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經典賞析組 ˙ 顏淑珍 整理 英國文學導讀-- 織工馬南傳
2009/09/04 16:17:38瀏覽1671|回應0|推薦0

英國文學導讀-- 織工馬南傳   

 經典賞析組  ˙ 顏淑珍 整理      

作者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簡介

    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1819-1880)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三大小說家之一,與狄更斯和薩克萊齊名。本名叫「瑪麗.安.依文斯」 (Mary Anne Evens)的喬治.艾略特,慣以深刻剖析平凡小人物之心理,開創現代小說通常採用的心理分析創作方式。在平凡人物中發掘人性潛藏張力是其作品的基調,誠實地表現平凡事物更是她著作的依歸。

        艾略特出生於英國渥爾維克郡的阿伯利鄉間。因翻譯工作而開始文學生涯,還擔任「西敏寺評論」雜誌的編輯;艾略特年近40歲才開始寫作,1859年,發表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亞當.比德》,這部小說一年內再版了八次;1859年以後,她發表了兩部極為成功、最為著名之作《織工馬南傳》與《福洛斯河上的磨坊》,奠定了她在英國文壇的地位。

 作者精彩事略

        理論上說來,醜男人與醜女人在愛情上的限制原該一樣。不過,由於男人重色欲,女人重情感,所以醜男人猶可靠「才」與「財」讓女人紛紛靠攏立正站好。醜女人的外貌往往在愛情的初試就被淘汰出局了。醜女人在愛情之路的確比醜男人走的更加艱辛。難道醜女人一生與愛情絕緣嗎?難道醜女人的生命就無愛情灌溉嗎?

        醜女人們不要絕望,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經歷或許可以給妳們一點啟示。艾略特是英國傑出的女作家,其小說是英國文學標示性的著作。然而,她並不漂亮,在年少時曾因此備感痛苦。當她還是個年輕女孩時,她的外號叫「鐵線蓮」,亦即外貌醜陋但是內在豐富。艾略特認為這個綽號是一種嘲諷,並因此而鬱鬱了很長一段時間。艾略特後來愛上了當時著名的文人赫伯特‧斯賓賽(Herbert Spencer),但是因為艾略特的外貌實在讓斯賓賽很難吞得下去,因此斯賓賽拒絕娶艾略特為妻,兩人保持著終身的友誼。

 艾略特與斯賓賽可以說有相同的興趣與志業,毫無疑問的兩人可以作心靈深層的溝通與交流。但是談到愛情的開展與肉體上的結合,斯賓賽代表正常男人的反應,對外貌的要求極為重視,畢竟上床時不是光談哲學文藝就可以達到高潮。艾略特鬱鬱地終結對斯賓賽的愛情,這段失敗的單戀,讓她將所有的精力轉至文藝寫作之上。

 四十歲左右,艾略特終於遇見一個願意娶她的男人,但是沒幾年,這位上道的男人就掛點了。艾略特的春天至五十歲左右來臨,一個小她二十歲的英俊男人瘋狂愛上艾略特,最後並娶她為妻。這位偉大的男人叫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這種偉人級的名字一定要記好。詹姆斯寫信給父親形容艾略特的外貌時說道:「她長的太醜了,但是醜的很有味道。她長著低平的前額,一雙無精打采的灰色眼睛、一只鬆弛的大鼻子,嘴大、牙齒不齊、下巴和顎骨突出。」由詹姆斯客觀地描述艾略特的外貌,可知其理智尚存。也讓我們知道「情人眼裡出西施」的效力仍有範圍限制。

 艾略特的外貌真的令人不敢恭維,可是詹姆斯仍然為她著迷,他在信中寫道:「但是在這張極其醜陋的容貌,有一種令人震撼的美,幾分鐘以後,它悄然潛入我心底,使我心醉,所以你也會像我一樣愛上她。……她表達出一個保守、博學、高傲和力量的內心世界」最後詹姆斯作了總結:「她是我所見過最博學多聞見識卓越的女人。」詹姆斯能忽視醜陋的外貌,欣賞並看重艾略特的心靈世界,的確值得我們擊節讚賞,可以說是「男人心靈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綜觀艾略特與斯賓賽、詹姆斯的愛情故事,我們發現兩個男人對艾略特醜陋的外貌與豐美的心靈都有深刻的認知,那為何一位落荒而逃,一位卻奮勇向前呢?所以,我們得出一個結論:醜女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上道的男人,一個欣賞她的優點,包容她的缺陷的男人。

 [織工馬南傳]內容簡介

 19世紀初,英國一位紡織工人馬南帶著被誣陷的不堪過往,離鄉背井至拉威羅村。由於對人性極度失望,在民風古樸的拉威羅村生活,馬南離群索居;但會神奇藥草醫病、紡織工藝精湛的外來客馬南,卻因此更增添村民對其神秘色彩的好奇。傳言日熾,甚囂塵上,有人說馬南在某地藏了一大袋金幣,財富足以媲美大地主…。

 卑微且偉大的人性紀錄---專文推薦

 維多利亞女王時代三大小說家之一的女作家喬治.艾略特,以其媲美狄更斯《塊肉餘生錄》與薩克萊《浮華世界》的鉅著《織工馬南傳》,道盡英國鄉間市井小民食古顢頇的觀念,與被社會道德蒙蔽的人性下的矛盾質疑;在作者寫實理性剖析人物心理微妙糾葛的描繪下,帶領讀者直接面對人類最原始的慾望與掙扎。

 作者喬治.艾略特以其冷靜分析的理性思維,創造平凡小人物深刻、令人同情、且具道德批判的心理,小說中直陳各類人物縝密的心理活動,精采解構了詭譎狡詐、迂腐無知、淳樸堅持的人性百態。

 《織工馬南傳》主要描寫十九世紀初,英國一位紡織工人馬南帶著被誣陷的不堪過往,離鄉背井至拉威羅村。由於對人性極度失望,在民風古樸的拉威羅村生活,馬南離群索居;但會神奇藥草醫病、紡織工藝精湛的外來客馬南,卻因此更增添村民對其神秘色彩的好奇。傳言日熾,甚囂塵上,有人說馬南在某地藏了一大袋金幣,財富足以媲美大地主……

 一日,村中仕紳的不肖兒子覬覦那袋金幣,盜走了馬南唯一精神之所繫,馬南至此完全喪失生活之目的。金幣沓無音訊,除夕夜馬南病發,醒來時卻驚見一金髮女孩在旁玩耍,他將女孩視為上帝為補償自己所賜之恩惠,悉心照顧撫養;十六年後,女孩偶然發現在離家不遠的石坑乾涸了,一具屍體手握一大袋金幣赫然出現在坑底……

 一袋失竊金幣,使孤獨的馬南以一種奇特的方式走入人群;一位金髮女孩,使馬南已乾涸心靈再度雨降甘霖,重拾人生意義。一百四十年前的鉅著《織工馬南傳》,道盡千百年來始終不變的人性──愛與金錢的天秤,人總是在其中難以取捨;金錢誠可貴,但愛卻如調味料般,能使生命更有意義,矛盾由此困惑著每個人。

 在《織工馬南傳》中,主角馬南因對人性喪失信心,鎮日以紡織消磨度日,生活中唯一慰藉便是晚上親手撫摸辛苦工作換來的代價──一大袋金幣。「只要將金幣握在掌心,看著它們的閃亮外表,感受擁有的快樂便行了,這是馬南生命的另一要素,就如同紡織及滿足生理飢渴一樣。」「馬南開始覺得這些金錢為自己活了起來,他絕不將這些與自己成為密友的金幣,和那些陌生面孔的金幣交換。」作者鮮活地解析了一位孤獨者在完全封閉的心靈中,以一種慣性的單調舉措,做為生活唯一目的的極度依靠。

 而在其中,作者以地主二兒子的貪婪揮霍、大兒子在愛與權勢財富中掙扎並投降的無狀,來突顯馬南雖已失望,但骨子裡卻潛藏最純粹助人的愛心;而這股無處渲洩的愛心,竟被艾比這金髮小女孩給引燃。「金錢將馬南的思想拘囿在一個不斷重複的循環中,除了金錢外,別無一物。而艾比充滿變化和希望,迫使他的思想向前邁進,帶領他的思想遠離空虛的極限。」至此,馬南走出了自己的世界。

 鉅細靡遺地分析人物心理轉折的不堪與苦澀,作者以其寫實的筆觸,對社會現況做出毫無保留的揭露,並對當時陳腐的道德評斷寄予最高度的質疑。《織工馬南傳》以最誠摯的音符,篤實地表現平凡事物的偉大軌跡,之於一百四十年後的讀者,卻是一樣的深雋與清晰。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ffy&aid=3286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