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當教授更創新
2016/11/30 03:36:53瀏覽837|回應0|推薦9

如同前文遵守學術規範好麻煩所說,以個人經驗來說,學界是個很奇怪的地方,至少並不適合我。理論上學術界是一個聚集最聰明且努力的國家菁英,讓他們專心研發新知識與技術,帶領世界進步的地方。那裏建立了很多制度方法,消極面想嚇阻學者們怠惰作假,積極面則鼓勵創新與分享,但是最終多數都沒達到目的,甚至還適得其反!

因為其實大家到任何領域,包括進入學術界,基本上的心態都差不多,一定是先求溫飽名利,之後才會顧到理想,甚至很多人始終都沒有理想這個念頭,就是找飯碗求安穩的生活,最終有好的退休保障而已。

因為學術資源多半來自公家,創新又是一個難以捉摸的標準,「新」就是大家都不太懂的東西,總要有人或制度來評定何為「創新」?然後學界人士的身價才有標準,才能據以分配資源、利益與地位。所以難免有人會鑽漏洞搶資源,讓原來立意良好的制度變成爭名奪利的手段,譬如量產無用甚至造假的論文!

為了防弊,學術界就衍生出很多的制度,正常的學者為了「證明」自己真的在努力「創新」,所花掉的心力常常多於真正在思考如何創新?回憶起之前十多年的教授生涯,我當然知道創新的重要,除了是自己學術研究的理想,也是保住現實飯碗的工作。

在頂尖大學研究環境較佳,或許可以跟著既有專長利用學校環境設備繼續作博士學的東西即可。在私立學校通常就難為一點,必須自己找到研究創新的題目,遷就既有的貧乏資源,看看能擠出甚麼研究成果?一旦有一絲絲亮點就如獲至寶!開始寫論文發表,利用任何場合機會,努力讓學界認證我的創新。終點就是評鑑時有論文發表的事實,內容有無實際價值則不是很重要,「有人」評過論文,說還「可以」,就完工了!

所以我當教授時的研究進度是比較緩慢的,首先為了證明我「很努力」,總是年年要申請科技部計畫的,但是因為成功率低,多數申請計畫的工時都虛擲了!想做的事無法拿到資源,即使轉作可以作的事情,也因為必須時時停下腳步「證明」我「真的有在作研究」,總是要不斷尋求論文發表的機會,研討會或非SCI期刊也行!這不只是消極的應付評鑑,還關係到我的升等加薪等等,不是開玩笑的!等而下之者會用99%的時間寫論文,其實根本不作實質研究的!

我真的很想作研究,但是這樣的制度環境讓我實在太勞累分心了!離開學界轉眼三年了,就像當初到南部發展,遠離台北學術中心,有同學就替我默哀,說我的學術生涯即將黯淡結束了!事實上當然沒有。現在我離開學界其實研究創新的速度更快了!應該說大約快了十倍!

有這麼誇張嗎?真的有!我幾乎天天都在想新的演算法解決各種影像辨識的問題,通常也都在幾天之內就有新的好方法出現,以過往的思維方式,我應該每周都可以累積足夠寫一篇SCI論文的材料,新方法和實驗數據都有,加上寫點作文與舊方法論的差異討論,再找幾篇參考文獻掛上,要生產論文太容易了!

這不是我變聰明了!而是以前我沒有很多具體的問題可以研究,我憑空想像出來的研究議題目的與價值何在?我也說不太清楚,算是「為賦新辭強說愁吧?」現在則是每天不斷有真實的問題紛至沓來的考驗我!我也必須盡快想出創新方法去解決問題,那已經是我的職業了!

差別是我現在的工作「終點」不再是發表論文,而是讓顧客滿意願意付款!我的公司薪水才有著落!所以我還常常自嘲怎麼下意識的老是想寫論文?沒辦法,那是幾十年累積下來的習慣,好像有新的東西不發表就會餿掉了!其實沒這麼嚴重,我的創新員工自然會學去,如果有實際價值就一定會繼續傳承下去的。

所以即使為了發揮我的才能,給我有更好,更能「創新」的環境,也絕對不是回到我記憶中的學術界,對我來說那裡反而是一個很不方便作研究的地方!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ccsonar&aid=8348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