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浯殤之倭寇物語-卷六
2013/04/28 13:43:15瀏覽1168|回應1|推薦83

卷六 浯殤(二)

鍾薇在《倭奴遺事》中記載著一事,時間在嘉靖三十四年二月初六:

有一報事者急忙奔走著進入某城後,一位相識的路人好奇的問,老兄,為何走得如此匆忙慌張呀?

報事者上氣不接下氣的隨口回應道,我我來了。

路人卻誤聽為,倭來了。

此重大情報迅速轟傳開來,眾人都以為倭寇入城了。頓時,滿城陷入兵荒馬亂之中,男女皆奔走逃竄。無限擴張的恐懼感,正一點一滴的吞噬掉理智。

在此之下,妻離子散,哭天搶地、呼爹喚娘之聲不絕於耳。商賈拋棄財貨,連大門都來不及上閂就急忙尋路逃命去了,守城士兵亦相皆望風遁逃。

知府大人方安坐於公堂之上,忽聞「倭來了」,登時嚇得雙腿發軟,跌坐椅下,在衙役攙扶下,落荒棄城而逃

 

西元1560年(嘉靖39年),農曆三月二十六日,晴天。

碧空下,料羅街市在一片灰燼中殘喘著。

接連數日內,海盜、倭寇聯軍,不斷由東向西一路屠掠。死亡,如潛伏在黑夜之中的鬼魅,無所不在,如影隨形的追索著獵物。

西倉(今西村)、西洪(今榕園)、林兜、湖前等諸鄉社聚落,陸續在貪婪的熾燄中頹敗坍塌了。盜寇所經之處,屍駭遍野,屋舍俱焚。

 

關於明朝倭寇劫掠的經過,采九德在其著作《倭變事略》中記載道:「時賊,所歷地必掠,所掠地必焚,相望若舉燧然。」

胡宗憲所撰之《籌海圖編》中亦記載著:「刦掠將終,縱之以焚,煙焰燭天,天人方畏其酷裂,而賊則抽去矣,愚紿我民,勿使邀擊,自為全脫,專用此術。」

《滄海紀遺》中則記載著倭寇打劫金門時的情形,「其廬舍之空虛,則一炬而焚之。」

 

近在咫尺的峰上、田浦、陳坑三處巡檢司城,在漫天烽火中,噤若寒蟬。

並非畏戰,而是無兵可戰。昔日編制上的百名弓兵,船艦兩艘,依舊。

但,時過境遷的今日,船艦年久失修,早已破損不堪使用,兵籍簿上簽領的糧餉,大多讓巡檢司虛名冒領了。長期扣刻軍餉、缺乏訓練、士氣低落,讓僅剩的老弱殘兵們只能依持著牆垣苟延渡日。

但穩固的城寨,仍如汪洋中的浮木,庇護著逃難者。

對於軍隊駐紮地,盜寇們依然有所顧忌。以最少傷亡,謀求最大收益的前提下,盡可能的迴避不必要的戰鬥,這是不變的法則,但並非是絕對的。

如今,貪得無厭的慾念之火,將隨著一陣陣西南風,吹襲,蔓延全島。

黯夜羽翼,盤旋飛舞在團團篝火之上,

讓這段看似短暫卻又極其漫長的噩夢,更加昏晦詭譎。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勝唏噓
2013/06/30 16:32

末段描寫知府大人之怯懦    令人感慨萬千

明朝走向敗亡之主因   固然好些個皇帝都要負全責  

但客觀環境上亦值得後人探討

如   北方滿族之崛起  朝廷高官內鬥   閹人亂政

還有來自東方海上無止盡的騷擾   讓大明疲於奔命數十年

即使沒有天災   沒有流寇   氣數也盡了

孤樂笑(yasukino1980) 於 2013-07-02 08:42 回覆:

君所言甚是。

歷史的主角是人,

因此有人說,歷史是一種借鏡。

但,後人究竟從中學習了多少呢?

今日的人類道德智慧有因此更進化嗎?

或許,歷史也像傳染病,不斷重蹈覆轍,不斷深化人性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