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03 10:26:37瀏覽714|回應1|推薦17 | |
* ─────── 搶 讀 孟 若 ─────── *
「太多幸福」「親愛的人生」 是目前剛出版的兩冊新書,作者孟若是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據報導,她的生活圈子不是很大,並非海角天涯到處浪蕩的人。生平大約就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克林頓小鎮度過,也曾到西岸的溫歌華待過幾年。如此狹小的生活範圍和單純的人際關係,竟然有那麼多的寫作題材?依此推論想像,這位作家一定事事好奇兼且觀察入微,頗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的思考體會,才能有這樣豐碩的成果。 在種種好奇心的促使下,使我更加想要早早閱讀她的作品。 昨天在書店看到,小小兩本,定價是340和320元台幣。我一向很熱衷於閱讀短篇作品,如今這個忙東忙西的生活環境中,讀短篇比長篇感覺輕鬆,也容易消化。以大環境的趨勢而言,她的得獎,給喜歡寫短篇的作家很大的鼓舞。以往短篇似被看成很不上路的一種文體。一定得長篇小說才上得了台盤,才會被認可有實質的份量。 寫長篇小說,繁複的構思佈局,應該很累人吧?然而短篇故事,會比較容易嗎?可能更容易漏洞百出?稍有瑕疵就特別彰顯得一清二楚,一點可以藉以模糊焦點的緩衝地帶都沒有。可能得比長篇小說更精致,更須精準掌握的一種寫法。
我一口氣就讀完了「親愛的人生」,這是她的封筆之作。最後四篇的內容都是她自己年幼或年輕時的自我經歷。書評說那十分可貴,十分難得。如果欲探知她的生平或人格塑成的經過,是滿有參考的價值。 除此之外,就文章本身而言,我倒是看不出有什麼那麼特別值得推崇的。整本書,不知是否譯筆不夠精準,總覺得文句生硬了點,常有上句与下句的語氣銜接不上的味道。不止一次感覺上,她似有意要營造某種氛圍,但接著出現的文字,卻並沒那種效果。不可能每回都是如此的前後不相連貫,那麼有可能是出在譯筆的問題上?
翻譯不是件簡單的事,外語能力強固然是天經地義,本國語文既好又精練也是必須,此外,敏銳的感受力也絕不可少,三者缺一不可。一向所讀的翻譯作品,絕大多數都譯筆流暢,通情達意之外,行文也毫無阻滯,甚至譯得相當優美的也所在多有。而現下所讀的這本,可能因為趕著在短時間內譯出面世,沒給譯者一段消化融會的時間?可能每篇分開由不同的人翻譯<就是在趕了>,所以譯述的當時就沒法全體一致的體會透徹,才會出現這種雖然譯對了意思,卻沒譯出神髓的狀況。如果要來怪罪作者本身,至少她得了個文學桂冠,行文應該不至於有那麼大的缺憾。如果硬要怪罪譯者,因不知究裡,其實也不算公平。
問題接著就是,得獎人不過是滄海一粟,真的就絕對比其他沒得獎的作家寫得更好?前幾天報紙上曾談到,當年日本的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兩人,在諾貝爾文學獎中兩相過手的情形。當時可能是出於一名自以為的日本通說了幾句話,而決定了獎歸何處。也因此讓挫敗的三島因失望而藉題切腹自殺,川端康成則自問再也寫不出更好的作品,也乾脆自殺身亡。可見這個諾貝爾獎在人們心目中的噸位,也可見即便平日聰敏過人的那些作家,也未必能豁然大氣地不以此來給自己一個肯定。懷抱著遺珠之憾的眾多頂尖最佳寫手,能不對此敏感十分嗎?
讀完這本「親愛的人生」,挑起我很濃厚的疑問和興致。接下來是「太多幸福」的閱讀,感覺比上一本好得多。尤其最後一篇,寫一位女性數學家的生平。而這個故事之所從來,竟然是因為孟若看了其他文字的介紹之後深受感動,接下來翻遍史料所摩寫出來的短篇傳記。可見孟若果真是心思細膩,又能對他人的故事感同身受,才有此能耐。 然而就整本書的內容而言,還是免不了邊讀邊想,這樣的作品,真有那麼頂尖?那麼出眾?竟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很明顯的,這個前題就是先肯定了諾貝爾獎的第一等地位。能得這個獎,就表示作品的超凡入聖了。也因此,對所讀的作品,難免比其他的更加深了嚴肅以對的心情。
孟若筆調很陰柔,很內省,很瑣細,有時讀完了整篇,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雋永或震撼的感受。固然,不是每本小說都必須給讀者強烈的印象或衝擊。這位作者的寫法,經常似是絮絮叨叨地像在夢囈或自言自語,猶如在淺溪裡冒著的泡泡此起彼歇。並沒讓人感受到什麼出人意表的意境和風情,或提昇讀者的心靈到一個更高更美的境地。 如果寫作就僅僅在於說一個曾經發生的故事,作為一個作家而言,是否有點太過於輕而易舉。似乎是只要你有耐心書寫不輟,日久也就修成正果。即使讀過張讓寫的兩篇對孟若推崇備至的介紹文字,仍無法讓我興起那股欽服或激賞的深層心情。 也可以說,無論什麼樣的書寫方式,都可以是寫作人選擇的手法,也是一種個人的特色和風格,只是這回沒那麼合我的胃口而已。也或許,我沒真的用上心,閱讀的時候竟然心有旁騖,那可就真該怪罪我自己了。更有可能的是,區區兩本而已,還得經過翻譯,實在不能作為孟若整體風格的代表?
我倒是認為,那位同樣以寫短篇為主的「斷背山」作者安妮。普露,寫作的手法經常讓人有驚艷之感。俐落、決斷,卻一點不乏細緻的描述,乾淨俐落到三言兩語就盡顯精神。相比之下,孟若似乎並沒表現出特別亮眼的才華,那種足以引人顫然、悸動或悠揚的心境。而安妮。普露的文字,猶如粒粒堅不可摧的寶石,碰撞在一起時會擦出一種亮光和聲音,令人不得不正襟危坐專注地來聆聽、來觀看、來思量。 寫短篇小說該是怎麼個寫法?像「斷背山」作者那樣冷冽精湛,頗有沛然莫之能御的神氣,還是如孟若這樣,猶似小河淌水,順其自然就好?
不得不斗膽地說,如果這樣的作品就是諾貝爾文學獎的選項,以我閱讀過的台灣作家看來,真是不乏人在。只是我們的語文還不像英文那般已達到世界性普遍的程度,向國際傳達發聲的機會自是少之又少。或許台灣有關方面該做的,正如「巨流河」作者齊邦媛女士以往所走的路,盡可能有系統地翻譯台灣作家的作品介紹給國際,也盡可能將外面世界種種日新月異的趨勢為國人引進。不單只胡亂抓、撿國外那些或流行或浮濫的表象渣滓而已。
據知大陸方面就很有系統很有計畫的,在做這些文學和藝術方面交流的工作。我們台灣不是標榜自己的文化內裡遠勝於對岸?卻又放任著我們的作家們盲目摸索,既無從知曉外在世界整體的狀況,復不知自己努力以赴的方向。要讓外面廣大的世界認同欣賞,真是談何容易?
當然,自我肯定是最重要的,沒必要一定得用獲得什麼獎項才能肯定自我。可站在國際視野來看,努力表現自己,讓外面的世界認識,不也是自立於國際必須的事。不都在說要走出去讓世界看見台灣嗎?空口說白話就能達成目的?既然齊邦媛當年能夠做到的事,現在為什麼不能繼續努力且做得更全面更好? 也或許是我個人其實不知道有哪些機構在繼續做這些努力而已。無的放矢胡言亂語,就多所得罪了。
想來這也不過就是我抱著太高的期望去閱讀、去審視這兩本書的關係。如果它們沒有諾貝爾獎的光環,我會對這兩本書如何看待?可能也和閱讀其他作品時一樣,稱讚連連?由此可見,能夠隨時隨地保持客觀中正的態度,並不那麼容易。更何況,到目前為止,也不過只讀了孟若著作中的兩本而已。可能待全數都讀到了,觀感會大不相同?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孟若其他作品的中譯本出現。
*感謝Sir Norton回應, 讓我對孟若作品的印象大大改觀, 也印証了我當初的疑慮 現特將之放在這裡, 方便格友們看到, 也幫助我們對孟若作品多一層認識。
2014/01/04 09:39 旨譯不足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