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黃帝內經: 特定穴
2009/05/17 08:00:22瀏覽4684|回應0|推薦48
黃帝內經: 特定穴

1.五輸穴-

五臟五輸穴: 井(木穴) 滎(火穴) 輸/俞(土穴) 經(金穴) 合(水穴)
手太陰肺經- 少商(井) 魚際(滎) 太淵(輸/俞) 經渠(經) 尺澤(合)
手厥陰心包經- 中沖(井) 勞宮(滎) 大陵(輸/俞) 間使(經) 曲澤(合)
手少陰心經- 少沖(井) 少府(滎) 神門(輸/俞) 靈道(經) 少海(合)
足太陰脾經- 隱白(井) 大都(滎) 太白(輸/俞) 商丘(經) 陰陵泉(合)
足厥陰肝經- 大敦(井) 行間(滎) 太沖(輸/俞) 中封(經) 曲泉(合)
足少陰腎經- 湧泉(井) 然谷(滎) 太溪(輸/俞) 復溜(經) 陰谷(合)

六腑五輸穴: 井(金穴) 滎(水穴) 輸/俞(木穴) 經(火穴) 合(土穴)
手陽明大腸經- 商陽(井) 二間(滎) 三間(輸/俞) 陽溪(經) 曲池(合)
手少陽三焦經- 關沖(井) 液門(滎) 中渚(輸/俞) 支溝(經) 天井(合)
手少陽小腸經- 少澤(井) 前谷(滎) 後溪(輸/俞) 陽谷(經) 小海(合)
足陽明胃經- 厲兌(井) 內庭(滎) 陷谷(輸/俞) 解溪(經) 三里(合)
足少陽膽經- 竅陰(井) 俠溪(滎) 臨泣(輸/俞) 陽輔(經) 陽陵泉(合)
足太陽膀胱經- 至陰(井) 通谷(滎) 束骨(輸/俞) 崑崙(經) 委中(合)

*犯五行: 木有風邪 火有熱邪 土有濕邪 金有燥邪 水有寒邪
木穴可袪風邪 火穴可袪熱邪 土穴可袪濕邪
金穴可袪燥邪 水穴可袪寒邪

難經六十八難云:

"井"(屬木穴)主心下滿(多用於急救)
多用於昏迷厥證
井穴是十二經脈之"根"
陰陽經脈之氣相交之所
有疏通氣血
開竅醒神
泄熱清神作用

"滎"(ㄒㄧㄥˊ 屬火穴)主身熱(多用於退火)
多用於清泄各經熱證
陽經主外熱 陰經主內熱
*清心火 清肺熱 降肝火 去胃火 清大腸熱 瀉膀胱火...

"輸"(屬土穴)主體重節痛(多用於止痛)
陽經輸穴主治各經痛症及循經遠道病症
陰經輸穴即各經原穴主治及反應所屬臟器病症

"經"(屬金穴)主喘咳寒熱(多用於感冒)(中醫云:初病入經)
多用於循經遠道作為配穴
用於發燒 喘 咳嗽

"合"(屬水穴)主逆氣而洩(多用於至六腑病)
陰經合穴用於胸部及腹部病症
足陽經合穴主要用於腑病
手陽經合穴多用於外經病症


2.背俞穴 募穴-

肺- 肺俞(背俞穴) 中府(募穴)
大腸- 大腸俞(背俞穴) 天樞(募穴)
胃- 胃俞(背俞穴) 中脘(募穴)
脾- 脾俞(背俞穴) 章門(募穴)
心- 心俞(背俞穴) 巨闕(募穴)
小腸- 小腸俞(背俞穴) 關元(募穴)
膀胱- 膀胱俞(背俞穴) 中極(募穴)
腎- 腎俞(背俞穴) 京門(募穴)
心包- 厥陰俞(背俞穴) 膻中(募穴)
三焦- 三焦俞(背俞穴) 石門(募穴)
膽- 膽俞(背俞穴) 日月(募穴)
肝- 肝俞(背俞穴) 期門(募穴)

背俞穴 募穴 主要用於治療相關臟腑的病變
*臟腑病指心臟病 肺病 肝病 胃病 膽病.....

難經六十七難云: 陰病(臟病)行陽 陽病(腑病)行陰 故令募在陰 俞在陽
*陰病=臟病:指心 肺 脾 肝 腎
*陽病=腑病:指三焦 胃 小腸 大腸 膽 膀胱

黃帝內經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云:
從陰引陽 從陽引陰
臟病(陰病)多與背俞穴(陽部)相關
腑病(陽病)多與募穴(陰部)聯繫

台灣人很愛吃補藥
如何拔罐等同吃補藥(補虛):
一次只能拔這三個穴
(一天就拔這三個穴 就是在吃補藥)

黃帝內經 素問云:
口苦者此人者 數謀慮不決
故"膽虛"氣上溢而為之口苦 治之以膽經之"俞募穴"

拔背俞穴(對稱有兩個穴)和募穴
補肺虛-肺俞(膀胱經)和中府穴(肺經)
補大腸虛-大腸俞(膀胱經)和天樞穴(胃經)
補胃虛-胃俞(膀胱經)和中脘穴(任脈)
補脾虛-脾俞(膀胱經)和章門穴(肝經)
補心虛-心俞(膀胱經)和巨闕穴(任脈)
補小腸虛-小腸俞(膀胱經)和關元穴(任脈)
補膀胱虛-膀胱俞(膀胱經)和中極穴(任脈)
補腎虛-腎俞(膀胱經)和京門穴(膽經)
補心包虛-心包俞(膀胱經)和膻中穴(任脈)
補三焦虛-三焦俞(膀胱經)和石門穴(任脈)
補膽虛-膽俞(膀胱經)和日月穴(膽經)
補肝虛-肝俞(膀胱經)和期門穴(肝經)



3.原穴 絡穴-

肺經- 太淵(原穴) 列缺(絡穴)
大腸經- 合谷(原穴) 偏厲(絡穴)
胃經- 衝陽(原穴) 豐隆(絡穴)
脾經- 太白(原穴) 公孫(絡穴)
心經- 神門(原穴) 支正(絡穴)
小腸經- 腕骨(原穴) 支正(絡穴)
膀胱經- 京骨(原穴) 飛陽(絡穴)
腎經- 太溪(原穴) 大鐘(絡穴)
心包經- 大陵(原穴) 內關(絡穴)
三焦經- 陽池(原穴) 外關(絡穴)
膽經- 丘墟(原穴) 光明(絡穴)
肝經- 太衝(原穴) 蠡溝(絡穴)
任脈- 鳩尾(絡穴)
督脈- 長強(絡穴)
脾大絡- 大包(絡穴)

原穴
黃帝內經 靈樞·九針十二原云:
五臟有疾也 應出十二原
十二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 睹其應 而知五臟之在矣

難經六十六難:五臟六腑之有病者 皆取其原也

絡穴
中醫云:久病入絡
黃帝內經 靈樞·經脈云:
凡此十五絡者 實者必見 虛者必下
視之不見 求之上下 人經不同 絡脈異所別也
(人若有病 絡穴是有異樣 可以查到的)

4.八會穴-

臟- 章門(腧穴) 主治五臟疾病
腑- 中脘(腧穴) 主治六腑病
氣- 膻中(腧穴) 主治氣機不利各種疾病
血- 膈俞(腧穴) 主治血病出血、瘀血等
筋- 陽陵泉(腧穴)主治筋病
脈- 太淵(腧穴) 主治脈病
骨- 大杼(腧穴) 主治骨病
髓- 懸鍾(腧穴)主治髓病

八會穴
是指 臟 腑 氣 血 筋 脈 骨 髓 各有重要作用的八個穴位


5.郄穴-

陰經:
肺經- 孔最
心包經- 郄門
心經- 陰郄
脾經- 地機
肝經- 中都
腎經- 水泉
陰維脈- 築賓
陰蹻脈- 交信

陽經:
大腸經- 溫溜
三焦經- 會宗
小腸經- 養老
胃經- 梁丘
膽經- 外丘
膀胱經- 金門
陽維脈- 陽交
陽蹻脈- 跗陽

郄穴
為氣血深藏之處
如果郄穴出現異常
說明病邪已深入 必然表現 急 重


6.下合穴-

胃- 足三里
小腸- 下巨虛
大腸- 上巨虛
膽- 陽陵泉
三焦- 委陽
膀胱- 委中

下合穴
黃帝內經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合(下合穴)治內府(腑)
*腑病:指 三焦 胃 小腸 大腸 膽 膀胱

7.八脈交會穴-

衝脈 (奇經八脈)公孫(八脈交會穴) 脾經 (足)會合部位胃 心 胸
陰維脈(奇經八脈) 內關(八脈交會穴) 心包經 (手)會合部位胃 心 胸
督脈(奇經八脈)後溪(八脈交會穴) 小腸經 (手)會合部位目內側 項 耳 肩胛
陽蹻脈(奇經八脈)申脈 (八脈交會穴)膀胱經 (足)會合部位目內側 項 耳 肩胛
陽維脈(奇經八脈)外關(八脈交會穴)三焦經 (手)會合部位目外側 頬 頸 耳後 肩
帶脈(奇經八脈)足臨泣(八脈交會穴)膽經 (足)會合部位目外側 頬 頸 耳後 肩
任脈(奇經八脈)列缺(八脈交會穴)肺經 (手)會合部位胸肺 膈 咽喉
陰蹻脈(奇經八脈)照海(八脈交會穴)腎經 (足)會合部位胸肺 膈 咽喉

八脈交會穴
穴位既可治療所屬"經脈"病症
又能治療相會通的"奇經"病症


8.交會穴-全身有101個交會穴
交會穴多用來"兼治"其所交會經脈的疾病

例舉部分:
主治 泌尿 生殖方面的病症-
任脈 (下腹部):關元 中極
脾經 (下肢足):三陰經(主治脾 腎 肝三經的病症)

主治 脾 胃 小腹及胸脇部方面的病症-
任脈(上腹部):下脘
膽經(乳下):日月
肝經(乳下):期門
肺經(肩部):中府

主治 腎 膀胱 腰脊 肺 喉部病症-
督脈 (脊尾部):長強
任脈 (頸部):廉泉

主治 肝 膽 陰部 脇肋及頭部病症-
任脈 (下腹部):曲骨
脾經 (下腹部):衝門
脾經 (下腹部):府舍

主治督脈 諸陽經方面的病症-
督脈 (脊椎部):大椎(主治手足三陽經的病症)

*請用痛點取穴法:
當你找到"痛點穴"時
你不要怕 那不是病
那是個訊號 是快要累積發病的訊號
只要壓揉它直到痛感消除
發病的訊號 就解除了
是在經脈上尋找"痛點穴"
然後在"痛點穴"上壓揉直到痛感消除
但是一定要在"同一個經脈上"去尋找
"每一個點"都是要經過壓揉的過程
你才能找到"痛點穴"
*黃帝內經云: 以痛為輸
根據痛的部位來定位 即"痛點穴"
"痛點取穴法"不是我發明的 是黃帝內經說的 只是我用白話字說它


*人若有病 所有的"經穴" 或 "阿是穴" 或"奇穴" 的穴位
是會有異樣的 可以查得到的 亦能治療的
*阿是穴: 亦稱天應穴 亦稱不定穴 因為它 不是經穴 亦非奇穴

*觸摸皮膚的異樣種類:
溫 涼 厚薄 粗細 堅柔 凹凸 如筋 如結 如珠 如黍米 如小錘 如橫木

*自我感覺得異樣種類:
癢 痠 痛 脹 麻 木 沉 緊 溫 涼

*痛點取穴法的補瀉法:
輕壓-則補 重壓-則瀉
順經絡走向-則補 逆經絡走向-則瀉
順時鐘方向-則補 逆時鐘方向-則瀉

來源:黃帝內經 及 難經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qoub&aid=294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