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元代丹溪心法: 頭風/頭眩/頭痛
2009/08/21 10:33:40瀏覽1436|回應0|推薦59
頭風:

屬痰者多
有熱 有風 有血虛
在左屬風 屬血虛
在右屬痰 屬熱 又屬濕痰
偏頭風 在左屬風者
婦人患頭風者 十居其半 或者婦人無巾 以御風寒焉耳
男子間有患者 若經年不癒者 宜灸囟會 百會 前頂 上星等穴 瘥(癒)
頭風 頭面風等 包含有眩暈病證在內


頭眩:

頭眩 痰 挾氣虛並火
諸風掉眩 皆屬肝木
皆由金衰不能製木

治痰為主 挾補及降火
無痰則不作眩 痰因火動
又有濕痰者 有火痰者

眩者 言其黑暈轉旋 其狀目閉眼暗 身轉耳聾 如立舟船之上 起則欲倒
蓋虛極乘寒得之 亦不可一途而取軌也
又風則有汗 寒則掣痛 暑則熱悶 濕則重滯 此四乘虛而眩暈也
又或七情鬱而生痰動火 隨氣上厥 此七情致虛而眩運也
淫欲過度 腎不能納氣歸元 使諸氣逆奔而上 此氣虛眩運也
吐衄漏崩 肝家不能收攝榮氣 使諸血失道妄行 此血虛眩運也

有早起眩運 須臾自定 日以為常者 多因陽虛及痰濁固結所致
日晡(黃昏)眩暈 得臥少可 謂之昏暈 此陰虛也
五更(半夜)頭暈 陽氣不足
蓋陽主動 動則陽氣升 故不暈
五更靜極 陽氣則潛於下 不足於上 所以暈也
傷濕頭運 疏風 有痰

*高血壓病 先兆中風 顱內血管性疾病 貧血
耳性眩暈(美尼爾氏症 內耳迷路炎) 都會有類似症狀


頭痛:

頭痛多主於痰 痛甚者火多
有可吐者 可下者
肥人頭痛 是濕痰
瘦人 是熱
形瘦蒼黑之人頭痛 乃是血虛
太陽(膀胱經)頭痛 惡風 脈浮緊(痛在後腦勺)
少陽(膽經)頭痛 脈弦細 往來寒熱(偏頭痛)
陽明(胃經)頭痛 自汗 發熱惡寒 脈浮緩長實(痛在額頭)
太陰(脾經)頭痛 必有痰 體重或腹痛 脈沉緩(感覺頭重 痛到想吐)
少陰(腎經)頭痛 足寒氣逆 為寒厥 其脈沉細
厥陰(肝經)頭痛 或吐痰沫 厥冷 其脈浮緩(痛在頭頂)
頭痛連眼痛此風痰上攻 痰唾稠粘 眼黑頭旋
目不敢開 頭苦痛如裂 四肢厥冷 不得安臥 治脾胃


*五臟五輸穴: 井(木穴) 滎(火穴) 輸/俞(土穴) 經(金穴) 合(水穴)
手太陰肺經- 少商(井) 魚際(滎) 太淵(輸/俞) 經渠(經) 尺澤(合)
手厥陰心包經- 中沖(井) 勞宮(滎) 大陵(輸/俞) 間使(經) 曲澤(合)
手少陰心經- 少沖(井) 少府(滎) 神門(輸/俞) 靈道(經) 少海(合)
足太陰脾經- 隱白(井) 大都(滎) 太白(輸/俞) 商丘(經) 陰陵泉(合)
足厥陰肝經- 大敦(井) 行間(滎) 太沖(輸/俞) 中封(經) 曲泉(合)
足少陰腎經- 湧泉(井) 然谷(滎) 太溪(輸/俞) 復溜(經) 陰谷(合)

六腑五輸穴: 井(金穴) 滎(水穴) 輸/俞(木穴) 經(火穴) 合(土穴)
手陽明大腸經- 商陽(井) 二間(滎) 三間(輸/俞) 陽溪(經) 曲池(合)
手少陽三焦經- 關沖(井) 液門(滎) 中渚(輸/俞) 支溝(經) 天井(合)
手少陽小腸經- 少澤(井) 前谷(滎) 後溪(輸/俞) 陽谷(經) 小海(合)
足陽明胃經- 厲兌(井) 內庭(滎) 陷谷(輸/俞) 解溪(經) 三里(合)
足少陽膽經- 竅陰(井) 俠溪(滎) 臨泣(輸/俞) 陽輔(經) 陽陵泉(合)
足太陽膀胱經- 至陰(井) 通谷(滎) 束骨(輸/俞) 崑崙(經) 委中(合)

木穴可袪風邪體質
火穴可袪熱邪體質
土穴可袪濕邪體質
金穴可袪燥邪體質
水穴可袪寒邪體質

請用痛點取穴法:
是在經脈上尋找"痛點穴"
然後在"痛點穴"上壓揉直到痛感消除
但是一定要在"同一個經脈上"去尋找
"每一個點"都是要經過壓揉的過程
你才能找到"痛點穴"
當你找到"痛點穴"時
只要壓揉它直到痛感消除
發病的訊號 就解除了

痛點取穴法的補瀉法:
輕壓-則補 重壓-則瀉
順經絡走向-則補 逆經絡走向-則瀉
順時鐘方向-則補 逆時鐘方向-則瀉

人若有病 所有的"經穴" 或 "阿是穴" 或"奇穴" 的穴位
是會有異樣的 可以查得到的 亦能治療的
*阿是穴: 亦稱天應穴 亦稱不定穴 因為它 不是經穴 亦非奇穴

早睡:養血
睡足:養氣


*灸: 非用針也 買一推乾艾草 切一片薑(0.3公分厚)
把艾草揉成紮實的一團(拇指頭的大小) 然後放在薑上
後在艾草上點火 把薑放在穴位上
燙了就移開一下(移到穴位的上下左右都可以)
住國外的朋友去唐人街買艾條 剪一段一段
然後放在薑上 剩下同上 別燙傷了





來源: 元朝 朱震亨 丹溪心法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qoub&aid=319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