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971213台北地院第一次裁定無保釋放裁判書
2008/12/19 09:51:13瀏覽438|回應0|推薦1
【裁判字號】97,金矚重訴,1
【裁判日期】971213
【裁判案由】貪污等
【裁判全文】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97年度金矚重訴字第1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甲○○
選任辯護人 鄭文龍律師
      鄭勝助律師
上列被告因違反貪污治罪條例等案件(97年度特偵字第3號、第
12號、第13號、第14號、第15號、第17號、第18號、第19號、第
22號、第23號、第24號、第25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應限制住居於臺北市○○區○○路五段九十一巷二號十一
樓之一,並限制出境、出海,且應「遵期到庭,不得挾群眾不到
庭」。
理 由
一、被告甲○○被訴共同違反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1款、
第5條第1項第2款及刑法第216條、第210條、第214條、第
217條(侵占國務機要費、詐領國務機要費部分)、貪污治
罪條例第5條第1條第3款(龍潭購地弊案部分),以及洗錢
防制法第9條第1項等罪,經檢察官起訴移審至本院後,由本
院決定是否應予以羈押。而有關被告是否應予繼續羈押,公
訴人認仍有繼續羈押之必要,理由如下:(一)被告涉嫌違反貪
污治罪條例等罪,犯罪嫌疑重大,其中違反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第1項第1款、第5條第1項第2款、第3款等罪嫌,均係最
輕本刑有期徒刑5年以上之罪,且被告曾有勾串證人及共犯
之舉,又曾擔任兩任總統,手中或握有足以影響相關證人生
計之資料,被告很容易在外面利用此資料明示或暗示證人不
得為不利於伊之證述;再者,尚有與本案具有裁判上一罪關
係之犯罪事實待查,而有尚未顯示於證據清單之證人存在,
被告可能以透過伊之影響力要求目前已知之證人或未顯現於
證據清單之證人不得為對伊不利之陳述。本案犯罪所得金額
龐大,惡性非輕,爰認法院仍應依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
第2、3款規定予以羈押被告且禁止接見通信等語。
二、按刑事訴訟法關於羈押被告之規定,分別規定於第101條與
第101條之1,本件並無第101條之1預防性羈押之適用,自應
依刑事訴訟法第101條之要件予以審酌。而該條之規定為:
「被告經法官訊問後,認為犯罪嫌疑重大,而有左列情形之
一,非予羈押,顯難進行追訴、審判或執行者,得羈押之︰
一、逃亡或有事實足認為有逃亡之虞者。二、有事實足認為
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者。三、所
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者
。法官為前項之訊問時,檢察官得到場陳述聲請羈押之理由
及提出必要之證據。第一項各款所依據之事實,應告知被告
及其辯護人,並記載於筆錄。」茲就該羈押要件審酌後分別
說明如下:
(一)被告是否具備「犯罪嫌疑重大」之要件:按所謂犯罪嫌疑
重大,係指其所犯之罪確有重大嫌疑而言。而是否有重大
嫌疑,在決定羈押與否之心證程度,僅需公訴人所提證據
足使法院相信被告很有可能涉有罪嫌即足。訊據被告甲○
○對於起訴之犯罪事實(即犯罪事實欄貳、、伍)均予
以否認,然本院依目前公訴人所提證據清單之各項證據(
含人證、物證),核與卷存相關證據資料相符,足認被告
確涉有違反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1款、第5條第1項
第2款及刑法第216條、第210條、第214條、第217條(侵
占國務機要費、詐領國務機要費部分)、貪污治罪條例第
5條第1條第3款(龍潭購地弊案部分),以及洗錢防制法
第9條第1項等罪嫌。
(二)被告是否具有法定之三款羈押事由:
被告是否逃亡或有事實足認為有逃亡之虞:依卷內資料
顯示,被告於本案偵查中均遵期到庭,未有無故不到庭
之情形,並無逃亡之事實存在,況被告為卸任國家元首
,依現行之卸任總統、副總統禮遇條例第2條第1項第5
款、第2項規定,卸任總統享有安全護衛8人至12人之禮
遇,必要時得加派之,該事務係由國家安全局提供,亦
即依法國家安全局將派屬公務員之安全護衛全天候跟隨
被告,被告當無可能有逃亡之機會。而依檢察官所述應
予羈押之事由並未敘及被告有何逃亡之事實或逃亡之虞
,或釋明被告有何逃亡之可能性或事實存在,本院依被
告以往於偵查中均遵期到場,及伊為卸任元首之身分,
除身旁有安全隨扈外,其個人之行為舉動亦均為眾人關
注焦點等情,認被告並無逃亡之事實或逃亡之虞,即不
符合依該款予以羈押之必要。
被告是否有事實足認為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
共犯或證人之虞:檢察官雖主張尚有與本案具有裁判上
一罪關係之犯罪事實及此等部分相關證人存在等語,然
所指為何,均未顯現於起訴書及相關卷證資料內,檢察
官於本院審理時亦未能具體陳明或釋明,以供本院審酌
。況檢察官就偵辦中之另案是否有羈押被告之事由或必
要性,尚與本案決定羈押被告與否有間,自不得以此作
為審酌羈押必要性之事由。至於檢察官稱恐被告利用其
卸任元首身分或其手中握有之資料來影響證人證述等語
,其均未提出任何事證加以釋明,且本件業經檢察官偵
查終結,相關證人均已訊問,從而,在無相關事證足認
被告曾有以何種方式影響何證人為對其有利證述之事實
存在,或將有何與證人或共犯勾串、湮滅證據之虞,本
院即難以此認定被告有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第2款
之羈押事由存在。至於被告於釋放後如另有勾串證人之
事實或新發生勾串證人之虞等事實,均再構成新的羈押
理由,此屬當然之事。
被告所犯是否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5年以上
有期徒刑之罪:就現有證據資料以觀,雖有相當程度可
認被告涉犯起訴書所指之罪嫌,業如前述,且所涉違反
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1款、第5條第1項第2款、第
3款等罪嫌確係最輕本刑有期徒刑5年以上之罪,惟刑事
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第3款固然只規定「被告經法官訊
問後,認為犯罪嫌疑重大,而有左列情形之一,非予羈
押,顯難進行追訴、審判或執行者,得羈押之︰……三
、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
刑之罪者。」(此即所謂重罪羈押條款),然而,以重
罪為理由羈押被告,尚須具備另一不成文的構成要件,
亦即必須「被告有逃亡之虞」,理由如下:
刑事訴訟法第118條第1項規定「具保之被告逃匿者,
應命具保人繳納指定之保證金額,並沒入之。」,由
此可見,具保之前提要件為「被告有逃亡之虞」,具
保作為羈押之替代處分,尚且必須以被告有「逃匿之
可能」,則羈押作為最後之保全手段,所列法律所定
各款羈押事由,當然應以被告有「逃亡之虞」為前提

除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第2款之事由外,無逃亡
之虞,即欠缺以羈押手段保全被告之前提,此乃當然
的道理。我國學者有認:「不要光以重罪即認有羈押
之原因,仍應判斷犯罪嫌疑人或被告有無逃亡之虞,
始決定是否予以羈押。」(見陳運財,「新修正羈押
制度之檢討」一文,收錄於「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
程序」第282頁),此外,德國Claus Roxin教授也提
到「以『重大的犯罪行為』為羈押理由……如果在上
述犯罪有重大嫌疑時,即不加考量其他要件,而逕予
羈押,則德國刑訴法第112條第3項不無違反法治國家
原則之嫌疑;因為如此一來,則不管其是否對確保調
查程序或刑之執行程序有否必要性,均得施行羈押。
這種的詮釋正如在第三帝國時,將造成人民的不安…
…。聯邦憲法法院於是將刑訴法第112條第3項嘗試以
下述方式合憲地加以解釋:即在本條第3項的重大犯
罪有急迫嫌疑時,只有當有逃亡或使調查工作難以進
行之虞的羈押理由成立時,方得施行羈押;但是在認
定這些羈押理由之成立與否時,並不需像同條第2項
那麼嚴格的要求,而只需稍微輕微的逃亡或使調查工
作難以進行之虞即可。」(Claus Roxin著,吳麗琪
譯,德國刑事訴訟法,第325頁)均值得贊同。
綜上所述,本院認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第3款之
羈押事由,既隱含被告有逃亡之虞為前提,而本件被
告依檢察官所述應予羈押之事由並未敘及被告有何逃
亡之事實或逃亡之虞,亦未釋明被告有何逃亡之可能
性或事實存在,本院依被告以往於偵查中均遵期到場
,及其為卸任元首身分等情,認被告並無逃亡之事實
或逃亡之虞,無依該款予以羈押之必要。另依目前卷
證所示,被告亦無行為使本院調查工作難於進行之事
由,附此敘明。
(三)被告是否非予羈押顯難進行審判或執行:
按羈押之目的係在保全被告,其手段係將被告拘禁於
特定處所以拘束其行動自由,此種方式係強制處分中
對人身自由最大之限制,故於有罪判決確定前,以此
方式保全被告用以保障審判之進行,即應以之為最後
之手段,若有與羈押同等有效但干預權利較為輕微之
其他手段時,需選擇該其他手段,亦即必須符合比例
原則、必要性原則。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早於民國84年
12月22日釋字第392號解釋理由書明白表示「羈押之將
人自家庭、社會、職業生活中隔離,拘禁於看守所、
長期拘束其行動,此人身自由之喪失,非特予其心理
上造成嚴重打擊,對其名譽、信用-人格權之影響亦
甚重大,係干預人身自由最大之強制處分,自僅能以
之『為保全程序之最後手段』,允宜慎重從事,其非
確已具備法定條件且認有『必要』者,當不可率然為
之。」強調羈押被告為保全程序之「最後手段」,且
須具備「羈押必要性」。而自刑事訴訟法第154條第1
項「被告未經審判證明有罪確定前,推定其為無罪。
」來看,也可明瞭此一道理,因為,羈押處分形式上
是在審判證明被告有罪確定前,就拘禁被推定無罪的
被告,與無罪推定原則牴觸,若欠缺使用此一「最後
手段」之必要性,即不得為之。所謂「羈押必要性」
,即我國立法者具體化於刑事訴訴法第101條第1項所
規定「非予羈押,顯難進行追訴、審判或執行者」,
亦即在審酌以其他方式(如具保、責付或限制住居)
均確定地無法保全被告時始得為之,若有與羈押同等
有效但干預權力較輕微之其他手段時,應選擇該其他
手段,不得率予羈押。又縱被告符合刑事訴訟法第101
條第1項各款事由,仍需就案件訴訟進行之程度,具體
審酌案件情節及客觀情事以資判斷其必要性是否仍然
存續,而隨著訴訟之進行逐漸接近真實之結果,就各
個訴訟階段審酌必然會有不同之結論,非謂該必要性
增減之判斷有一定必然之傾向。至於用以安撫被害人
、作為滿足部分人民迫切之應報需求或其他目的考量
等因素,自非現代立憲主義之民主法治國家所應有之
作為。
查被告所涉雖係最輕本刑5 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惟
以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第3 款重罪事由作為羈押
之理由,本應謹慎為之,以保障人權,臺灣高等法院
97年度抗字第1311號刑事裁定亦同此旨。職是之故,
經本院審酌目前本件案件情節、訴訟進行之程度、被
告係卸任總統之身分等情況,以及本件被告於庭訊時
已就起訴事實及相關事證逐一表示意見,並陳明日後
將會依期到庭等等一切情節(見本院97年12月12日訊
問筆錄),本院認非不得以限制住居、具保及其他必
要處分方式替代而免予羈押,亦即被告並無羈押之必
要性。
三、再按被告經法官訊問後,雖有第101條第1項各款所定情形之
一而無羈押之必要者,得逕命具保、責付或限制住居;又法
院許可停止羈押時,得命被告應遵守經法院認為適當之事項
。刑事訴訟法第101條之2、第116條之2第4款分別定有明文
。綜上所述,本院基於前述理由,認為被告雖存有同法第
101條第1項第3款重罪羈押之事由,然尚無羈押之必要,並
審酌被告為卸任總統,屬知名人士,且依法由國家安全局派
員跟隨,伊一舉一動均為國內外媒體、群眾關注之焦點,在
國內設有戶籍,被告家屬亦均住居於國內,逃亡可能性低等
一切情狀,本院認以限制住居、限制出境、限制出海,即足
以擔保本案後續審理進行及保全被告之效果與目的。另本院
考量被告於本案偵查中曾至全國各地公開發表演說,陳述本
案相關案情,因而引發社會各方有不同意見,本院於庭訊時
另依刑事訴訟法第116條之2第4款規定,命被告於審判中應
遵守「應遵期到庭,不得挾群眾不到庭」使審判順利進行。
四、綜上所述,爰命被告應限制住居於臺北市○○區○○路5段
91巷2號11樓之1,並限制出境、出海,且應遵守「遵期到庭
,不得挾群眾不到庭」,如有違反,將依刑事訴訟法第117
條第1項第4款規定,再執行羈押,以擔保被告嗣後遵期到庭
接受審判及執行,並用以代替其因所犯係最輕本刑為5年以
上有期徒刑之刑之重罪而須予羈押之必要性。
五、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101條之2、第116條之2,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97  年  12  月  13  日
         刑事第三庭審判長法 官 周占春
法 官 林柏泓
                 法 官 何俏美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5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林曉郁
中  華  民  國  97  年  12  月  13  日
( 時事評論政治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ng6100&aid=2486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