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故事在家鄉.....台江內海航道之神 台南三級古蹟 總趕宮
2020/04/09 18:26:38瀏覽1635|回應0|推薦8

大航海時代 台江內海航道之神

王城氣度 台南市立第三級古蹟 總趕宮

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3113

 

     一開始,我是為了找尋網路中介紹的廟口美食…「松仔腳燒烤海鮮」。網路中指出位於「總趕宮」廟口榕樹下,中正路131巷內

 在台南巷弄中穿梭追尋常有驚喜中正路131巷口就有指標總趕宮,那種感覺真的有歷史穿越劇的FU只見一座小小的廟,不像現代廟宇有著雕龍刻鳳,很樸實的座落在巷弄內。廟前的廣場上有棵大榕樹,前方就放置著海鮮店的圓桌和紅色塑膠椅;廟上掛著長串的紅燈籠分別寫著倪府聖公總趕宮的字樣。我突然發現松仔腳燒烤美食應該是「秋啊卡燒烤」的別名吧。

 總趕宮」為一閩南式平房建築,拜亭正殿合為一處。歷經明鄭時期創建至今三百餘年,也許是因為位置之關係廟宇建尚精簡樸實頗有古廟的特色。

      正殿安座三尊泥塑神像居中的鎮殿大王披著金色的頭盔和披風端坐在坐椅上,含底座高134公分,雄壯威猛、氣概軒昂,有大將軍的王者氣度。廟祝潘先生告訴我:「 泥塑的神像比較有真實親切感就像真人一樣。」

     而在神桌上另有兩尊較小的神像,則是近年信徒發願雕塑的。其中最前面的神像穿戴衣帽也頗有特色,尤其是頭盔有點東洋武士的味道。左右兩側的持劍將軍和掌印將軍是2018年總趕宮祈安建醮時重塑金身的。原來在1990年廟中兩位將軍神像遭竊,遺失28年終未找回,今逢建醮大會,而五代均在總趕宮服務的高家人;(高家創辦東立工業公司位於台南永康鄉,以生產螺絲起子起家。) 感念總趕宮庇佑,故出資重塑神像。

      總趕宮的牆壁上刻有碑文;詳細記載自清道光年間至民國時代重建碑記。廟中還供奉兩位修繕和捐輸總趕宮廟宇人士的長生祿位。分別是在乾隆嘉慶年代有「三進臺灣、三任臺灣知府」的「楊廷理」提督的長生牌位;楊提督也是水師出身,任台南知府時不忍港道船舶之神總趕宮廟宇損壞,故大力集資修繕。另一位是先民渡海來台寄居總管宮內後,家境由貧轉富,好行善事的黃氏家族後代 「黃化鯉先生 」的長生牌位。這也是我們台灣人信仰的最佳示範,飲水思源,吃樹仔拜樹頭不忘本的精神。

   總趕宮的虎爺也有大小兩尊,造型古樸討喜。廟祝潘先生告訴我,較小隻的虎爺被偷走多時,偏尋不著,只好重新雕刻一尊。但安放不久後, 原來的虎爺某日竟又回來了。

   相對於神像的華麗裝飾,總趕宮的建築彩繪質樸精簡,是更吸引我的地方。在廟內事務桌上擺放著台南市政府介紹的紙卡介紹宮內彩繪大師陳壽彛老師的作品;其中特別推薦的就是門神彩繪。

   陳老師和父親陳玉峰均為台南著名的傳統彩繪名師,在許多廟宇如北港朝天宮,孔廟等均有其作品。 而總趕宮彩繪裝飾為陳壽彛老師早期(33)時所繪製。其繪製秦叔寶、尉遲兩位將軍和總趕宮門神的作品仍保有很單純真實的畫風,和後期的作品也許稍顯立體和對稱的不足,但更加突顯出作品的真實感,令人印象深刻。

   另三川殿和龍虎牆上的塑堵和泥塑彩繪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其作品是以半浮雕方式再以彩繪,雖然蠻特別,但似開模量產的作品, 所以人物面部表情稍顯整體化特色但我想在當時年代有這種特殊創新作法實屬勇氣可嘉。老師彩繪作品是以水墨的濃淡和線條來強調畫面的空間和深度,有意境。在此, 我也要向台南文化局致以最高的敬意,將陳老師的作品保持的相當好,無加以破壞或重新染色等無意義的作為。我一直為宜蘭新民堂那對國寶級木匾被塗感到非常難過

  

       

三川殿屋脊之剪黏裝飾獅座

三川殿屋脊之剪黏裝飾象座

 

總趕宮】:鄭氏時建。神倪姓,軼其名,生長海濱熟識港道為海舶總管,歿而為神。出於 連雅堂台灣通史》卷〈宗教志〉記。

    17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台江內海是一座大潟湖,位於台南市外海沙洲和海岸線圍繞而成南北長約20東西長約7公里荷蘭人稱之為鯨魚骨,意為鯨魚棲息之地。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記載著港道深度大約在四公尺,這是最早的港道水深紀錄。 而在台江西岸的-鯤鯓沙洲興建有「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政治、軍事統治中心。

鯤鯓(臺灣話Khun-sin),原作昆身、鯤身,為一具有在地特色的特有地理稱呼,目前僅見於台灣。其指圍繞著潟湖內海仔外的沙洲地形地貌,即濱外沙洲。

 西班牙人於1626年所測繪之「荷蘭人大員港口圖」 

   漳泉移民渡海來台時,會將船隻停泊內海或沿岸並搭寮居住或修繕船隻但往來之間,不僅有海潮風浪之險,更常有海船盜匪搜括拆船之事,為求渡海平安,身家安全,對於職司航海」的神明都更是尊崇。於是當地船夫居民共同出資在海岸線較高之處建廟奉祀熟悉水道海舶總管之稱的「倪公聖君守護神,祈求庇佑,亦稱總管宮這是總趕宮創建由來。

    總管宮原稱聖公()廟,創建於明鄭時期,因奉祀某倪姓的海舶總管,所以又稱為總管宮。但在道光十五年重興總趕宮碑記時,已將本廟通稱為總趕宮 出自於總趕宮歷史延革

 

   總趕宮原建於海岸線上突出之崖頭,坐東面海,但因地盤運動,陸地上升,再加上颱風大雨將大量泥沙流注於台江內海渡口已成陸地。而昔日的港道神明「倪聖宮」也遠離內海海岸二、三公里之遠。及至今日, 己變成城內街境的守護神,廟名總管宮的由來漸漸失傳,訛傳成總趕宮今名。

雖然我是為了廟口的小吃而遇見了總趕宮,忽略了同伴的呼喚和美食。但我為能參與了總趕宮的歷史而感到高興。台灣是一座小島,孕育著島上人民,茁壯成長的力量就是臺灣島上豐富的歷史、渡海來台的先民和真誠實在的民風。一座小廟卻含著這麼多的故事,叫我怎不深深愛上它呢?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ngmama52&aid=13241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