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09 08:12:42瀏覽2669|回應4|推薦25 | |
因緣際會,在新創立且錄取分數不高的私立大學任教了七年,除了努力將工作作好,面對比較困難的教學與研究環境之餘,也從近幾年接連的私校低分錄取、教學評鑑從嚴,乃至萬人假考部隊擬消滅部分系所等事件中看到了許多人(一度包括我自己)不願面對的真相。 40多年前,台灣很多人是無法唸到初中的,當時國家的領導人算是面對了一個現實:不管初中生是不是如我們想像中一樣的理想,讓那些『不及格』的人也通通讀初中是一件對國家發展有好處的事情。所以一下子台灣有了很多『牛頭班』或『放牛班』!這些『不好』的學生值不值得受教?說實話我們的社會花了大約三十年來適應,基本上現在不會有人繼續質疑任何人根本不應進入國中了! 如今,即使台灣沒有升學主義的迷思,現代化社會需要學習的歷程是一定要到大專程度的,甚至必須持續的終身學習,越多人學習越多知識技術對於國家整體環境就越好。讓菁英更菁英是一個提昇競爭力的方向,但是整體的知識提升無疑對於國家更為重要!較為落後的國家都會希望讓拔尖的再拔尖一點,超過『前面』的國家,即使只是一部分。這是因為心急,也是因為資源的分配不足,所以大陸會努力『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但真正先進的國家絕對不會認為某些人『不應該』受教育,或者限制某些人只應該受到何種程度的教育。表面上這是人權,實際上也是真的有用!或許工作上他們只需用到中學程度的知識,但是大專程度的知識代表的是很多『可能性』: 一個農夫可能會因此想到可以上網行銷產品,也作得到。 科技系統會因為低知識民眾少而推展順利,提升國家競爭力。 弱勢族群受到足夠的照顧,社會沒有M型的怨氣,國家不會動盪。 多數人看得懂報紙,看得懂『高層』作的事情,狗皮倒灶的事無所遁形。 因此,我說的第一個『不願面對的真相』是指在新時代中『每一個人都需要高等教育,同時國家社會也一定會因此受益』。刻意區分誰該不該受高等教育與當年反對『牛頭班』的心態是類似的。分級淘汰的思維沒有合理性,反正沒讀到大學的人,工作幾年之後還是會去讀夜間部,在更差的教學環境與工作(或家庭子女)壓力下獲得高等教育,這絕對不只是為了混學歷而已。 另一個大家『不願面對的真相』是所有私立大學面對評鑑或低分的壓力時,著重的都是『擺脫』,而不是『面對』!基本上就是傾全力的模仿國立大學的所有作為,使學生帳面成績進步,老師論文變多,錄取分數提高。當這些都一一達成之後,眼前的噩夢也會隨著學校變成一個『好學校』而消失。渾然忘了其實我們面對的是另一種教育工作:『讓目前頂尖的國立大學無法教好的多數學生得到最佳化的學習』。 最糟糕的事情是『上面』的政策執行單位也不能明確的面對此事,評鑑過程雖有作過一些與頂尖大學的區隔,譬如允許發展『有特色』的大學等等,但是無法改變的是多數執行評鑑的『頂尖大學教授』其實沒有教過這一層級的學生,甚至下意識的仍然認為很多人『根本不應該進大學』!私校教授面對的昇等標準更是只和學術論文有關,教學成績可以說完全不在考量之內。 在一個必須以講究提升教學技術與效能為主的教育機構(私立學校)內,充斥的卻是努力『擺脫』這種『困境』的氣氛,一心想變成『不需要講究教學』的『好學校』。即使成功,對於整體教育也毫無幫助,我們需要的應該不是更多的台清交成,而是可以面對一般民眾的程度,全面提升知識技術的教學機構。如何讓台清交成不願教,也不會教的學生大幅進步成長,是我們的積極任務,也是與『頂尖』大學教授們不同的新任務。不想面對真 不願面對的真相,結論是: 一、 每一個人都有權接受,也需要高等教育;國家社會也一定會因此受益。 二、 私校面對的是另一種教育工作,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頂尖大學的複製品。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