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授出門找生意
2013/04/07 08:40:13瀏覽2588|回應3|推薦19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先生提到:台灣學者應該走出台灣搶食世界大餅。意思是台灣的頂尖大學應該可以出國競標一些國際級的計畫,不要老是只會爭食國科會的計畫經費。我當然十分認同,既然台清交成等等頂尖大學都自豪教授陣容來自國際頂尖名校,研究議題也名聞國際,校園也高度國際化!讓我們私立學校非常羨慕甚至自卑!那麼提到研究經費時為何又處處依賴國家的奶水?

國科會的計畫金額有限,僧多粥少之下,分配權力又集中於少數國立大學教授,事實上私立學校教授想拿國科會計畫已經像偏鄉中學生考上台大一樣難了!但是對某些國立大學而言,國科會計畫卻只是教授們「日常應有」的計畫!公私立大學孰優孰劣已經不重要了,既然分配權在某一方,遊戲規則再如何調整,執行者仍然是國立大學教授,分配結果哪有可能餓著他們的同事呢?

我自己就是個很諷刺的實例,十多年的教授生涯中我申請過七八次國科會計畫,但是只有一次小產學計畫通過,如果不是學校一直積極鼓勵申請,我明知不會通過可能早就不再申請了!但是同時間,我的研究計畫績效卻「很好」!好到學校願意推我當院長,負責「推動」學院的研究績效?這個績效當然不是一般國立大學裡面視為理所當然的國科會計畫。如果連院長我都申請不到,何德何能可以協助其他老師申請得到?

我的績效其實符合曾志朗先生的理念,我是教程式設計與網路資料庫的老師,我知道任何地方都需要一些資訊管理系統,而且價格不斐。我曾經想說服學校將校務統停止外包,收回由資訊專業老師自行維護開發,省下的錢就可以彌補我們少拿自國科會的許多計畫經費了!雖然沒有成功,但是我陸續承接很多台南地區廟宇、診所、連鎖店與一些公司的資訊系統開發。加上海洋領域的產學兩界舊識一有大計劃都會邀我擔任研究員或顧問幫忙寫軟體,或解決資訊技術方面的問題。所以我的「研究」績效才會一直不錯,卻始終與國科會無關!

也因此我上任院長之後在研究計畫推動方面肯定不是「鼓勵大家申請國科會計畫」!而是積極尋求產學合作,希望老師們走出校門到台南周遭的業界尋求機會,其實對於學生未來就業也比較好。等於老師先出門替學生探路,知道業界工作的需求內容,也讓老闆們知道這個學校的老師很厲害,學生一定也不錯而願意雇用。

我之前做的這類產學案都是經過一家科技公司介紹,可以說他們是我的業務,我則是研發工程師,後來結束合作,前面一年多我致力寫書,其實也沒接案了!但只要「想做事」,又「能」做事,哪會沒機會?日前經過幼教系就認識了台南地區的幼教協會幹部,他們極有興趣重建資訊管理系統與知識分享平台網站,擔心的是錢要花很多,還怕技術不懂會被坑殺。我們當然不會是詐騙集團!哈哈!所以連假一結束就要去談計劃合作了。

事實上,一般情況下我收的錢是業界資訊開發公司的一半或更少!原因是我不必擔負辦公室與員工成本,找程式師當然比工讀生貴!雖然有可能一開始因為我沒經驗,開發品質不如業界資訊公司,但是只要做過一兩次,我們畢竟是老師,學習與成長的能力會比業界工程師好,很快就可以做得和業界公司一樣或更好了,這類案子最終總是賓主盡歡的!

所以我真的不需要國科會,就讓自我感覺良好的頂大教授們繼續享用吧!我自己出門找工作賺錢就行了!我是不當「啃老族」的!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ccsonar&aid=7472530

 回應文章

王僧劍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頂大教授的無奈
2013/04/11 10:13

誠如前輩所說,想要做事,怎樣都可以有事做。

而國立大學的老師,其實也負擔許多爭世界排名的壓力。這些排名,現在台灣主要能著力的地方,就是出論文。至於故諾貝爾級的老師、提昇國際化、改善叫學環境,由於臺灣的經費不能與香港、新加坡這些比,因此只能成論文工廠,來爭世界排名。雖然有時候,這樣產生出來的論文,國立大學的老師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有價值。但人為螺絲釘,又能耐機器何?

因此,但是臺灣學生普遍來說,邏輯、數理、陳述能力較薄弱,雖然熬夜、爆肝、蠻幹,學生還是不錯。但是要說寫出有堅強理論基礎的論文,臺灣學生普遍基礎訓練不夠。而在國際上要作論文競爭,這方面的能力,卻是勝敗的關鍵。因此,國立大學老師在這個地方,其實也是很辛苦的。為了每年交出論文,相國科會、學校交業績,壓力也是很大的。

只能說,頂大、非頂大,各有壓力。各自做好,就是為臺灣好吧。

 

 

鄉下老師(yccsonar) 於 2013-04-11 11:51 回覆:

哈哈!批評頂大教授我這是擺明了酸葡萄心理,不要太介意啦!

其實我因為合作計畫之故,常常接觸國立大學師生,自己也出身於台大的博碩士班,您說的情況我很清楚。其實我也不喜歡那種情境,因此雖然曾經試過申請轉到國立大學,一次未成之後並未繼續嘗試,原因就是覺得凡事各有利弊,未必異地就是天堂!如今在此環境找到生存模式之後當然更心無旁鶩繼續當鄉下老師就好了!大家都辛苦了。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知識界 幫派化、圍標、假發票...
2013/04/11 09:05

引用文章【東廠坐山頭 科技部名不符實】 台灣 產學官研媒「幫派化」 比政治藍綠還更可怕 2011/11/16

********************

學界幫派化 知識分子失蹤了 【聯合報╱蘇益仁/國衛院感染症及疫苗研究所所長(台北市)】 2011.11.15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718335.shtml

國科會今年的研究計畫通過率大幅降低,影響到不少大學教授們的自由型研究,七月初經季瑋珠及劉仁沛兩位教授披露後,學界群起反彈。但經過一個多月後,周成功教授為文質疑,何以學界領袖級人物皆未挺身而出主持公道,台灣知識分子究竟跑到那裡去了?這真是大哉問。

在一九九○年代前的戒嚴時期,台灣知識分子關心國是,大師級人物風骨建言,締造了台灣民主法治的改革。但自從民主政治及政黨輪替以來,台灣知識分子反而噤聲失蹤了,取而代之的是媒體人的論政及脫口秀時代。

有人認為學者不願與媒體人為伍,失去了論壇。或被歸類為藍綠陣營,失去了焦點。但部分或主要原因可能是唯恐影響到自身的權益,如研究計劃或資源的危害,可以說是民主國家中的另類白色恐怖。也許這才是台灣現階段知識分子噤聲的原因,潔身自愛,才是王道。

會讓學界及知識分子噤聲或潔身自愛,台灣學界科技計畫審查制度、計畫主持人的公正性以及補助機制的健全是其中關鍵。近十多年來,大家發現,國科會主持或審查人都是同一批院士級專家,尤其在國家型計劃或專題計劃更甚。有些專題計劃的提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為某些人或團體所量身訂做,卻樣板式的在計劃截止前一、兩周公布一下,令其他學界人士天真地猛投計劃,終究落空而不自知。即使陪榜通過計劃,也只是用來點綴插花而已。

此種由上而下(top down)的科技決策模式才是台灣知識分子噤聲的主因,大家開始攀緣結黨。十年多前,學界開始聯盟,台大與中研院是一幫,清、交、陽明與中央是另一盟幫。最近,中南部的大學人人自危,成大與中山、中正及中興組成聯盟,大學頂尖計劃的五年五百億成了廝殺的戰場。結果是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工研院等成了邊緣人,預算不斷被砍被排擠。這就是台灣科技研究計劃的現況。在這樣學界像幫派結黨結派的現況下,知識分子依附諂媚都來不及了,何來風骨。

新的科技部即將在明年一月成立,政府應該徹底整頓台灣科技計劃審查及專案計劃評審及主持機制,明訂委員任期不得超過三年及利益迴避機制,召集人不應成為院士的專利,並確保自由型計劃(bottom up)的比例,使能人盡其才,去除權貴壟斷的現況。

【2011/11/15 聯合報】

***************



江山改 : 七月七日夢醒時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顏回 冉求不宜任院長
2013/04/08 21:14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懮,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冉求曰:「非不說國科會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

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