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2/01 09:41:38瀏覽1471|回應3|推薦72 | |
***________ 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 ________*** 作者:美 葛文德──譯者:廖月娟──出版:天下文化 作者是位專業外科醫師,在書中紀錄了他自己剛步出醫學院當實習醫師,以及成為住院醫師的八年歷練,「本書正是來自這個階段種種刻骨銘心的經驗寫真。」實際上,就是在醫院的環境裡,「日日夜夜照顧病人的見聞實錄」。
雖然作者是實實在在地在做他工作上的實際報導,讀起來卻有讀小說般的流暢,文字水準一流。原來他也是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寫作的內容就是他自己外科醫術的相關內容。他將身為醫者的心態,很多醫學上和對於選擇什麼樣的醫療方式,之所以做出決定那個當下可能的心理因素,都以解剖刀似的明快,揭開了層層的神秘面紗,直指內裡,客觀中不乏自省。身為幫病人解厄除病的醫師,在病人眼裡可能有超凡入聖的地位,甚至對之敬服得如同神明,然而實際上,他們也是肉體凡胎,內心一樣有猶豫、有膽戰心驚的時刻,也常有自嫌不足的時候。
作者葛文德醫師自稱,醫學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那麼萬能,醫師也不可能永遠高人一等,醫學上還有很大一部份仍處在摸索的灰色地帶,而醫生本人,雖然懷著救人濟世的良心,可也不能保証一點不出錯。何況他們的技術,就是在不斷失手錯誤和改進之中才能日漸步上軌道。他的自白,讓讀者更可以將心比心地對待那些為自己治病或開刀的醫師。但是他們自己,卻永遠不可以拿這個理由來推諉責任,這就是外科醫師這個行業必須遵守的職業道德。
很多時候,看到急診室來的病人,緊急處理之餘,有時還得靠點靈動和直覺,突然想到這可能並不只是單純的某一病症,會不會是另一種致命病毒的影響?好像很神經兮兮的過於緊張?然而很多時候,就是這麼一個疑慮和轉念,把表面看來輕鬆無礙的病情透徹診斷出根源,因此救了患者一命。
在「一條紅腿」一章裡,急診室裡來了個年輕女病患,一條腿紅腫,人也發高燒,外表看來,是標準的蜂窩性組織炎徵象,只要給予抗生素就可治好。待女孩退燒之後,她的精神狀態也相當不壞。然而這位住院醫師自己也說不出為什麼,他就是覺得哪裡不對勁,最後他把他的感覺告訴同事,說他認為那不是單純的蜂窩性組織炎,有可能是感染到「噬肉菌」。
單看名稱也知道「噬肉菌」的可怕,而這兩種病,在醫療方法上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後者複雜得多,同時刻不容緩。首先就是得在女孩的腿上切割皮和肉的組織去化驗。女孩堅決不肯,哭著說她感覺很好,而且也沒發燒了,為什麼要拿她的腿來做文章。然而經過幾位醫生仔細評估之後,全都感到膽戰心驚,如果真是這種病菌,只要三幾天人就完了,病菌會把人體的所有的組織全都破壞殆盡,也就是連皮帶肉的「吃」個精光。他們和女孩的父親說明之後,又說明給女孩聽,最後女孩在不得不的情況下,終於點頭讓醫生在她腿上切了既深又長的組織去化驗。而即使還沒化驗,只是下刀的時候,醫生的心就沉了下去,知道凶多吉少,化驗之後,果然就是中標──正是感染到吃人病菌。
他們立即把女孩送進手術室,和病菌搶時間,看哪一方可能動作得更快。醫師們把她腿骨上的筋和肉幾乎都剔除完了,然後取臀部的皮膚在腿上植皮。手術之間還好幾次把她送進氧氣室,希望幫助她傷口能恢復得快些。 其實最快的方法就是立即截肢,但是醫師們考慮到,這麼年輕的一個女孩,少了一條腿,該對她有多大的打擊?才會忙得昏天黑地以剔除肌肉組織的方法搶救。
最後,女孩終於痊癒了,一生雖然和原先的人不完全一樣,但是至少還是有兩條自己的腿。不過她經過了很久的復健才能走路。 至於問到這位醫師,為什麼當初會想到這個噬肉菌上?他說,這完全是一種直覺,因為前不久他才剛醫治過一名這樣的病人。
但是他也有把急診病患的肚子剖開之後,卻發現根本不是原先診斷的那麼回事,只好再把肚子縫合,內心的歉窘和自責,就深深折磨了自己好一陣子。如果碰上呼吸不順不得不插管的,雖然在有經驗的醫師手中是再簡單不過的舉手之勞,菜鳥醫生卻偶爾也有戳破病人血管或肺頁的機會。 那麼是否就絕對別讓那些菜鳥醫生動手,可以嗎?問題是,等到老醫生都退休了之後,病人又該去找誰?這一大堆醫療問題,似乎並不限於這位醫生所服務的單位。
每位醫生都像他一樣,因工作的絕對須要而見多了、也做多了,練出了膽識和自信,也磨出了更具水準的技術。這和任何其他的技能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醫師們自己也知道,他們真正練習的對象,永遠都是活生生的人,沒有其他的任何東西可以取代。就是因為事關病患生死,當然更不能等閑視之,由之而生的壓力,就永遠不可能有減輕的時候。
有些醫院的規模雖然不大,卻在某種單項醫術上獨步醫壇,即使名聲灌耳的大醫院也望塵莫及。原因竟是因為那家醫院裡的醫師只做某種單項手術,因此駕輕就熟,效率遠遠超過名牌醫院。而一般給予的評語卻是:如同一部專做某項固定工作的機器,似乎有意要表示輕蔑。
然而外科醫師如果什麼手術都一視同仁地全包,對病患未必最好。固定的手術能夠駕輕就熟,比較容易注意到別人未嘗注意到的細節,應該是可嘉許的。任何外科手術,能夠分工細密,有最協調的團隊互相支援,事前事後都有總匯報与諮詢,相信才是最完善的醫療外科手術制度。
書中有一章「身體到底是誰的?」,談論遇到重病時,究竟應該由誰來做最後的醫療決定,是醫師呢還是病人自己?近十年來,醫療觀念已經逐漸轉變,身體是誰的就應該由誰來做可以二選一的醫療方案。書中提到一個年輕的女孩居然得了乳癌,這情形可以有兩種做法,把整個乳房都切掉是其一,可能最為安全;但是也可以只切除部份,只不過可能會有復發的機率。以前是完全由醫師做決定的診斷,這次醫師們看到病患是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孩,如果整個乳房切掉,對她來說真的很殘酷。所以醫師們對病患說明之後,問她自己比較願意做哪一種。
女孩最後選擇了只切除部份,她很感激醫師們肯讓她自我決定。畢竟會不會復發,還是個未定數,而一但整個切除,則必定會影響到她往後的人生。可見,如今醫師們即使在危急之際,也還是會為病患的生活遠景多做設想,而不純然只是一部開刀的機器。
有些醫師冷面熱心,有的本來具備頂尖的醫德和醫術,卻始料未及的驟然就掉落到谷底,這時,很可能這位醫師已罹患了心理病症而不自知。畢竟外科醫師的壓力不小,工作的時間既長,也沒有絕對固定的時間,就更增添了心理的壓力。
「當好醫師變成壞醫師」的一章,我們可以了解到,為什麼明明一直都被讚譽有加的好醫師,突然之間就變了,既打馬虎眼又專斷獨行,更不體諒病人的苦楚。這時,可能是這位醫師自己累到病了,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醫界也有一種機構,是專門提供給過勞的醫師們的特殊醫院,只要被評估得了這種病,就必須到裡面去療養,直到再度被評估為正常時,才可回到醫院繼續為病人看診。這的確是對醫師和病患雙方面都最好的保障。在我們台灣,不知有沒有這樣的機構存在?
最後作者明白表示,「其實醫學沒有那麼完美,也沒有那麼神奇。它還是一門不完美的科學。」本書讀後,對醫師的處境,多多少少會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和體諒。 曾聽人說,目前醫學上,對人體和病菌的了解,可能只不過是百分之二十而已,還有絕大部份仍在渾沌未知的摸索領域,就如同對外太空的想像和探索一樣。這樣看來,是不是也象徵著人類在整體宇宙之中,不論從哪個方位來看,都屬於還很年輕的族群?還有很多未知的新領域、新的可能和新的發現,等著年輕世代勇敢地邁出步伐去繼往開來?
***天下文化計畫每年出版三本有関醫界的書,期待哦!*** ***也有人稱這本書為「一把刀的修煉」***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