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一篇文章簡介美國Duke University生理學家Knut Schmidt-Nielsen的一個研究, 想起多年前在報上讀到人一生的心跳總次數有限, 不會超過30億次, 當一個人的心跳次數達到極限時即使無病痛還是要歸天, 我想壽終正寢可能有其他主要器官退化的因素, 但是這個有數字可據比較特別. 我最初的反應是運動時心跳會加快, 每天做耗體能運動的人不是會提早達到限額嗎? 為了健身反而減壽聽來不合理, 仔細想一想後我的結論是運動使心肌強狀, 增強心臟的輸出入能力, 因此不運動時心跳可以慢很多, 日常生活裡不運動的時間佔多數, 綜合起來不會加快只會延緩達到限額.
Schmidt-Nielsen在1984年做研究測量出30公克的老鼠的心跳每分鐘600次, 5噸重的大象心跳每分鐘20次. 他發現老鼠和大象一生的心跳總數很接近, 深入研究的結論是所有哺乳動物一生心跳次數的上限類似, 所以小哺乳動物心跳快壽命較短, 大哺乳動物則心跳較慢而壽命較長. 我覺得這個研究結果最有趣的是, 各種哺乳動物不僅大小輕重不同, 求生方式也不一樣, 一生心跳總數的上限卻很接近, 為何如此? Schmidt-Nielsenxia沒有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