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與網友論“攘外必先安内”
2009/11/21 03:58:43瀏覽676|回應1|推薦4

在紫氣東來網友的“答倚木下鈎兄,简谈“攘外必先安内”的问题”一文下,與紫氣東來兄討論“攘外必先安内”。玆錄如下:

      1、先說起因。因爲討論中共教科書有無謊言的問題,我就擧了這個例子。當時就知道會有爭議。所以,我現在擧一個更好的例子。就是太平天國起義。中共繼承馬克思主義暴力學説,給歷史上的農民起義以很高的地位。對太平太國的評價基本是正面的,閉口不談他的破壞性。而他的對頭曾國藩在學生眼裏簡直就是個壞蛋。太平天國導致人口大量死亡(我聽説達到一億),很多無辜百姓被太平軍殺戮。相反,曾國藩軍隊紀律嚴明,從不擾民。紅軍有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歌詞在曾氏的湘軍裏其實就有底本了。這樣的歷史如果不算謊言的話,真的不知道還有什麽可以算謊言的。
      2、因爲怕惹爭議,所以回帖中我的措辭已經很謹慎了,說:" 這個論斷問題不大",留了一點餘地。現在,既然仁兄寫了長長的質疑文章,愚弟乾脆不留餘地了。也許這樣辯論才能把問題看得更清楚些。
      3、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強調一下當時國民黨以及蔣介石的地位。國民黨是執政黨,蔣介石是當時名義上的領袖。作爲一個執政黨,他自然會努力維護自己的執政地位。在討論内外患的問題時,我們應該考慮當權者的這一要求。只要不出賣領土主權,我們認爲這些努力都是正當的。
      4、從古代史上看攘外安内。中國歷史上攘外必先安内之舉,俯拾皆是,不知東來兄何以視而不見。最典型的要數有清一代了。太平天國,清政府可是聯合洋人一起圍剿的。圍剿的結果是清廷國祚多延續了半個世紀。考慮到這次合作並沒有出賣多少國家利益,天國也確實屠戮太過,而且天國跟清廷聯合滅洋的幾率幾乎是零。我以爲這次先安内合情合理。
     元末明初,群豪起義。以民族主義觀之,當時最大的敵人應是元蒙。可是漢族群豪先廝殺一通,最後由朱元璋單挑元廷。這也是先内後外。明末,崇禎在攘外和安内上舉棋不定,一個袁崇煥一會兒抵抗清軍,一會兒又去對付李自成,疲於奔命。居然被他做到了。可惜,思宗最後還是殺了他。爲什麽?功高震主,思宗怕他取己而代之。
      宋朝的例子也很有名。小時候聼岳飛抗金的故事結局,就嘆惋奸人誤國。其實,這是秦桧的錯嗎?不是,岳家軍是家軍,聽命于岳飛。武將擁有家軍,這是有悖宋朝家法的(宋朝站穩腳跟,跟偃武修文關係很大)。宋高宗怕尾大不掉,於是將其扼殺在搖籃之中。有史料表明當時的家軍首領擁兵自重,飛揚跋扈。家軍的戰鬥力遠超過朝廷的禁軍。如果攘外優先的話,怎麽捨得斬岳飛呢?北宋末年有個方腊起義,朝廷也是在北部外患嚴重的情形下剿滅的。
      唐朝倒是先攘外了,結果節度使尾大不掉,藩鎮割據,搞得唐王朝名存實亡。
      就不再往上擧了。主政者都有一個體會:内亂纔是要命的,外患只要在可控範圍内,都要以鎮壓内亂為第一要務。這可以說是幾千年來中國政治鬥爭的一個心得。偏偏蔣委員長一說就冒了天下之大不韙。
      至於東來兄所說這個論斷邏輯上的漏洞,愚弟是知道的,我想蔣委員長也是知道的。攘外必先安内,不過是凸顯内亂的可怕以及解決内亂重于外亂的意思。並不是說一定要窮全國之兵把共產黨殺得一個不剩才能去抗日。同理,也不意味著崇禎鎮壓李自成的同時,不需要分兵抵禦清軍。如果仁兄能找到一些重外患而輕内患的例子,那倒有建設性。不過縱使找到了這樣的例子,我相信有上擧中國歷史上的情形,蔣介石的話也還是可以講得通的。
      5、回到現代史。我想國民黨1935年以後剿共,至少有三個理由:
      a 國民黨要維護政權。中共自成立之日起,他的目標就不只是議會式參政,而是要奪取政權(白紙黑字寫著的)。並且在瑞金已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國民黨自然會與中共勢不兩立。
      b 中共和國民黨有血海深仇。基於對仇人的猜忌,他當然會覺得合作的可能性小。而且必滅之而後安。
    c 中共實力大損,是剿滅的最好時機。經過五次反圍剿,中共放棄了中央政府所在地和當時最大的根據地,被迫長征。其他根據地也日益萎縮。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國民黨圍剿紅軍並不只是單純對付紅軍,蔣介石還想以此為藉口,讓自己的嫡系中央軍進駐地方,解決地方勢力各自爲政的問題。地方勢力一直是國民黨的一大毒瘤,至解放戰爭仍未根除。從執政黨自我整合的角度,這也是個正面的理由。
      6 中共戰略轉移以及聯合抗日的可能性。中共長征北上,其實最大的目的是背靠蘇聯,如果革命失敗,可以到中蘇邊境打遊擊。這點無需諱言。但這一戰略轉移客觀上為聯合抗日提供了可能性。呆在瑞金,講聯合抗日。那不全是國民黨損傷,坐等中共壯大?只有到了北方,到了抗日的前綫。這時候說抗日,那纔是真抗日。但即便這樣,蔣介石顯然還是不買帳的(替執政者想想,哪個願意放棄這麽好的機會?)。所以要由西安事變來逼蔣抗日。(這當然是全國各界努力的結果,我想也是日寇侵略之心益發彰顯,給中央和民間以強大的壓力才促成的。在這一點上可以誇耀一下當時的中國人,他們並沒有選擇元末諸豪強的方式。這可以說是近代以來,政黨政治的理念逐漸在中國傳播生長而結出的碩果。)在日寇沒有全面侵華的時候,蔣介石沒有表態。全面抗戰后不久(7月17日),就有了《廬山講話》。時間點上國民黨並沒有大錯。他們一直擔心,中共會因爲停止剿滅而坐大,抗戰結束後,這種擔心果然變成現實。說中共是聯合抗日的最大受益者,並不過分。從這一點上看,我們難道不該對國民黨有一點敬意嗎?民族危機面前,他們肯放下眼看就可剿滅的大敵,槍口一致對外。(申明:我並不是說共產黨因爲怕被剿滅而提出要聯合抗日,共產黨的不怕死的精神,相信沒人敢懷疑。)
      7、當然,我們沒有敬意。因爲他跟日本簽訂了一些“賣國”條約。前面說過,維護執政權的努力當以不出賣主權國土為底綫。這點上,國民黨確實是有問題的。但也並非沒有辯護之辤。細究這些賣國條約,臭名昭著者如《何梅協定》,要求國民黨撤出一些軍隊,並禁止反日活動。首先這些條約沒有直接出賣國土。其次,如果蔣介石大的戰略是爭取和平求發展,則這些忍辱負重的條件可以理解。蘇俄剛成立的時候,也跟德國簽了賣國條約。後來穩定之後,就當廢紙扔掉了。蔣介石也可以仿效之嘛。好吧,我承認再替他辯解下去,我就成漢奸了。但,借用中州楚佩兄的詞,當時是“亂世”。以和平年代純潔的愛國觀念來苛求亂世的人,有可能不合當時之宜。爲了説明這一點,我再當一囘漢奸,假想一個命題:日軍侵華,不半年而南京陷落,《何梅協定》裏的那幾個地方,要是打起來,又能多撐多久呢?
對於這些賣國條約,我們氣憤抗議是正確的。一個民族如果漠視這樣的行徑,那就沒了正氣,沒了希望。但,如果蔣介石真的要“將以有爲”的話,這些未嘗不可以位于可理解之列。當然,蔣介石到底怎麽想的,我也不知道。但那些說他賣國的人,就真的知道嗎?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mixiagou&aid=3517206

 回應文章

中州楚佩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大陆历史教材当然有问题
2010/01/06 23:08
但若說全是謊言也不恰當,應該說是為了套用政治觀點而片面解釋歷史。比如太平天國,就是片面誇大了其合理的方面,認為縮小了其混亂落後破壞性的方面

至於後邊蔣介石的危機處理思路,像您這麽解釋當然邏輯上也是言之成理的。但有兩點我想補充一下

首先

您反復論述,歷來中國都是攘外先於安內的。例如南明,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想,正因為南明沒能團結一致,強敵壓境還在爭執誰是正統,才最終被逐個擊破。要不然在努爾哈赤犯病搞什麽留發不留頭的時候,南明真是有很大可能鹹魚翻身的。熱衷內鬥的結果就是大家都玩完,整個民族整個文明付出了空前慘烈的代價。南明各個小政權是一個做的太差的例子,而不是一個不上不下的正常的例子。

西安事變之後,兩黨總體上做到了抗日第一內鬥第二,最終配合反法西斯戰爭取得了最後勝利。抗戰結束時,蔣介石的實力具備壓倒性的優勢。從結果來看攘外先於安內對國民黨來說也是最明智的選擇。面對外敵能夠暫時壓下內鬥,跟南明比當然是強的太多。但既然南明的水準是極差,蔣的抉擇就只能是“還行”“還可以”,而達不到“超級棒”“令人感動”的地步。

其二

您的解釋邏輯上言之成理。但只能是一個邏輯推導。假如45年以後,國軍趕在政局腐敗之前摧枯拉朽的消滅了共軍。就是有人在網上討論毛澤東當年的思路中蘊藏的合理性了。共黨批評的“消極抗日”“不平等條約”“熱衷內鬥”等就變成了少數歷史愛好者的探討。

而如果汪精衛的曲線救國最後竟然成功(比如日本再強一些,吞並全中國,最後被美俄聯手擊敗,汪精衛從美國手中爭取到了民族獨立),公共兩黨的抗日理論就都會成為不正確的思想,成為無視現實的空想。

所以隨著不同視角的選取,歷史往往是怎麽說怎麽有理。幸好歷史是確定發生的,它自身就證明很多東西。


PS。。今天剛看到在紫氣東來那篇文章中給我的回應,罪過罪過。下次若有類似情況,煩請通知,謝 ^_^。
我的家乡在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