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元代丹溪心法: 自汗/盜汗/頭汗/手足汗
2009/08/06 06:30:57瀏覽2124|回應0|推薦66
自汗:

自汗屬太陰脾經
自汗屬氣虛 血虛 濕 陽虛 痰
火氣上蒸胃中之濕 亦能汗 涼膈散主之
痰症亦有汗 自汗 大忌生薑 以其開腠理故也
或問濕之與汗 為陰乎 為陽乎
曰: 西南 坤土也 人則為脾胃也
人之猶天地之雨也 陰滋其濕則為露 露為雨也
陰濕下行 地之氣也 汗多則亡陽 陽去則陰勝 甚則寒中
濕勝則音聲如從甕中出 言其壅也 不出也 以明其濕審矣
黃帝內經云: "外寒"雖見熱中 蒸蒸為汗 終傳大寒 知始為熱中
表虛亡陽 不任外寒 終傳寒中成痺寒矣 色以候天 脈以候地
形者 乃候地之陰陽也 故以脈氣候之 皆有形無形之見者也
又云: "心之所藏 在內者為血 發外者為汗"
蓋汗乃心之液 而自汗之證 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者
故陰虛陽必湊 發熱而自汗 陽虛陰必乘 發厥而自汗 故陰陽偏

盜汗:

盜汗屬血虛 陰虛
小兒不須治 忌用生薑
盜汗者 謂睡而汗出也 不睡則不能汗出 方其睡熟也 湊湊然出焉 覺則止而不矣
非若自汗而自出也 雜病盜汗 責其陽虛 與傷寒盜汗非比之 亦是心虛所致
宜斂心氣 益腎水 使陰陽調和 水火升降 其汗自止
盜汗 邪氣在半表半里也 睡則衛氣行於里 乘表中陽氣不密
治別處無汗 獨心孔一片有汗 思慮多則汗亦多 病在用心 宜養心血

頭汗:

頭汗屬邪熱內蓄不得越 蒸於陽經
且頭汗為裡虛表實 玄府不開則陽氣上蒸於頭
頭汗則五臟枯乾 心包絡中空虛 至此則津液竭也 切勿下之
下之則腸胃真氣大洩 津液外亡 故曰重虛 凡頭汗忌下
一表也 頭汗 往來寒熱
一半表半里 頭汗 名曰陽微結則陽氣衰而腸胃燥 大便秘結矣
又有胸脅滿微結 小便不利 嘔而渴 但頭汗 往來寒熱
及微惡寒 手足冷 大便硬 脈細 亦是也
一里也 頭汗 名曰純陰結 不熱但煩渴 便秘不通 不熱者 熱在內
熱入血室 頭汗 譫語
瘀熱在裡 渴而小便不利 發黃 頭汗
陽明病 心下懊 吐其胸胃之邪也
水結胸 頭汗 心下緊滿
寒濕相搏 頭汗 欲得被覆向火
陽明被火 虛煩
*玄府者 汗空也
汗液色玄 从空而出 以汗聚於里 故谓之玄府

手足汗:

手足汗屬陽明胃
熱聚於胃 是津液傍達 必大便硬 或譫語 可下
寒中於胃 陽明中寒 不能食 小便不利 大便初硬後溏 不可下


*五臟五輸穴: 井(木穴) 滎(火穴) 輸/俞(土穴) 經(金穴) 合(水穴)
手太陰肺經- 少商(井) 魚際(滎) 太淵(輸/俞) 經渠(經) 尺澤(合)
手厥陰心包經- 中沖(井) 勞宮(滎) 大陵(輸/俞) 間使(經) 曲澤(合)
手少陰心經- 少沖(井) 少府(滎) 神門(輸/俞) 靈道(經) 少海(合)
足太陰脾經- 隱白(井) 大都(滎) 太白(輸/俞) 商丘(經) 陰陵泉(合)
足厥陰肝經- 大敦(井) 行間(滎) 太沖(輸/俞) 中封(經) 曲泉(合)
足少陰腎經- 湧泉(井) 然谷(滎) 太溪(輸/俞) 復溜(經) 陰谷(合)

木穴可袪風邪體質
火穴可袪熱邪體質
土穴可袪濕邪體質
金穴可袪燥邪體質
水穴可袪寒邪體質

請用痛點取穴法:
是在經脈上尋找"痛點穴"
然後在"痛點穴"上壓揉直到痛感消除
但是一定要在"同一個經脈上"去尋找
"每一個點"都是要經過壓揉的過程
你才能找到"痛點穴"
當你找到"痛點穴"時
只要壓揉它直到痛感消除
發病的訊號 就解除了

痛點取穴法的補瀉法:
輕壓-則補 重壓-則瀉
順經絡走向-則補 逆經絡走向-則瀉
順時鐘方向-則補 逆時鐘方向-則瀉

人若有病 所有的"經穴" 或 "阿是穴" 或"奇穴" 的穴位
是會有異樣的 可以查得到的 亦能治療的
*阿是穴: 亦稱天應穴 亦稱不定穴 因為它 不是經穴 亦非奇穴

早睡:養血
睡足:養氣


來源: 丹溪心法/丹溪手鏡 元醫學家朱震亨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qoub&aid=313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