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07 01:38:39瀏覽938|回應2|推薦44 | |
「數不盡照耀她屋頂的皎潔明月,數不盡隱身她牆後的燦爛千陽。」這阿富汗詩人薩伊伯在十七世紀所寫下頌讚喀布爾的詩句。 「燦爛千陽」這樣的書名,原以為是充滿快樂與幸福的故事,看下去才知道原來是瀰漫著悲傷與痛苦的世界! 阿富汗,一個在中亞我們不太熟識的國度,大部份的人信仰著伊斯蘭教,境內遍佈著崇山峻嶺,很多地區仍是由部族主宰著,在過往幾十年內經歷著前蘇聯的入侵、部族與軍閥的混戰、神學士的獨裁、美國的轟炸,在這個土地上的人民,何其無辜,也何其悲慘! 由蘇聯入侵起,阿富汗境內就進行著代理人戰爭,回教聖戰士的武器與物資,是由美國為首的泛西方支持與供給,直到蘇聯紅軍撤退,卻換成聖戰士各個組織的混戰與撕殺,再由塔利班的神學士組成極端伊斯蘭教的政權。由於各種原因的關係,使美國雙子星大樓受到襲擊後,阿富汗成為美國以反恐的理由作藉口第一個攻擊的國家,連串的戰火使阿富汗人飽受摧殘! 整個故事以兩個十五、六歲的女孩悲慘的命運作主軸,一步一步展開,由於文化的傳統,在伊斯蘭教信仰下的女孩,命運註定比較坎坷。主角之一的瑪黎安,是其父與女庸所生的私生女,她因沒有聽母親的忠告,企圖進入她父親的正常生活世界而被拒絕,更使母親因而自殺,在滿懷罪惡感的悲傷中,且在年僅十五歲下,就被無情的父親將她嫁給一個五十多歲的鰥夫鞋匠。嫁給鞋匠後,卻因一再流產而未能為鞋匠生下孩子而不斷遭到毒打與淩虐。另一主角之一的萊拉,在十六歲時本要與父母逃避戰火而舉家遷到巴基斯坦,卻在那天早上清理家當準備變賣時,遭軍閥的火箭彈攻擊,炸死了她父母,她被鞋匠在瓦礫中救出,並脅迫她下嫁,兩個苦命的女人,同受著老鞋匠的淩虐,卻意外成為互相扶持的患難之交,猶如母女般相依為命。 在神學士治下,阿富汗民生凋敝,他們一家本靠著鞋匠的收入,雖稱不上富裕卻尚算小康的家竟面臨斷炊,鞋匠因貧窮而變得更暴虐,在鞋匠逼迫下萊拉不得已只好將女兒送到孤兒院,每天因為在沒有男性親人陪同下嚐試自己到孤兒院看女兒,而屢遭神學士逮獲鞭打得滿身是傷,卻在這個時候與青梅竹馬的舊情人塔力格重逢,不意被兒子告狀而遭鞋匠暴虐致將死時,瑪黎安以鐵鏟打死了鞋匠救了萊拉。 瑪黎安一肩扛下所有的罪責而被神學士處死,萊拉與舊情人帶著兩個孩子遷到巴基斯坦的一個小鎮,過著寧靜的生活。瑪黎安以她的死換取萊拉的幸福,也使她自己從對母親的罪惡感中解放出來而使心理上感到獲得救贖! 在神學士政權崩解後,萊拉決定與塔力格帶著兒女回阿富汗,途經瑪黎安生長的孤苦小屋,回到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回到女兒曾寄養的孤兒院,與院長共同努力改善那裡的環境,教育孤兒,重塑人生的希望。 這樣的一個故事,充滿悲傷,看罷心情沉鬱,這個世界,有太多瘋子,卻自以為是聖人、是救世主,世界因此而苦難不斷! 我嚐在想,我們常說的悠久歷史文化、常說的基本權利,是否會成為加害其它人的理由。 阿富汗的滄桑,如同很多具有悠久歷史國家的滄桑。我們何嚐不是! 作者是阿富汗外交官的兒子,在紅軍入侵時全家尋求政治庇護移民美國。這樣一個故事,如果由經歷過那些真實苦難的阿富汗人來寫,應該更真實、更震撼! yaduo 《同時在「 雪後多倫多」及「乘著歌聲的翅膀」 發表》背景音樂:胡茄十八拍 |
|
( 創作|文學賞析 ) |