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浯殤之倭寇物語-卷二
2013/03/15 20:02:50瀏覽340|回應0|推薦10

卷二  海疆重鎮

《金門志》記載金門千戶所城的規模為「北阻山,東西南阻海。周六百三十丈、基廣一丈、高連女墻二丈五尺,窩舖三十六。外環以壕,深、寬丈餘。東西南北四門,各建樓其上。」由於形勢固若金湯、雄鎮海門,故取名為守禦金門千戶所城,這也是「金門」這名稱的由來。

 

西元1388年(洪武21年),《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一年二月已酉)記載「置福建沿海五衛指揮使司所屬千戶所十二,以防倭寇。因此,一般即以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為周德興完成福建衛所的時間。

明朝初年,為了防堵倭寇沿海燒殺擄掠,一系列的兵員編制與防務工作便緊鑼密鼓的陸續籌建完備。中國東南沿海,除了構築衛所、城寨,編制常態駐防軍,更在海道必經的島嶼上興建水寨,並派遣戰艦駐防巡邏,以便治敵於外海。

 

金門城,在破曉晨曦中,漸漸展露出它樸實雄偉的輪廓,一道道曙光穿透雲霧,一掃黯夜遺留下的陰霾。

這座盤踞於浯洲島西南端的石城,城北倚仗著地勢險惡的南磐山,城東、西以及城南皆與大海為臨。遼闊蔚藍的海洋,一覽無遺。「因其佔盡地域之利,故有易守難攻之勢」,作為千戶所城,對內,可以鞏固捍衛島上的安寧,對外,可以警戒守護著周遭海域。

一塊一塊花崗岩石堆砌而成的堅固城牆,總周長約為630丈(約2016公尺),城基厚度約有1丈寬(約3.2公尺)。

城垣高度連同女兒牆(古代城牆上面呈凹凸形狀的矮牆)則有25尺(約8公尺),並開設東南西北四座城門。

城牆上,除了設置36處供軍士宿衛用的房舍外,並構築數座烽火臺。

而環繞其外的是寬、深皆1丈有餘(約3.2公尺)的護城河。

城內,街市星羅棋布,商號林立。在縱貫四座城門的十字路口交會處更築起一座橫跨街道而建的纕帶廟,北面祭祀著真武大帝,南面則祭祀關聖帝君。而千戶所署、城隍廟(古地城隍廟,清康熙19年,遷至後浦。)等重要建築,則分別設置於附近要道旁。

 

傲視海疆,如一輪不滅的月光,投射在躍動不拘的海波上,閃縮著皎潔光芒。

金門城,不僅僅是浯洲政經文化的中心 更隱然成了島民宗教信仰的聖地。

 

午後斜陽,滿是青苔的石階上,映照著牆垣寬厚的身影。河畔垂柳,此刻,正隨風婆娑搖曳著舞姿。人來人往的商旅,穿梭於城門之間,繁華的街道上滿是歡笑之聲。

闢建之初,整座千戶所城,共搭建864間營房,編制駐軍為1535人,軍器設備1742件。壯盛的軍容,精銳的武備,奠定了浯洲島往後百餘年的穩定發展。

 

除了構築金門千戶所城外,江夏侯周德興更在官澳、峰上、田浦、陳坑(成功)、烈嶼等處地形顯要的海岸制高點上,闢建了巡檢司城。

每所巡檢司城內,皆設有巡檢司(明制從九品)一員,司吏一員,編列駐防弓兵捕役(原為元朝時專門負責治安的人員,後泛指捕快)百名。

此外,在地勢較高的丘陵地上,設置了數座煙墩,用以傳遞警戒訊息,在盜寇入侵時能提供緊急軍情,以便後方駐軍有所戒備。

並於天寶、西山、洪山、牛嶺、歐厝等九處高地上築起捍寨,以拱衛內地安全。

 

堅強而緊密的防禦建設,如同一座海上堡壘,在狂亂肆虐的暴風雨中持續照耀著暗晦不明的海疆。

西元1390年(洪武23年)四月,朝廷下詔命令各濱海衛所「每百戶置船2艘,巡邏海上盜賊,巡檢司亦如之。」

此時,金門島上,共進駐了2035員軍士,近20艘戰船負責巡視守衛著周遭海域。

堅實強盛的防務系統可謂冠於福建沿海各地。

 

雨落紛飛,征年不休。

西元1417年(永樂15年),海上盜寇連年聚眾劫掠東南沿海,滋擾不斷。在此情勢下,金門城在都指揮(正二品)谷祥的規劃下,增建城牆高度三尺(1公尺),並在西、南、北三面城門外築建了月城(大城外用以障蔽城門的小城,亦稱為甕城),以強化城牆的防衛力量。

西元1443年(正統8年),都指揮(正二品)劉亮,千戶(正五品)陳旺,在海疆擾攘紛亂之際,再增築敵樓(築於城牆上,用以瞭望敵人的樓臺)於金門城四座城門之上。

 

極目遠望,狂濤一波接著一波襲來,聲如咆嘯,勢如豺狼。

 

如此處心積慮的設置千戶所、巡檢司,並設下重重警戒防禦措施,

一方面顯示金門島地理位置對海疆防禦的重要性;

一方面卻也反映出倭寇與海盜之侵擾已越趨嚴重。

 

然而,此燎原之勢,是否依持著厚實的城垣就可以抵擋得了呢?

 

錯誤決策下,仇怨、忿恨、悲嘯,誰是犧牲者?

 

兵禍戰危,人命如草芥般,

 

成灰,亦成土。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