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07 05:57:52瀏覽1270|回應1|推薦14 | |
(原刊載於美國《世界日報》副刊9-8-2014) 常 見中文小說一開頭有以下這段文字:「本文內容全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有時是因為故事原有所本,但是為了避免麻煩所以作此聲明;有時它只是個噱頭, 要讓讀者以為故事是真的。類似的聲明在英文小說裡比較囉嗦:「This book is a work of fiction. All characters in this novel are fictitious. Any resemblance to actual events or locales or persons, living or dead, is entirely coincidental.」2009年美國作家約翰皮普金(John Pipkin)以「火燒樹林的人」(Woodsburner)為名寫了一本小說,這本書並沒有前面所說的故作玄虛的開場白,但是讓讀者對主角有非常孰悉的 感覺。原來作者並不怕讀者聯想,因為書名直接指向一百六十多年前發生的一件真人真事。話說1845年間,有兩位住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康考特 村的年輕人,有一天突發奇想,要體驗一下印地安人的生活,便跑到附近的河裡捕了魚,順便在岸邊的樹林旁煮魚羹來吃。那時是四月,雨季早已過了,樹林有些乾 燥,但是這兩個年輕人毫無警覺地生起火來,不料林邊的風不聽使喚,竟將火星吹到林裡而引起一場大火。這場火災燒掉了將近三百畝的樹林。樹林的地主本要對這 兩個年輕人提告,幸而其中一位年輕人的父親出面賠償了損失,才化解了這場官司。另一位年輕人一向是個特立獨行的人,村人對他本來就有意見,此後對他更加不 滿,從此看到他就謔稱他為「火燒樹林的人」(Woodsburner)。 《火燒樹林的人》這本小說其實就是這位年輕人的傳記,只是作者為 了要更清楚表達這本書的主題,穿插了一些虛構的人與事,所以歸類為小說。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曾寫了一本回憶錄《流動的饗宴》(Moveable Feast),記錄他1920年代住在法國巴黎的日常生活,書中所有人名地名及時間都是真的,他卻在〈自序〉裡說「你要把它當成虛構故事也行」,他甚至 說,虛構故事反而可以幫助我們看透一些所謂的真事。雖然這和約翰皮普金的立意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效。 《火燒樹林的人》的主角本尊在出事 後隔年搬到康考特村鄰近的一個湖邊居住,蓋了間小木屋靜心修身養性,一住就是兩年。後來在1854年出版了一本回憶錄追述當時的生活。那個湖的名字就是 「華爾登湖」(Walden Pond),那本書就是眾所周知的《湖濱散記》(Walden),而那年輕人就是日後被認為是環境保護主義先鋒的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根據史料,梭羅雖早有離群索居的意念,卻從未付諸行動,這場火等於是「逼」他去實現這個願望。雖然他後來回憶「火燒樹林」這件事時有一些矛盾的說詞:有時候他似乎懊惱鑄下那樣的錯誤;有時候他又覺得那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事,他只是「躬逢其盛」。 不過根據約翰皮普金收集的資料,如今《華爾登湖》附近的樹林比一百六十多年前火災之前還茂密,這應該歸功於梭羅和許許多多與他有相同理念的追隨者的努力。所以不管梭羅怎麼說,我們可以判斷,「火燒樹林」這件事對他日後環境保護的理念是有正面的影響。(寄自加州) © worldjournal.com 2014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