑞特荷德倫/馮迪索/史提夫馬丁
之所以閱讀「半場無戰事」這本書,正是因了李安的緣故。看他拍的這部電影,其實是有看沒有完全懂,而懂的部份只能算是臆測,當然不是說內容,而是不了解為什麼選這麼個題材。然而李安會導演什麼片子,一定都有他自己深為其主題感動的地方。當我看到這本書時,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了解究竟這裡面寫了些什麼感動了李安,讓他這麼不辭辛苦地把它轉換為電影,而且還是用上最新的螢幕技術。 關於技術,我是一點意見都沒有,因為我看的是3D版,和那種新技術根本不相關,但是既然喧騰得沸沸揚揚,多少應該要對它了解一點吧。據知現行普通電影的速度都是每秒24格,所謂的新技術是每秒120 格的速度,是現行速度的5倍。這樣在同樣的時間裡以5倍速來轉動的影片,結果可以使畫面更加清晰流暢,就好像平時我們和別人面對面一樣的真實,那麼連演員的每一個微妙的眼神都看得清楚,不會錯過。但是如果沒有特殊的放映設備,一般人應該不容易意識到這種速度的改變,就像我看3D版的感覺一般無二。 故事的內容是,美國遠在攻打伊拉克的一場巷戰之中,比利小子勇敢搶救了他受到槍傷倒地的長官,同時還放槍抵抗敵軍。這個畫面被隨軍的福斯新聞網拍到,傳回美國之後家喻戶曉,造成了很大的轟動。 當時美國很不少人都熱衷於這場自認為是正義之師的征戰,然而總也沒什麼大獲全勝的消息傳回,間中有這麼一段美國年輕士兵捨身救人的英勇事跡,想當然給人心不小的鼓舞,甚至達到群情激越的程度。所以軍方安排這個戰火餘生的小小B班隊員回美接受媒體訪問、接受布希總統頒獎,並在很多城市讓他們露臉和全國人民見面,獲得全美人民的贊揚。 書中所寫,就是在他們回國的這九天之中,所遭逢的一切。最後的一場盛宴,安排在德州達拉斯的運動場,正逢年度感恩節美式足球超級盃比賽,又正好是達拉斯隊与客隊對壘。現場是球隊的耀武揚威和歌星碧昂絲眩目絢麗的勁歌熱舞,又是觀眾又是拉拉隊的,面對比利小子這一班從前線歸來的阿兵哥,不少人感動於他們在前線的貢獻而激動不已的,也有看他們不順眼的包工想對他們動拳頭的。加上球隊老闆私人的特級富豪包廂裡,政商名流之間你來我往的虛應故事。 比利小子和他那一班的年輕人,雖然是被安排來宣揚美國士兵在戰場上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實際上卻上演得猶如木偶兵團一樣,順應場面需要這裡那裡的擺個樣子而已,「指令要他們站在舞台中央,而且『無論如何都不許動』」,還真是個意味特殊的「成年禮」。 戰場血肉模糊的殘酷畫面,和球場上假相的歌舞昇平,形成了兩極的對比和諷刺,善感的比利因而時不時地就回想起他那慘遭不測的長官也是摯友。其實他知道戰場就是那麼個地方,誰都可能遭遇不測,誰都可能在下次就回不了家。然而大富豪和媒體人只想怎麼樣才能從他們這種「英勇」的表現裡撈到最大的油水,或拍個電影大賺一筆,至少也可以幫自己的球隊助威吶喊、錦上添花。 作者真正的意圖,是在諷刺媒體的短視和跟風起哄,媒體以為抓住了什麼故事可以好好的抄作一番,卻不知自己從一開始就已被政治野心家利用,充其量也只不過一個工具而已。政治家冠冕堂皇高掛一個利他的遠景,實際上的利益卻隱藏包含密而不宣,而媒體響應著政策起哄,還自以為是引領風潮,在書頁中寫得緊湊恢諧,絕無冷場。政商名流之間的互動和關係,帶動不小的催化效果,讓讀者歎為觀止。 這本書的作者是班。方登,整體故事筆調都是這種氣氛,自然自在地一氣呵成,沒半點勉強的段落,甚至打群架也打得理所當然。間中帶出比利小子之所以從軍上前線的真實原因。原來他為了出車禍差點毀了容的姐姐,竟被未婚夫藉此退婚,還跟他姐說「就當沒這回事一樣<意思就是當作從沒訂過婚一樣>」,氣得比利小子跑去把那人新買的車砸了個稀爛,因而被捕。但法院念及他尚未成年,中學也還沒畢業,於是開出條件,如果他自願從軍上前線,可以不判他入獄,兩相抵銷。沒料到他在伊拉克這回竟然好好地露了臉,讓原本嫌棄他的小城鄉親們都爭相到他家裡道賀攀緣。 而書中場景裡的對話和動作,全都百分百是美國當地的本土風味,我們東方民族要完全融進去可能還真是不太容易。並不是說我們的民族十足十優雅,沒這種亂相,然而要表現得十足十的美國作風就很難道地。 看完了整本書,我才恍然這故事真好,作者用筆的功力一流,在一片近乎胡鬧的行程中,該要挖苦什麼該要稱頌什麼,都手到擒來。比利小子有很多內心的感觸,他「感覺其實滿怪的。有人來表揚你這輩子最慘的一天。」總在達拉斯那個球場的慶典可能的空檔中,不知不覺就恍神地回想起這回想起那的,於是故事輕而易舉就安插進比利在前線的那一段殺敵救同儕的經過、自己家裡層出不斷的問題、他為了什麼才入伍上前線等等的交待。這些敘述,使整個故事的肌理厚實豐富起來,也因此增添了趣味,讓讀者對從軍一年的這個十九歲大孩子比利,感覺既親切又熟稔,他的一舉一動也就牽絆著讀者的心思,好像是自己的事一樣。 電影中李安也是如此演繹,可效果和書本就有不小的差距。只因為李安比一般美國人斯文內向得多,很多粗暴的層面好像比較不容易到位。而這種穿插回想的段落一多,不可諱言的就容易打斷電影敘事的一貫性。比利的內心戲,經常恍神的回想和對眼下正在進行虛言浮語的領會和省思,反倒讓電影出現了一種過慢的拖拉感,節奏自然也就感覺比較鬆散。書中的那名B班班長,總時不時會提醒比利:「你又恍神了!」,然而在電影裡,如果常有這樣的提示可能就未必討好。 李安是個感性的人,所以能夠深切感受到比利小子的內心,但是在「嘻笑怒罵」中表達感性与真理,可能並不是李安的長項。李安是感性第一的領會者和表達者,他拿手的是條清縷析,電影中的任何安排都可以任由你抽絲剝繭,可以說,他是名副其實的古典派。像這種近乎在無厘頭的笑鬧之中,來個諷刺朝政或顯示媒體人的短視現實,得是另外一種個性和修為才比較容易掌握。 但是李安選角的功力可真一流,「斷背山」因了兩個帥氣的年輕牛仔而比書本更容易擄獲人心;「色戒」裡王佳芝一角正是湯唯那種處世不深女孩的典型;這次他選的這名年輕演員喬歐文,的確有書中比利小子那份氣質,外表斯文,眼神表現得十分善感。所以他可以把比利小子心情的轉換掌握得很好,難能可貴。 喬歐文是從英國去應徵這個角色的,一般而言,英國和美國的年輕人,在質氣上有很微妙的不同。美國青少年外表多半喜歡誇張的表情,動作既多又大,喜歡嘻哈音樂;而英國年青人感覺似乎就多了點文質彬彬的書卷氣。當然他們也有足球場上暴動的一群,那可能是另一組比較特出的族群吧?當然,這也不過是我個人稍帶偏頗的揣測而已。 如今全球只有五家電影院可放映李安所用的這種新技術的影片,實在過於曲高和寡。而娛樂所關係的電影藝術,絕對不是曲高和寡可以撐得下去的。如果觀眾沒對這種特殊的技術及畫面親歷其境,即使想要幫影片說幾句好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對吧? 然而李安是一個有主見又肯努力以赴的人,他在導演上一部「少年Pi的奇幻飄流」時,用到很多特技,好像都不太能讓他稱心滿意,可能是他決心要嘗試這種最新電影技術的真正原因。不過,凡事都要有人起頭,「阿凡達」的3D 技術也不過幾年光景而已,現在哪一部電影的製作不是爭著以3D版呈現?李安既已帶頭使用了這個120/秒的新方式,也就是開了風氣之先。我們不得不佩服他敢於嘗試的勇氣。 再說到奧斯卡獎單的問題,如果單單著重在最先進電影技術的嘗試,李安可能有點失算。另一部梅爾吉卜遜導演的「鋼鐵英雄」,在主題的發揮上就乾脆直接得多,全場都讓觀眾不離「人生要有所堅持」的操守問題,觀影之下觀眾比較容易融入情境,感人的力量也就強勢得多。一般對奧斯卡獎都看好此片,節奏相當緊湊,化妝和造景技術可說發揮到了極點,戰場上斷肢流血腐爛的畫面比比皆是,殘不忍睹,比「搶救雷恩大兵」更有過之而無不及,觀眾好像自己也親臨了一場殘酷不仁的戰事一樣。 都是和戰爭相關的影片,兩部的主題都不錯,「鋼鐵英雄」單線條一以貫之;「半場無戰事」則藉這半場無戰事的空檔,表述了一個身在戰場第一線的年輕兵丁的內心感受,也旁及不少其他政商和媒體多方面交錯的涵意,如果肯深思熟慮,它仍是一部很有意義且值得推薦的好電影。 達拉斯運動場上足球賽事的開幕禮<以上皆來自網路> <作者:班。方登--出版:時報出版>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