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黃帝內經: 失眠
2009/06/01 07:31:54瀏覽2295|回應0|推薦46
黃帝內經靈樞云:
陽氣盡 陰氣盛 則目瞑
陰氣盡 陽氣盛 則寤矣
*寤:睡醒
*晚上時五臟六腑都需呈現:陽氣盡 陰氣盛
*人的五臟六腑都可能有陰陽的問題:陰虛 陰盛 陽亢 陽虛

黃帝內經靈樞云:
衛氣不得入於陰 常留於陽 留於陽則陽氣滿
陽氣滿則陽蹻盛 不得入於陰 則陰氣虛 故目不瞑矣
*不瞑:睡不著
*陽蹻脈:與"膀胱經 膽經 小腸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胃經"密切相連 主少眠
*衛氣:生於水穀 源於脾胃 出於上焦 行於脈外 衛氣屬陽
*衛氣:白晝人寤 則行於陽 黑夜人寐 則行於陰
*瀉足少陰(腎經) 補足太陽(膀胱經)

黃帝內經素問云:
胃不和則臥不安
*三餐要正常 不要吃太好
*晚餐要在6:00前結束 消夜都不要

明朝名醫劉純"短命條辨"云:
臨睡燙腳 溫經絡以生清氣 清氣生 而不死
*睡前泡腳對老人家是最好的養生方法
*40度夏天 50度冬天 15-20分鐘 水蓋到小腿肚
*大人小孩都可以臨睡燙腳 以助好眠

宋代仕人蔡季通"睡訣"云:
睡側而臥 覺正而伸 早晚以時 先睡心 後睡眼
*先睡心:就是什麼好事壞事都不想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屈膝側臥 益人氣力 勝正偃臥
按孔子不屍臥 故曰睡不厭臥 覺不厭舒

明朝 張景岳云:
一由邪之擾 一由衛氣之不足

明朝 李中梓云:
將不寐分為氣虛 陰虛 痰滯 水停 胃不和 五證
*氣虛:肺主氣
*陰虛:可以是任何一個五臟六腑
*痰滯:五臟六腑都可以生痰 不單只有肺
*水停:可以是肺(給水)脾(佈水)腎(排水)
*胃不和:就是脾胃

溫病條辨 下焦:
不寐之因甚多
有陰虛不受陽納者
有陽亢不入陰者
有膽熱者
有肝用不足者
有心氣虛者
有蹻脈不和者
有痰飲擾心者

失眠原因很多 因人而異 久病的人原因更複雜

失眠的剛開始先出現問題會是在:
肺經(大腸經)脾經(胃經)心包經(三焦經)肝經(膽經)
痛點取穴法可以用尋找痛點穴來看你哪一條經脈問題比較多

痛點取穴法:
早上指壓:肺經(大腸經)脾經(胃經)
晚上指壓:心包經(三焦經)肝經(膽經)
要在整條的經脈上尋找"痛點穴"
然後在"痛點穴"上壓揉直到痛感消除
但是一定要在"同一條經脈上"去尋找
"每一個點"都是要經過壓揉的過程
你才能找到"痛點穴"
當你尋找"痛點穴"時
它的感覺有時是 微痛 痠痛 極痛 觸電痛
當你一直壓揉"痛點穴"痛感消除後
隔天可能壓揉的部位會出現咖啡色(不要怕 不要慌 沒事的)
就像你撞到 然後皮膚上有瘀青
瘀青經過推揉後會變成咖啡色
這是好現象 是經脈上的內傷被逼出
經脈上的痛點
就像一條長水溝在某處堵塞
壓揉直到痛感消除 就是在疏通堵塞
堵塞一解除 你就能一覺好眠
整條的經脈上尋找"痛點穴"才能根本治療
*帝內經云: 以痛為輸
根據痛的部位來定位 即"痛點穴"
"痛點取穴法"不是我發明的 是黃帝內經說的 只是我用白話字說它

很多經脈關係病也可能消除哦 事畢要喝一杯溫開水哦

如果你已解除失眠的問題
你要在往後都10點前就去睡覺

早睡:養血
睡足:養氣

人人10點前請睡覺去
大人要睡足8小時
小學到高中要睡足10個小時
更小的孩子要睡足12個小時
孩子才不會早生病
大人才不會生重病



來源:
黃帝內經 明劉純短命條辨 宋蔡季通睡訣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明李中梓 明張景岳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qoub&aid=29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