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01 07:40:22瀏覽952|回應5|推薦53 | |
***_____ 高興的時候愛聊天-3 _____***
前晚在聆聽安德烈。瑞歐,當今世上最高人氣的小提琴家音樂會現場演出的當下,感動於他把氣氛帶動的如此歡欣熱烈的同時,不由得心血來潮突發奇想,如果以外科醫生和藝術家,尤其是和音樂家之間,究竟可否放在同一個平台上來稱斤論兩,評比重量?這兩者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都相當重要,但是在這些人年老之後,誰的優勢會比較多一點? 像音樂家,他們的創作和表現是直指心靈、是形而上的抽象思維,不但須要豐富的學養,天份更佔了相當的比重。多半時候即使學養再深再厚,也未必能夠培育出藝術創作的火花。它惟真惟純惟美,和功利的現世幾乎可以完全不沾染、不劃等號。然而很多時候,現實世界的名利和財氣,都會自動趨前附會。 科技之中就單單以外科醫術來說吧,它的養成必須經過精心栽培和耐心學習的過程,只要有這兩樣因素,幾乎沒有不成功、或不成為這一行中翹楚的機率。倘若沒有這個嚴格的培訓過程,成功絕對与它無緣。它沒有什麼所謂「上天送給你的禮物」這種說法。而透過經驗的累積,外科技術絕對能夠掌握得更精湛也更上層樓。 科技業的範圍相當廣泛,有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接觸,有些可能就与一般人隔山隔海,但都可歸屬為創造或創新的行列,而且不限年齡。然而實際上,似乎最能萌發創意的,多半都來自年輕族群。這個現象相當有趣,是不是人在社會上越活得久,越知道如何適應社會上的潛規則,而這些潛規則又都正好是抹煞或減低腦袋自由思維、任其天馬行空的無形束縛。一般的常態是:年輕時候活潑的思維,到了十足成長之後,絕少例外的,都傾向於僵固在一定的邏輯範圍之內了。 而我最感興趣的,是這些高科技人員或外科醫生、或藝術家們,在他們日漸進入高齡之後,專業表現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差異? 先看看外科手術,它須要非常精微的技術本領,尤其依恃醫生雙手的穩健度來工作。即使醫生學養和經驗都十足,到了自知身體狀況不穩,差不多六十歲上下就不再進手術室,得毅然退到第二線,讓年輕人來接力。因為年紀到了,眼力變差,雙手也開始會有點抖而不夠穩定。如果過了六十還可以自在操刀的,也可歸為天賦異秉了。 雖然如今醫生的親自操刀已有達文西手臂來代替,但任何先進的機械,也須得有一雙穩健的手來操控吧?那麼外科醫生的醫術,無論他們年輕時可以精湛到什麼程度,最終也敵不過歲月的無情。這種年齡和體力上的限制,至少在可見的未來,還沒有什麼可以整個轉圜的餘地。 然而藝術的表現卻幾乎沒有年齡的限制,只有人生各個時段不同的風格特色。老年時歷練漸深,他們的藝術修為因而漸次成熟,終至日漸走上高坡、最終可能出類拔粹,達至藝術生涯与創作的巔峰,表達出更寬更廣也更明澈的藝術境界。 像張大千,他老年時眼力退化得厲害,竟可因為這個身體老化無以回復的缺憾,衍生出他潑墨潑彩的獨創畫風;至於他有了年紀之後所作的荷畫,与年輕時挺立俊拔的風姿全然不同,表現出的是另一種淡遠嬝娜的姿影,似有出世的淡泊。 就事實真相來說,是不是其實他手抖得厲害,所以一筆畫下的荷梗,只能有嬝娜之姿而不復有挺拔之勢?誰也說不準吧?但我相信,手勁不足應該是促成這種改變最根本的原因。由之可見,藝術家即使到了年老體衰,也不須以「終止」「停擺」來為創作活動畫上休止符。 至於像指揮和演奏這樣的藝術家,有人質疑是否可以將他們和音樂的原創者放在同一個水平上來詮釋看待?我認為,指揮家和演奏者,因為能夠體會到音樂原創者內心的呼喚和性靈之美、以及作品整體組合排序之優,各依其自我的體會和熱情發而揮之。指揮更是帶動整體樂團齊心合力來演奏,將這些僅只譜寫在紙上的作品,再重現成聲韻的風華時,其情況也就庶幾等同於另一次或另一種方式的創作。 只不過他們是站在原作之上而成就的另一次詮釋与再創。或許這樣解釋才說得通?畢竟真正的原創者為數少之又少,而寫在紙上的音符,也只有靠這些指揮家和演奏者的深切體會,才得以將聲波之美演繹重現得氣象萬千,而讓普羅大眾得以欣賞吧。 古典樂固然優美,如果詮釋得不夠好,可能就成了一堆解不開的亂碼,要談美感何其不易。曾買過好幾套古典音樂CD,好些早已聽得熟稔不過的名曲,也會讓我在樂團演奏的音律裡迷走,很難找到究竟主弦律在哪裡。這樣說似乎有點過份,當然也正可說明我道行之淺薄。然而不同的樂團、不同的指揮,他們所演繹出來的樂曲,確實就會有天壤之別,可究其所依所本的,不都是同樣的一份樂譜?基於這點,也可以肯定,出色的指揮、卓越的演奏者,若能重現音樂作品的真髓,該有多可貴。否則一張張滿是豆芽菜的樂譜,對一般人而言可能無異於天書? 我們都尊崇外科醫術可以救人無數,刀到病除,操刀的醫生一向被推崇為活菩薩,得到最多人的感恩。這是外科醫生理所當然應得的讚譽,因為他們造福病患、解人困厄,甚至使生命得以延續。可是無論如何,須要求助於外科醫術,多半都是病情到了不得已時,才採用的最後手段。 如果我們說,藝術,尤其音樂也可以造福人群、解危除厄,你能欣然點頭同意嗎?換個說法,你曾察覺到它確實有這方面的隱形功能嗎?音樂對心靈活動的影響,不是立竿見影,而必須經過長時間的沾染薰陶。聆聽音樂、塗抹色彩、閱讀詩歌,都可舒放心情減輕壓力,甚至鼓舞人心。 這並不是說醫學的功效不如音樂,而應該說,各類藝術,尤其音樂,對心靈的療效,絕不遜於科技的威力,雖然我不否認,醫學或其他科技有時甚至會創造奇蹟。只不過醫學的外科手術總是最後不得已的選擇;而藝術的影響則是靠平日頻繁接觸所累積的功勞。 藝術与人的關係,開始的時候可能不若醫學外科那麼讓人直接感受到成效,然而在整個人生的過程中,潛移默化之功卻不容忽視抹滅。甚至更有天長日久滲透人心的能耐。可以這樣說,一個是治標除病,一個則重在EQ的培育和身心偏差的預防。想通了這一點,是不是可以給藝術創作者莫大的激勵和鼓舞? 至於為什麼執意要拿外科醫術來和藝術類比,所為何來?可能去年家人動大手術,友朋之中也有幾人進手術房開刀,接觸了好幾位外科醫生,讓我至今印象猶深,於是把這兩樣原本不太相干的醫術和藝術連想在一起。拉拉雜雜寫來,自說自話,自述理由,其實多少有點強詞說理的味道。把題目訂為「高興的時候愛聊天」,嚴肅性減到最低,天南地北的,也就無妨。^-^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