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綜合1 林媖祝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書vs影片
2010/04/21 12:33:46瀏覽566|回應0|推薦1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書vs影片 

 綜合1 林媖祝

 

導演:彼得韋柏 Peter Webber

編劇:Olivia Hetreed

演員:史嘉蕾裘韓森 Scarlett Johansson(愛情不用翻譯)、柯林佛斯 Colin Firth(赤裸真相)、湯姆威金森 Tom Wilkinson(意外邊緣)、西利安墨菲 Cillian Murphy(28天毀滅倒數)

影片改編自崔西.雪佛蘭(Tracy Chevalier)同名暢銷小說,以十七世紀荷蘭畫家揚.維梅爾(Jan Vermeer)的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女孩』為創作主題,去描繪一個以16世紀的威尼斯為時代背景的愛情故事!畫中女孩原是17世紀繪畫大師維梅爾筆下「家中的女僕」,完成於1666年,是巴洛克時期的畫作!

見到這幅畫,會被少女紅潤的唇和充滿勇氣、無懼而純真的眼神所吸引! 微張的唇,帶著少女的豐潤,表情雖帶著羞怯,但又顯的自信! 

女僕工作時的身影神韻,激發維梅爾的靈感,雖然兩人的出身背景、教育及社經地位皆落差懸殊,他們卻擁有相似的審美觀,畫家開始將她入畫,畫出沉靜而婀娜多姿的妙齡女子畫像。

電影簡介:

傳奇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十七世紀荷蘭國寶級畫家維梅爾留給世人的傳世經典,畫中閃耀動人光彩的靈秀少女,是讓畫家一見傾心的家中女僕葛里葉。少女的父親,是燒製磁磚畫的工人所以,也就培育了少女對光影圖像的興趣和敏感性。一場意外炸瞎了葛里葉的父親,家中支柱頓時頹倒,沉重的經濟重擔讓17歲的少女,不得已只能到有錢人家裡幫傭,賺取微薄薪水勉強維持家計。藉著工作之便與畫家主人開始有了交集,深深被畫家的才華吸引。然而,清純可人的葛里葉天生對藝術的敏銳直覺,更不時地給予其作畫上的建議,讓凡事要求完美的維梅爾才思泉湧,兩人的距離在不知不覺之間越來越近,與年紀相仿的市場肉販彼特情竇初開的純純愛戀,則是葛里葉繁忙生活中的心靈慰藉,外型佼好的她,同時也吸引了資助維梅爾作畫的富商垂涎,用盡心機想要接近染指葛里葉。另一方面,畫家與少女的情愫被岳母發現,但礙於女婿的畫作是家中經濟來源,家中龐大的開銷全靠富商金錢挹注,只好隱忍在心。

面對世俗的眼光、贊助富商的壓力以及家族成員間的愛恨情仇,緊繃交錯的複雜情愛關係暫時維持平衡,不料珍珠耳環卻突然遺失,讓一切秘密就此引爆,如燎原野火般難以收拾… 

我先看影片再回頭閱讀原著電影與書均勾勒出:畫家與少女、善妒又多產(不斷懷孕)的妻子,及家族成員之間複雜且緊張的危險關係,帶領觀眾進入迷人而神秘的畫作世界。

書還是比較細膩,書中許多詞句的美及主角的心思,電影無法完整呈現,影片情境瞬間的轉換,觀賞者一開始不易懂,幸好本影片改編也算用心,否則怎能橫掃國際各大小影展,更為奧斯卡金像獎熱門電影,但那麼厚271頁的小說,要1個多小時呈現,是有它的侷限及難度,只好緊縮部份情節,加上商業考量與書部份內容情節會稍有不吻合處。

1.穿耳洞書裡是葛里葉想辦法自己穿的,影片中是維梅爾為她穿耳洞的。

 

   2.影片》只是把這個少女的遭遇給說出來,許多內心戲,都藏在眼神和對看當中,沒有化作對白表達出來,因此留給觀眾很多感受和想像的空間,(書)則有深刻詳盡的描繪,很適度地呈現了葛里葉的委曲、掙扎、和不確定性。

 

3.還有維梅爾死後,(書)她太太尊照遺囑請坦妮基去請葛里葉來拿珠耳環,(影片)坦妮基拿珠耳環去找葛里葉直接交給她。

 

4.(書)葛里葉後來是嫁給屠夫的兒子過著平凡的生活,(影片)後來是嫁給屠夫的兒子過著平凡的生活,還是回到自己的父母家?不得而知~~還有…….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書或影片對於情慾的處理非常高明,性格陰鬱寡言的男主人,在與女樸共處於同一個空間時的那種曖昧,沒有接吻、沒有床戲、在極度壓抑內斂的情愫與無力感的氣氛流轉間,讓人感受到蘊積的能量隨時可能爆發激情,影片誠將男女之間難以界定的關係發揮的淋漓盡致。

事實上這整個故事,就是從一幅真畫當中的一個耳環,推敲想像出來,因此電影本身也帶著這樣的味道。一副耳環扮演畫龍點睛的角色,把整幅畫的精華光彩加了上去。

(書)葛里葉開始要去維梅爾家當女僕,先到廣場中央(城鎮的中心也是她生活的中心)的八芒星處停留,因每個星角指向抬特夫的不同角落,(以往她常來星星附近遊玩)她曾可以選擇每個方向出發,有一個角她從不曾以它出發-天主教區,然而當時的她卻非去不可,相對於她後來離開維梅爾家,再度到廣場中央,停在八芒星前她是自信的可以自行選擇任何方向,也堅定向心裡抉擇的星芒尖角走下去,她自由了。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ffy&aid=383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